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历史渊源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拜年形式当面拜年,红包拜年,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写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立体真人拜年,视频拜年等网上拜年。
拜年讲究时间选择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所以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礼品选择送礼物要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此外还应注意节俭,比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一、送给长辈的春节礼物引荐1.如拄拐托桃的寿星,招财进宝的求财灯,以供求拜的神像等,赤色中国结,富有喜庆颜色的传统装饰品,不掉为传统而又新奇的选择。卡通福字2.孝敬钱,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其他老一辈。3.糖果、点心、保健品、博康荟,春节的必备物品。生果、时令特产,恭喜春节的传统食物。4.很多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送礼健康,春节送一款具有保健功效的非常合适。
二、送给爱人的春节礼物引荐1.老婆心仪已久的钻戒,请匠师把其名字及生辰年代刻上去,借此表达您的喜欢意并未随岁月淡去。2.健身卡,送给长工夫在办公室任务的女伴侣或老婆,让她在新年里变得更漂亮,更有生机。3.手链,附有分歧颜色、分歧造型的玉片,很时髦,也很惹人喜欢。4.玉器齐心锁、恋人链等,恋人间的礼物合适在春节时相送。5.高档的名牌化装品或美容券,是送给喜欢人别致的新年礼物,愿她保持年轻。
三、送给孩子的春节礼物引荐1.孩子宠爱的玩具,饰有生肖图像的精巧饰品,可依照当年度的生肖或孩子的生肖来购置。2.动物型的儿童枕头,或虎或兔,品种繁复,心爱而适用,会吸引孩子的目光。3.爆仗、焰火等,孩子最喜欢的新年礼品,但是只适于村庄和未禁燃放鞭炮的城市。4.压岁钱,装在大红封套里,可写上祝愿语。
四、送给亲友的春节礼物1.以贺新年、庆吉利、添富有为内容的盆栽,再装饰一些艳丽别致的缎带、贺卡饰物等,增添欢欣吉利氛围。2.台毯,可选购构图真切、颜色艳丽的式样。3.装饰画,选择与其家庭相配的画作。4.元宵灯,买灯作迷,以迷相送,是元宵佳节的传统礼品。5.鲜花,如蝴蝶兰、郁金喷鼻、红掌花等,颜色艳丽又可装饰家居。6.年画、挂历、台历,印制精巧,合适挂在家庭任何当地。
贺年片的演变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很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这段文字揭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心态:除了拜亲友是由于实心实意,余则大打折扣。官场往来,出于应酬,讲究点的人家,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写“接福”二字,为放置“飞帖”之用。所谓望门投剌(送名片),有点像现今街上奉送小广告似的,顺手给一份,不问是否交往,与其说“心到神知”,不如说“有一搭无一搭”,所以就休怪看门人“却人不纳”、“闭门不纳”了。最辛苦的要算那些跑官的人了,虽说按理应向父母先拜年,为仕途计,得往后靠,先给有职有权的“大人”磕头要紧。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贴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邮件拜年,电话拜年和视频拜年等。
希望天天获得家乡最新资讯么?赶快扫描下图白癜风有什么偏方治疗吗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