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座惜字炉,尊师重教礼不疏。
薪火相传瑶家寨,细微之处启鸿儒。
"惜字炉”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字是有灵性的,写过字的纸随地乱丢是罪过的,是对孔圣人的不敬,践踏地上的字纸会遭到报应。凡是写过字的废纸不能扔在地上,不能用脚去踩踏,不能用于裱糊、包裹,更不能用来当厕纸,必须要送到“惜字炉”焚化,这种行为被称为“敬惜字纸”,后渐渐地成了一种风俗。
“敬惜字纸”的风俗,据说是从宋朝就开始了,明清尤为盛行。尤其在一些人口聚居的村落、读书人比较多的村子里,都会建有惜字焚纸炉。有些地方还成立了一个叫“纸炉会”的组织,每到年底,“纸炉会”的成员就四处收集字纸,挑选吉日集中到焚纸炉焚烧,以表对文字、对知识、对孔圣人的敬畏。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无论县城、乡镇、村寨几乎都有惜字炉。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该县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莲花镇朗山古民居所在地,朗山村村口的惜字炉。
朗山
惜字炉
朗山村的惜字炉六角形,三层,高约8米的塔式建筑。炉身用清代的大块火烧青砖砌成,庄严耸立、端庄俊彩。第一层青石上镶有笔力遒劲的“惜字炉”三字,还记载惜字炉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年),迄今已有多年历史。第二层正面开一圆拱门,门内雕塑文曲神像。第三层正面是6块白玉石组成的六角窗孔,塔顶的两层均用三合白灰粉刷,廊檐间彩绘各种图画,线条曲折,清晰鲜美。炉顶盖青瓦,顶端塑有一个惟妙惟肖的葫芦,寓“福禄”之意。而今尽管岁月流逝,风雕雨蚀,惜字炉白泥、彩绘略显苍老,但苍劲、凝重、浑厚的气势,依然可见。
据朗山村的老人讲述,朗山村的周姓人家是宋朝监察御史周渭的后代,历代的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的人很多,文人骚客们常将自己不成器的手稿拿到惜字炉来焚烧,这一来就养成了全村人崇文惜字的好风俗。村里人只要看到地上有字纸,就会捡拾起来,拿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烧掉。直到今天,朗山人仍视炉如宝,惜字如金,惜字炉也保存完好。
瑶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人们深深认识到,学习、运用汉字,尊重、爱惜兄弟民族的优秀成果,是本民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瑶乡,乱扔、乱踩字纸的大多为儿童,惜字的启蒙教育曾是由不识字的老奶奶来承担。小孩把有字的纸丢在地上,老奶奶随后就捡起来,告诫道,有字的纸不能乱丢,乱丢字纸对不起祖宗,弄不好出去玩认不得回家的路。再丢,再捡,再告诫,再这样不听话,就不只是认不得回家的路了,而是会眼睛瞎,连东西南北都分不出。这就是瑶乡儿童最早接受的热爱读书、爱护环境的教育。待到背起书包上学堂以后,但凡老师来家访,学子们都心头打鼓。若老师说优点还好,若是说了缺点,送走老师后,学生要主动点燃一炷香,插到香炉上,老老实实跪在“天地君亲师位”的神台下,向祖宗再三认错。凡是老师来家访,主人家就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接待的档次超过来访的亲友,来访的干部。恭城瑶乡自古以来尊孔崇儒,尊师重教,一直延续至今。
编后语: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敬畏的,需要成为一种信仰。建筑和使用惜字炉是惜字习俗的具体体现,而惜字习俗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一种崇敬和信仰。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四大发明”成了国人的骄傲。汉字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载体,得以更好的传承,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对于汉字,国人从心底产生一种敬仰,视之不可亵渎的神圣,是完全值得称道和推崇的。读书人如此,不识字的也如此。显然,惜字习俗是一种用简洁的手段传承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文明的沉淀。
惜字不仅是珍惜文化之举,更被视为是善举。惜字习俗,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弘扬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只能采用焚烧办法处理故字纸,以保护环境。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时至今日,试想,满街是丢弃的纸屑,不仅增加了环卫工人的清理工作量,而且有碍观瞻,表明城市社会文明建设有待提高。古人尚能如此,今人更应发扬,让现代城市更加洁净,更加舒适,更加文明。
图源丨百度百科
文源丨百度百科广西日报《梦里瑶乡》等
桂林恭城瑶家大院编辑部整理
「我爱恭城」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
往期回顾
●十一月,是银杏的专场,打卡恭城北洞源景区银杏树
●恭城瑶族自治县第四季度特色活动列表和“冬游恭城”期间旅游景区优惠措施
●尝一口让你每一个味蕾都炸开!
●恭城的月柿恭城的月柿红了,你不来又要等一个冬春夏了
●一江秋水拥抱两岸灯光,恭城茶江的夜景太美了
●解锁恭城油茶新喝法,油茶鸡、火锅油茶、鸡蛋油茶你有没有喝过~
桂林深处·大美恭城
?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