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别名辞海之十二月的别名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9-5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编著:田家双

十二月的别名

农历十二月的别名

农历[nónglì]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天或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天或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十二月[shíèryu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是冬季的第三个月。

冰月[bīngyuè]

指夏历十二月,冬季。《晏子春秋·谏下四》:“景公令兵抟治,当腊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晏子春秋·谏下十三》:“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清徐瑶《过秦楼》:“且细调金缕,弹彻霜天冰月。”另,冰人月老。指媒人。明单本《蕉帕记·寻春》:“胡公有女,名曰弱妹,天姿俊雅,性质聪明,貌堪闭月羞花,巧擅描鸾刺凤。小生欲缔秦晋之盟,奈无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遂所愿。”

残冬[cándōng]

指夏历十二月,冬季将尽之时。宋曹勋《即事》:“残冬梅玉已全开,明日新阳应候来。”宋释子淳《偈》:“残冬凛冽寒,滴水便成团。”宋陆游《长木晚兴》:“末路清愁常衮衮,残冬急景易骎骎。”宋杨万里《雪后东园午望》:“不道风光亏此老,将何功业答残冬?”宋汪莘《行香子》:“野店残冬,绿酒春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过了残冬,新年初四五日,我伯父便动身回南京去了。”

丑月[chǒuyuè]

指夏历十二月。干支纪月是指用干支记录月序。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以每月交节日作为分界点,并不是夏历中的初一为分界点,而是以以立春为寅月开始。明区大枢《除前立春》:“丑月届当春,彩仗迎苍龙。”清刘玉璋《乙丑十二月十九日招同人作东坡先生日即供先生诗集代像醉后作歌》:“今夕何夕,丑月十九。”

除月[chúyuè]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宋释慧晖《偈颂》:“除月今朝吉日朝,寒云断路韫天桥。”宋许月卿《除月二十三日夜梦》

大吕[dàlǚ]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古乐十二律相对应夏历十二个月份,大吕为十二月。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国语·周语下》:“元间大吕,助宣物也。”韦昭注:“十二月,大吕。”另,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楚辞·招魂》:“吴愉蔡讴,奏大吕些。”王逸注:“大吕,六律名也。”又,古钟名。《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杜预注:“大吕,钟名。”

冬底[dōngdǐ]

农历十二月,冬末。《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黄胜)到冬底,打叠行囊往北京会试。”《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纪老三道:‘弟兄家何出此言!小弟没事不到省下。除非冬底要买过年物事,是必要到你们那里走走,专意来拜大哥三哥的宅上便是。’”明王象晋《蔷薇》:“何如吉贝东皋上,冬底犹能御凛风。”清龚翔麟《莺啼序》:“游踪细说,流连罨画溪边,归期未卜冬底。”

冬杪[dōngmiǎo]

农历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宋文同《极寒》:“灯火宜冬杪,图书称夜长。”宋佚名《蓦山溪》:“孤村冬杪,有景真堪画。”明黄淳耀《新春喜叶石农至》:“冬杪相期及首春,春风送到剡溪人。”明李时行《江南乐》:“冬杪宛如春,寒花发新萼。”清曹鼎望《汉口别舍弟》:“有约迟冬杪,斋头看腊梅。”清弘历《燕九日叠旧作韵》:“冬杪望三白,踟蹰念每悬。”清宗婉《百字令》:“已交冬杪,凭萧萧飒飒,似将秋作。”

二之日[èrzhīrì]

即夏历十二月,周历二月。周夏两代历法不同,周建子,夏建寅,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二之日,殷正月也。”孔颖达疏:“一之日,二之日,犹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

季冬[jìdōng]

农历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晋阮瑀《诗》:“我行自凛秋,季冬乃来归。”唐杜甫《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宋司马光《投圣俞》:“九衢季冬月,风沙正惨黩。”宋杨万里《腊前月季》:“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辽史·礼志六》:“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

嘉平[jiāpíng]

指夏历十二月,为腊月的别称。宋秦观《海康书事十首》:“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大笑荆楚人,嘉平猎云梦。”宋无名氏《念奴娇》:“嘉平时候,算尧阶蓂叶,才方开六。”元方回《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自从书云入嘉平,一月曾无三日晴。”明张元凯《咏嘉平雪二十四韵》:“嘉平月既望,霰雪日交加。”清钱谦益《王兆吉六十序》:“阏逢敦牂,嘉平之月,甲子一周,里之士友将往致祝,而请余为其词。”另,腊祭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建丑[jiànchǒu]

指夏历十二月。古代干支历中,讲的月建,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依次排开,十二月建丑,为建丑之月。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宋邵雍《旅中岁除》:“星杓建丑晦将尽,岁箭射人春又来。”宋苏轼《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仰止诞弥之庆,集于建丑之正。”宋员兴宗《歌两淮》:“是时仲冬日建丑,群雄争先莫肯后。”宋佚名《千秋岁》:“斗杓建丑,蓂叶初开九。贤哲降,千龄偶。”

建丑月[jiànchǒuyuè]

夏历十二月。古代干支历中,讲的月建,即正月建寅,依次排开,十二月建丑。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十二月指丑,为建丑之月。《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丑位,即为夏历十二月。清周龙藻《赐租行》:“丁卯建丑月初吉,恩纶浩荡颁紫宫。”

桔涂[jiétú]

涂月为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跋》:“光绪游桃之岁涂月,同年孙叔茀吏部持此本过余,属为审定。”清张慎仪《金缕衣》:“一纸家书修未得,报平安幸代传萍迹。归期在,桔涂月。”

腊月[làyuè]

指农历十二月。《史记·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唐骆宾王《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宋欧阳修《渔家傲》:“腊月年光如激浪。冻云欲折寒根向。”宋史浩《临江仙》:“腊月正当三十夜,几人到此惺惺。”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宋无名氏《鹧鸪天》:“腊月初开一荚蓂,祥开崧岳庆生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腊月的日子格外易过,不觉又到了新年。”

杪冬[miǎodōng]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暮冬。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余月、暮节、暮岁。”唐李峤《奉和杜员外扈从教阅》:“杪冬严杀气,穷纪送颓光。”唐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杪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明谢迁《种松苗》:“杪冬天宇霁,阴崖冰雪消。”清全祖望《茶坞以于酒馈嶰谷同人集赋》:“杪冬香雪贵,故国旧闻增。”清林松《答客问台湾之游》:“瓜自杪冬熟,日从中夜生。”

杪岁[miǎosuì]

岁末。暮冬,十二月,《晋书·桓彝传论》:“况交霜雪于杪岁,晦风雨于将晨。”

末冬[mòdōng]

指夏历十二月,冬末。《后汉书·皇甫嵩传》:“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宋书·刘勔传》:“琰婴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

暮冬[mùdōng]

指夏历十二月,冬末。《魏书·彭城王勰传》:“岁月易远,便迫暮冬,每思闻道,奉承风教。”南朝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暮冬霜朔严,地闭泉不流。”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唐杜甫《晚晴》:“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宋曾巩《赏南枝》:“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宋陈景沂《壶中天》:“问暮年何事,暮冬行役。”

暮节[mùjié]

指夏历十二月,冬末。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暮节。”唐羊士谔《九月十日郡楼独酌》:“暮节独赏心,寒江鸣湍石。”唐司空图《重阳山居》:“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另,晚年。《新唐书·白居易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宋梅尧臣《元日》:“行歌乐暮节,薪菽甘自刈。”又,指重阳节。南朝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刘良注:“良辰谓九月九日。”唐薛稷《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暮节乘原野,宣游倚崖壁。”唐司空图《重阳》:“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暮岁[mùsuì]

指夏历十二月,一年将尽之时。《魏书·李谐传》:“迫玄冬之暮岁,历关山之遐阻。”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节、暮岁。”唐乔琳《慈竹赋》:“暮岁穷律,霜凝雪霏。”宋刘敞《书候潮亭》:“繁阴属暮岁,波浪无时息。”明释函是《复生松用谢秋水韵》:“冰霜还暮岁,泽溉不乘权。”清曹家达《挽梁文忠公》:“燕市惊尘起,珠江暮岁深。”清郑国藩《老松吟》:“乘时花木谁知己,暮岁冰霜寄赏音。”另,晚年。南朝谢灵运《撰征赋》:“屈盛绩于平生,申远期于暮岁。”

暮序[mùxù]

指夏历十二月,岁序之末。指暮冬。南朝梁简文帝《雪朝》:“同云凝暮序,严阴屯广隰。”南朝庾肩吾《侍宣猷堂宴湘东王应令诗》:“桂岩逢暮序,菊水值穷秋。”南朝谢微《济黄河应教诗》:“积阴晦平陆,凄风结暮序。”唐李端《长安书事寄薛戴》:“时芳一憔悴,暮序何萧索。”唐李峤《十一月奉教作》:“凝阴结暮序,严气肃长飙。”宋毛幵《念奴娇》:“强起登临惊暮序,目极清霜摇落。”

清祀[qīngsì]

指夏历十二月。清祀为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殷,后代因循未改。一说始于伊耆。汉蔡邕《独断》卷上:“四代腊之别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南朝孔欣《祠太庙》:“束带从王事,结缨奉清祀。”唐武元衡《闻相公三兄小园置宴,以元衡寓直,因寄上兼》:“明朝不相见,清祀在圜丘。”《元史·礼乐志三》:“望瘗位,奏《肃事之曲》……礼成文备,歆受清祀。”

穷冬[qióngdōng]

指夏历十二月。隆冬,深冬。唐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宋苏轼《教战守策》:“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笈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穷纪[qióngjì]

指夏历十二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郑玄注:“言日月星辰运行于此月,皆周匝于故处也。次,舍也。纪,会也。”南朝谢朓《高松赋》:“至于星回穷纪,沙雁相飞。”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唐杨炯《祭汾阴公文》:“月穷纪兮日上丁,籍白茅兮无咎。”另,全部记载。晋陆机《吴趋行》:“淑美难穷纪,商榷为此歌。”李善注引《国语》贾逵注:“纪,犹录也。”

穷节[qióngjié]

指夏历十二月,季冬时节。唐李商隐《为荥阳公谢赐冬衣状》:“一袭天衣,俯回于穷节。”另,喻老年。南朝颜延之《赠王太常》:“静惟浃群化,徂生入穷节。”刘良注:“静思及于万物变化之理,伤我既往之年,入此穷暮之节,喻已年老也。”

穷稔[qióngrěn]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穷天[qióngtiān]

指夏历十二月,季冬时节。南朝颜延之《北使洛》:“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李善注:“穷天,谓季冬之日月穷尽也。”另,终天,毕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怀痛穷天,死不闭目。”宋曾巩《杂诗》:“穷天破大惑,更觉功业久。”又,高入天际。南朝鲍照《凌烟楼铭》序:“重树穷天,通原尽目。”元倪瓒《垂虹亭》:“飞云忽入户,去鸟欲穷天。”

穷阴[qióngyīn]

指夏历十二月,冬尽年终之时。南朝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李善注:“《礼记》曰:‘季冬之月,日穷于次。’《神农本草经》曰:‘秋冬为阴。’”唐白居易《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另,指极其阴沉的天气。唐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至若穷阴凝闭,凛洌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

三冬[sāndōng]

农历十二月,冬季第三月,即冬季时节。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宋张元干《好事近》:“三冬兰若读书灯,想见太清绝。”清顾炎武《寄李生云沾》:“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另,三个冬季,即三年。《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王先谦补注:“案:三冬谓三年,犹言三春三秋耳。”元武汉臣《王壶春》楔子:“凭着我三冬足用文章绝,挥翰墨,走龙蛇。”

岁杪[suìmiǎo]

指夏历十二月,年底,也称岁末。《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郑玄注:“杪,末也。”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无憀当岁杪,有梦到天涯。”宋叶适《朝议大夫秘书少监王公墓志铭》:“赣广间,常以岁杪贩盐。”

岁末[suìmò]

指夏历十二月,阴历年的最后一个月。后汉书·王允传》:“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晋书·郭璞传》:“往年岁末,太白蚀月。”

岁暮[suìmù]

指夏历十二月,岁末,一年将终时。汉淮南小山《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南朝颜延之《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明史·彭韶传》:“岁暮者,天道之终。”另,喻人的晚年。《汉书·刘向传》:“今堪年衰岁暮,恐不得自信。”

涂月[túyuè]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跋》:“光绪游桃之岁涂月,同年孙叔茀吏部持此本过余,属为审定。”

严月[yányuè]

夏历十二月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冬》:“《山堂肆考》:严月,季冬之月也。”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s/5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