《小言赋》
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
蒙蒙灭景,昧昧遗形。超于大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
纤于毳(翠)末之微蔑,陋于茸毛之方生。
视之则眇眇,望之则冥冥。离朱为之叹闷,神明不能察其情。
应城话聊应城的诗文韵事,应城话叙应城的古往今来。
朋友们好!我是青丝,《丝话应城》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中华历史上最美的那个大帅哥,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这个帅哥不仅风神俊雅,而且才华超群,是继屈原之后楚国最杰出的辞赋家。因为他写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样伤怀的辞赋而一举成为几千年来文艺青年们“悲秋”的始祖。
这位“最美文青”虽然满腹才情,且容颜俊美,外表与内在皆自有一段风流,但是他却孤独一生,无妻无子。就是这么一位奇男子,晚年时来到应城崎山(今团山)寓居数年,他在应城写下的辞赋名篇《九辩》,成为继屈原的《离骚》之后又一楚辞巨作。
这位奇男子就是春秋战国末期的楚人宋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已近暮年的他来到我们应城团山侨居呢?朋友们如果有兴趣,且听我慢慢叙来。
公元前年(楚顷襄王九年),宋玉出生在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宜城这个地方。他少年时就能文善辨,长大后风流倜傥,儒雅俊美,又擅长辞赋创作,是远近闻名的帅哥才子。我们常听有人夸别个长得帅,就说他“貌若潘安,美似宋玉”,算起来呀,这宋玉要比潘安早上多年。
关于宋玉的美貌,有个小故事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小故事来源于《登徒子好色赋》,当时登徒子经常在楚王面前进谗言,说宋玉虽然长得这么英俊,口才也好,但人品不么样,是个好色之徒。楚王听了就去诘问宋玉,宋玉写了篇美文来辩驳,他说他家隔壁有位美丽的妙龄女子,因为暗恋他的俊俏,经常爬到他家院子的墙头上偷偷看他,这一看就看了三年之久,宋玉却不为所动。而登徒子的妻子蓬头垢面,弯腰驼背,还生有疥疾,登徒子却跟她生了五个娃,由此可见好色之徒并非我宋玉,而是他登徒子。就这样,登徒子成为千百年来“好色之徒”的代名词,而宋玉千古留名的美貌也因为“邻女窥墙”这个典故成为美谈。
话说俊雅才子宋玉成年后,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满腹才情报效国家。于是,他背上行囊,远走楚国郢都,想谋求个一官半职,大展宏图。然而,仕途并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好不容易才谋得个小小的文学侍从职务,却从未得到楚王的重用。在楚宫里,他不过是一个作词作曲供王公大臣娱乐的乐大夫。
面对如此现状,满腔抱负和热情的宋玉终日郁郁寡欢,这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在他的生命中很重要的姑娘。这姑娘是一个能歌善舞,曼妙秀丽的楚国女子,她叫莫愁,是楚国著名的歌舞家。
莫愁女出生在汉江之滨一个开满桃花的村落,桃花流水中长大的莫愁姑娘,出落得三月桃花一样娇美。她从小就喜欢歌舞,歌声如黄鹂啼啭,舞姿似彩蝶翩跹。莫愁女的美貌与歌舞才华让她声名远播,在她十七岁的时候,楚王就慕名把她招进楚宫做了一名歌舞姬女。
才情出众的莫愁女在楚宫结识了屈原、宋玉,在他们的帮助下,莫愁女用她婉转动听的歌喉,翻古调之声,融楚辞之乐,合作完成了《阳春》《白雪》这样曲高和寡的乐赋入歌传唱之作。我们不妨遥想一下,两千多年前,楚宫梨花如雪的歌舞苑内,宋玉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弄,莫愁的裙裾在足尖飞扬,轻歌曼舞,乐声悠扬,阳春白雪的天籁之音,在宋玉的抡指下,莫愁的清歌里,成为千古绝唱。
秀丽如仙的莫愁,俊美无双的宋玉,如此登对的一双璧人却仅仅只是莫逆之交,他们之间除了知音,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也许宋玉是暗暗恋着聪慧曼妙的莫愁女的,可是他只能是暗恋,因为莫愁女早已心有所属,她小小的心房装着她少女时的邻居王襄哥哥,再也容不下任何人,包括霸气的楚王,包括俊雅的宋玉。
后来楚王得知了莫愁女的心思,把她的心上人放逐到距离郢中几千里之外的扬州。在那个交通异常不便利的年代,千里之外就等于相遇无期,更何况她是一入宫门深似海。刚烈的莫愁女在汉江江畔含泪送别了王襄哥哥以后,纵身跳下江边的白雪楼,落入了碧水滔滔的汉江,一缕香魂追随王襄而去。没有了莫愁女的轻歌曼舞,宋玉乏善可陈的楚宫文学侍从生活更加的无趣,他再一次陷入了郁郁寡欢、心灰意冷的境地。
一个人在情绪极度恶劣的时候是很容易出小差错的,登徒子之徒借机诽谤中伤宋玉,在楚王跟前说尽了他的坏话。楚王听信谗言,把宋玉放逐出郢都。宋玉因此失去了乐曲大夫的职务,成为一介寒士,四处漂泊,落魄终生。
被放逐后穷困潦倒的宋玉,四处流荡了几十年。直到垂暮之年,流离失所的宋玉,感到前途渺茫,只想找一个安身之所,平静地度过余生。于是他想到了在古蒲骚大富水西岸的崎山(团山),这个地方林木繁茂,山谷静幽,风光秀美,很适合隐居。更何况在那儿他还有一块可以赖以生存的田地。这块田地,说起来颇有戏剧性。那还是他在担任乐大夫的时候,有一天,楚王在景差、唐勒、宋玉等几位文学侍从的陪伴下闲游古云梦泽。楚王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云梦台,遥指眼前一望无垠的沼泽和沙滩,命令随从大夫行文应对。楚王说,谁要是能够就此景作首《小言赋》,王就赐给他一斛云梦田。
这“大言”与“小言”是战国时代流行一种语言游戏,在《列子》《老庄》里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宋玉稍作沉思,当场就吟出了节目开头我给大家诵读的那篇《小言赋》。他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这里是潜生微物的地方,既没有什么内容,又没有什么可比兴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歌赋的言辞啊!放眼望去,眼前一派迷蒙,就是神明也难得看清这眼前的混沌世界。这样充满东方神秘主义的精彩描写,很大程度上隐含了老庄的道家笔法。
楚王听了他的即兴应对,不禁开怀大笑,扬手一挥,说,你应答得好,王赐一斛田你!就这样,宋玉得到楚王赐予的位于云梦泽畔西边蒲骚地带的一块田地,这块田就在现在的有名店附近。这个故事在宋玉所作的《答楚王问》中有所记载。半世飘零的宋玉想起了这个可以赖以生存的封地所在,辗转来到崎山。
崎山这个地方,山高雾重,林密村稀,幽静清雅。有诗云:谁写崎山入画中,沾沾湿雾染空濛。凌霄峻岭入迷径,仿佛云边露霁虹。作为文人雅士的宋玉,来到崎山时,本以为有封地可以果腹,有美景可以养心。不曾想垂垂已暮的楚国朝政飘摇,民生动荡。而我们的最美文青也已年届六旬,他既深感自身人世之不济,又痛悯楚国朝政之衰微。
眼前秋风飒飒的崎山,草木摇落,廖廓寒凉,万物萧条,秋虫悲鸣。宋玉,这位独立在薄寒之中的孤独游子,因失职而愤懑不平的潦倒寒士,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悲情陡生。秋景与悲慨,哀物与伤怀,形成阔大而悲怆的交响曲,在我们的宋玉心头激荡。他在极度忧国悯己情绪的冲撞下,愤而泼墨,一挥而就写成了恢弘巨篇《九辩》。
他在开头的第一辩怆然悲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辽)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诀)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惨)凄增欷(希)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诳)懭(诳)悢(晾)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凛)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
此时的宋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俊美秀雅的文青,而是一名失职困顿的贫困老头儿,面对日暮途穷的楚国之秋,面对半世飘零的困窘之身,他的内心涌起无限异乡漂泊的哀愁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们沦落天涯的辞赋家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凭吊自己伶仃无依的影子,无力扭转乾坤,除了以他绝世的才情呼号悲吟,唯有持守高洁,独善其身。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将这春秋已高的才士紧紧围困,空余惆怅、彷徨、凄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九辩》凄怨之音,实为独绝。
崎山的萧飒秋景,成就了悲秋的《九辩》;蒲骚的千古遗韵,传承了楚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一首万瑞旒的小令里头,再来感受一下崎山飘渺的烟雨吧:
《调寄浪淘沙令·崎山烟雨》
岚翠望中消,树暗山腰,一天烟雨画难描。
欲往寻诗无路去,锁断溪桥。
云影更迢遥,雾影轻摇。隔林隐隐绿蓑飘。
不是牧童驱犊过,定是归樵。
朋友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