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强,于上海交大凯旋门旁,生活照
校友简介:应城一中18届卢强
.9-.3长江埠初级中学
.3-.6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合教中心
.9-.6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
.9-?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免疫学(推免直博)
卢强,左一,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与高中同学合影
从高中母校毕业已有3年的时间,尽管有数年之隔,但校友一词总能立刻拉近我与母校的距离。站在我现在的坐标,前望,是令人憧憬的未来与理想;回首,则是母校永远难忘却的点滴回忆。饮水而思源,我想无论我们以后奔赴多远的地方,前往多大的平台,一中永远是我们的起点。如果把我们比作一颗颗树苗,那么在一中3年半的教育与教诲则是将小树培养为大树的重要土壤。在此,很感谢母校的约稿,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回忆高中生活,感恩一中的培养。
应城一中南大门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长江埠读的,小时候最初认识一中还是源自大人们的饭后闲谈,那时候年纪尚小,不知道高中是什么的我对此并没有什么概念,但隐隐约约能够知道考上一中应该就意味着成绩优秀。稍长大后,我有时会随家里人坐班车一同去应城办事或是走访亲友,我便才有了亲眼看到一中的机会。坐落在汉宜大道旁的应城一中可谓是我每次坐班车时必打卡的“景点”,方正庄严的科技楼正对校门,楼顶的斜角形似大鹏展翅,又似翻开的书页,这样的建筑足以震撼小时候的我。那时,白天路过,我看到的是一幢幢的教学楼,晚上路过,则能看到教学楼上一扇扇的明窗。家长告诉我,这些明窗后边是在上晚自习的学生,高中生们早起学习,深夜才回家,这里的学生都在努力学习,他们努力学习,以后就能考入好的大学。我想,这里便是我所向往的知识的殿堂吧。
应城一中教学楼启智楼
到初中三年级,我通过一中合教中心的招生提前进入了高中。回想起来,其实我在最初进入一中的那半年预科时间里学习并不顺利,同大多数同学所经历过的那样,尽管我在初中是名列前茅,但到了高中,班上周围大多是城中的学生,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更加的活泼开朗,成绩似乎也更加的优秀。即使抛开与周围同学的对比,我在各学科学习本身上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例如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与初中相比,似乎就是突然换了一副模样,它们不再是我初中时游刃有余的样子的,甚至做起题目来我会连连碰壁。我仍记得初入高中那会儿语文论述文阅读的无从下手、诗词鉴赏的“不知所云”、英语听力的“加密通话”。预科那会儿,我还想像初中那样轻松地学习,但高中课程似乎并不惯着我,这倒是给了我不少打击。
应城一中宝林艺术楼
预科初期我似乎还处在初中时代的叛逆期当中,总是想自己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什么科目稍微学学便会,总是想自己轻轻松松便能考到很好的成绩,这种浮躁的学习态度使得那时的我成绩只能停留在中游水平,“上不去,下得来”。但很快,经历过几次考试之后,这种浮躁的态度便被成绩排名的冷水给彻底浇灭了。我开始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水平,我开始发现自己并没有想的那么天赋异禀,我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我认识到我所谓的小聪明不过是半盆水,很多知识都是似懂非懂,按这种水平,以后必定成不了大事。我想这可能是我高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不愿以半瓶水的水平度过整个高中。我开始戒骄戒躁,并尝试着开始认真学习各个课程。从某一天开始,我不再在课间和别人嬉笑打闹,而是抓紧课间十分钟时间拿着课本研读每一个角落;也不再在自习课时无所事事,而是仔细反思错题的原因,并及时查漏补缺;我开始在晚自习以后的时间补习初中所落下的课程,奋起直追。
届高三(2)班毕业照
这种转折或许并非那么容易,学习成绩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能成。这种转折能否成功其实在于能否坚持,以及想要放弃时如何获得坚持的动力。其实有段时间我也会感到迷茫,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让我们提前来读这几个月的预科,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到底对不对,不知道高中学习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让我渡过这种迷茫时期的可能是预科时历史熊志华老师课堂上不经意间对大家的闲聊,他说这段预科时间是我们从初中向高中转型过渡的时间,每个人都会在这段时间里慢慢过渡成长为高中生,如何适应高中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如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中学习节奏,那么这段预科经历便是有价值的。自此我便安了心,在跟上课程的同时,也在按自己的节奏努力追赶优秀的同学。我仍记得这段踏实学习的时期带给我的喜悦,在预科时,我排在20余名,到高一上学期,我进步到了第4名。这种踏实的态度或许也为我后来的高二高三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合教中心教师:方胜乐、万如锴、卢启元、熊淦、王东红、张丹。
西河渡,富水旁,晨曦晚霞书声琅。这句词不仅仅存在于校歌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高中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仍记得在我们高一,教室搬去艺术楼时,原在艺术楼的高二高三学长学姐们在走廊上朗朗背书的样子。不管是早自习,课间,还是晚自习前,你总能在护栏上看到学子们背书的身影。我想这也是一种传承,在见过学长学姐们凭栏背书之后,我们也开始向他们学习,并继承了这种习惯。直到高考前,科技楼三楼窗边的栏杆上都未曾少过我们的琅琅书声。
高三班主任物理老师熊淦
一中的艺术楼也是我最常经过的建筑,无论是去科技楼教室,去食堂,还是回寝室,我都喜欢穿过艺术楼的大厅而过。我仍记得艺术楼门前贴有优秀校友杨洲学长的来信,艺术楼的楼梯旁墙壁上环绕有各级优秀学长学姐的大学去向,艺术楼的顶楼是曾经合教中心高三的教室,那里贴有学长学姐们的考试成绩表。每每经过,我都会为他们的优异成绩所鼓舞,也曾暗下决心,要成为他们那样优秀的人。
高二班主任语文老师李建
陪伴我高中时间最长的大概是我在学校里面的寝室了。一中的寝室楼在校园东边一字排开,寝室楼名字取自“宁静真美好”中各一字,简明而有韵味。我在寝室“宁”楼住宿了三年,房间里的桌子、床便也亲眼见证了我备战高考的一千多个夜晚的努力。晚上在寝室里学累了,我最喜欢的放松活动便是站在阳台上看星星。我的寝室在高层,于是便有了很好的仰望视野。晴朗的夜晚,一中的上空总是星点密布。我看到过北斗七星在一年四季里的每一种排布,也曾面朝星空许下过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或是眺望远方,尽情畅想自己高中以后的生活。夜空深沉而辽阔,即使再大的烦恼,在它面前也会立即被一扫而空;再朴实的倾诉,它也总会默默倾听与接纳。我想,能够在高考考场上沉着冷静地发挥,与一中宽阔而宁静的环境离不开关系。
高一英语老师范静静
上下求索,学海泛舟,离不开的还有老师们的教诲与指引。作为学生,最幸运的莫过于遇见良师。我仍记得初入高三时,在我数学成绩状态不佳时数学方胜乐老师给予的安慰与鼓励;也记得在高三学年我的语文成绩上下起伏时语文王东红老师给予我的耐心沟通与考后分析。年高考,这些科目我也如愿没有出现大的失误。此外还有智慧沉稳的班主任物理熊淦老师,年轻美丽的英语张丹老师,风趣幽默的化学万如锴老师,温柔随和的生物卢启元老师,高三一年的生活因为有你们而不艰苦乏味。我也仍记得高一时期的英语范静静老师,高中英语成绩的奠基,离不开高一时她耐心的讲解与循序渐进的引导。还有我在高一高二时的班主任语文李建老师,“既当爹又当妈”的李老师总是会在学习之余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1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