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经济角度来讲,我们应城是资源型城市,拥有石膏和岩盐的巨大储量,所以有膏都盐海的美称。膏都盐海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讲,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提出来的?
我搜集应城相关资料的渠道有限,查不到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点,更查不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我想试着推测这个词形成的时间段。当然,如果哪位朋友知道这个词的来历,能告知相关信息,我十分感谢!
我们应城这个小地方,在文献中历来称邑,称作膏都,肯定有夸大的成份。上世纪初,应城人胡鸣盛撰写《陈士元先生年谱》时,在撰写者这一项,恭敬地加上了“邑后学”三字。在当下的中国,民间也只是把北京戏称为帝都,把上海戏称为魔都。
《史记》里有句话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我听说这是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名字来源的说法之一。其实,这句话是在说周人(朝)先祖把家迁到岐山,这里一年之后成了村落,二年之后成了城邑,三年之后成了都市。可见,许久以来邑和都是有区别的。
年应城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这个市是县级市,仍然相当于县级。撤县建市对普通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经济建设领域,县和县级市是有政策上的区别的。我看到过这件事的当事人,前市委书记范浩清的回忆文章,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艰辛。也许正是这样,当时领导应城经济建设的一班人,乘着撤县建市的春风,敢喊出膏都的口号。
关于盐海,从应城膏盐生产的历史来看,解放之前,膏盐生产不分家,盐是膏峒副产品。盐的生产是先用清水浸泡膏峒里的蓝板,清水变盐水,再提到峒上盐棚里熬出来的,而且当时盐的产量不高。所以,那个时候,大概没人会喊出应城盐海的口号,也就是说,盐海这个称号最早只会出现在解放之后。
解放之初,财政部盐务总局一度叫停过应城的盐业生产,叫停的原因是应城制盐业生产方式落后,成本高,质量低,难以维持现状。直到年湖北省应城石膏公司勘探石膏资源时发现岩盐,经过省级相关领导部门确认和批准,于年在城东烧香台动工新建盐井,应城才算重新开始制盐。
湖北省应城石膏公司新建这座盐井也就是后来的湖北省应城盐矿。关于应城盐矿的艰苦创业历程,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略去。
有关应城膏盐的储量,有公开的资料。“据湖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测定,(应城)石膏储量约5.1亿吨,岩盐储量.53亿吨;石膏分布面约余平方公里,岩盐平方公里;石膏含二水硫酸钙为95.56%,最高达99.9%,岩盐中的氯化钠含量95%,质量纯,品味高……”
年出版的一期《应城文史资料》中,时任应城市政协主席的邹家驹有下面一句话:“它(《应城文史资料》)的出版发行,对于服务经济建设,落实‘开发膏都盐海’的奋斗目标,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据我所知,截止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应城市已经拥有7座石膏矿,年产石膏达55万吨;7家制盐厂,年产原盐多万吨;2家以岩盐为原料的化工厂,年产纯碱达21万多吨。
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本课外书(现在看来是某本本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乡土教材)封面上有篆书膏都盐海四个字。当时,我不认识这四个字,是问大人才知道的。
综上所述,膏都盐海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我市撤县建市前后(年),当时领导经济建设的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提出来的。
长按识别别有洞天
往期阅读
应城盐业在中国历史时空中的位置(下)
应城盐业在中国历史时空中的位置(上)
膏矿那些过去的事情(五)
膏矿那些过去的事情(四)
膏矿那些过去的事情(三)
膏矿那些过去的事情(二)
膏矿那些过去的事情(一)
赵童
应城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划(下)
应城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划(中)
应城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划(上)
史书中看不见的应城历史(下)
史书中看不见的应城历史(中)
史书中看不见的应城历史(上)
应城一些地昂的名字特色和来历(下)
聊聊应城一些地昂的名字特色和来历
应城话这些字这么写
应城陈士元到底有几狠
陈峰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