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城始建于清代哪一年?由于史志记载差异,清代以来,学界一度存在分歧。年,《锡伯族档案史料》出版,其中收录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嫩水雄关
康熙二十七年(年),漠北蒙古地区爆发了“喀尔喀之乱”。为预防战乱冲击,索伦总管玛布岱与多名达斡尔族佐领、骁骑校、领催联名,恳请清廷“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居。”理藩院回文提出疑问:“城筑何处?或令自力修筑?或请官为修给?披甲之后,误貂贡与否?再,筑城于形势之地,使居一处,则穷困人等难于种地与否?”要求索伦总管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再次题奏。当时,因中俄谈判及征派牲丁披甲驻防黑龙江、墨尔根两城等多项事务缠身,进一步提请建城的后续工作拖延下来。
康熙二十九年(年)七月,受喀尔喀之乱影响,溃散的巴尔虎蒙古部近六千人溃散南下,冲击了索伦总管辖区。其中有不法之徒趁火打劫,酿成七桩大案。达斡尔、鄂温克百姓人心惶惶,纷纷逃离家园。直到九月下旬,在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协助下才将离乱肃清。由此,筑建齐齐哈尔城之事再次被提上日程。
按清廷规制,康熙三十年(年)初,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赴京城值年班。正月二十三日,萨布素觐见康熙皇帝时,得到“坐内大臣班”的恩赏。述职过程中,萨布素呈请朝廷理顺黑龙江将军与索伦总管之间的关系。就此,康熙谕旨,由黑龙江将军“总管索伦等部贡物,疏陈各部生计、土俗、采捕之事,拟为则例以上。”(《清史稿?萨布素传》)。由此,索伦总管一应事务划归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
紧接着,萨布素奏请筑建齐齐哈尔城,以外防沙俄,内控蒙古,保护达斡尔、鄂温克人,得到康熙皇帝认可,谕旨:“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锡伯族档案史料》)。由兵部向索伦总管传旨,与黑龙江将军“一同详察地方,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以达斡尔等人力动工修筑,至种田季节后,宣布来年竣工,将力夫遣回各该村”。就此,齐齐哈尔建城事宜确定,地点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组织者为黑龙江将军、索伦总管衙门,筑城主力为达斡尔等人力。不久,萨布素完成值年班任务返回黑龙江,迅速与索伦达斡尔总管玛布岱会商齐齐哈尔建城事宜。首先,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附近勘查城址,规划、丈量工程用地。最终,城址确定在距卜奎驿站西南十里嫩江大拐弯处高阜地带。
接下来是动工修筑。木料是建内城的基础材料。康熙三十年(年)初,玛布岱命令墨尔根一带的六百名达斡尔人进山伐木,在雪化之前把所伐木料运至江边,冰融春汛之际,顺江放排至齐齐哈尔渡口,用车马拖运到工地。转年正月,萨布素派齐齐哈尔城二百名满族、锡伯族官兵参加到砍伐筑城木料的任务中来。
外城的修筑也非易事。因所需土方数量巨大,工程十分繁重。每隔数月,达斡尔壮丁轮班作业,昼夜不停地挖土、切垡,用干打垒等方式累筑城墙。齐齐哈尔城西侧,西泊由此形成。
康熙三十一年(年),在达斡尔族与驻城各族官兵共同努力下,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此际,在嫩江下游,伯都讷城也筑建完毕。嫩江流域已建有墨尔根、齐齐哈尔、伯都讷三城,形成东北第二道防御体系,与黑龙江城一体,成为拱卫大清安全的屏障。
黑水干城
清代齐齐哈尔城是什么样的?我以为,最好的了解方式,还是在历史档案及史志资料记载中去找寻。
目前所见最早描述齐齐哈尔城状貌的资料,是俄人伊兹?勃兰特的日记。康熙三十二年(年)七月,他随团出使北京时曾路经齐齐哈尔。转年一月,返还之际再次经过齐齐哈尔:“脑温城城墙是中国人用木料建成的,……逗留期间,给城墙添上了土,配备了枪炮和弓箭,以巩固城防,并开设了相当数量的小铺子与俄国人做生意,但是禁止中国商人从那里到俄国去。”齐齐哈尔有了集市,初具城市规模。
“齐齐哈尔城,……是用木建造,周回千庹,高一丈八尺,周围挖有两重壕,中间钉有木橛。壕深两庹、宽三庹,各城皆有建楼子的门四个。”这是康熙三十四年(年)五月十四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的简略描述,是目前所见清代档案的最早记载。
成书于康熙末叶的《龙沙纪略》这样描述:“卜奎,栅木为城。……夹植大木,中实以土,宽丈许,木末高低相间,肖睥睨。四门外环土城,累垡为之,周六里。西面二门,近南者临水,宽广可数百亩,江涨则通流。”一座高高耸耸、四四方方内木城,环以“鸭梨型”外土城的齐齐哈尔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钦定八旗通志》称:“齐齐哈尔驻防,康熙三十年奏准于卜魁立城,为省会之地。外城四面,长一千六百二十丈,五门用砖砌。内城照黑龙江式,周围五百八十七丈,高一丈六尺。内外立木,中间填土,四面四楼门。”与《龙沙纪略》对照,数据极为清楚,出现了“五门用砖砌”的面貌。
此后,清代《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黑龙江外记》均详实记述了齐齐哈尔城状况,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城市状况。
根据以上史志记载,综合各方面数据可知:齐齐哈尔内城为正方形,木质结构,长为三百三十步,宽为三百三十步,周长合计五百一十九丈六尺,面积约为十万平方米。城高一丈八尺,厚约六米。城池相关数字,大致与三、六、九数字对应。木城周围挖有城壕,两重。壕深一丈、宽一丈五尺。外城为土质结构,康熙时代周长为六里。经雍正、乾隆时代的修缮,外城曾经向外拓展,周长计一千七百七丈一尺,约十里。
对于齐齐哈尔城的形胜,《盛京通志》有这样的描述:“钜野作屏,长江为带,四达要冲,边城都会。”可谓恰如其分!
英和是道光年间流放到齐齐哈尔的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出身。他在《卜魁城赋》中这样写道:“有城焉,诺尼江滨,卜奎村落。……其为制也,截彼长松,是栽是约,筑之以土,百堵皆作。高庳间之,睥睨是若。千三十步,爰诹爰度。四门有伉,经涂是拓。周以土垡,斯成外郭。十里五门,周庐击柝。环列镇以建庭,带长川以为壑。参陪都而鼎峙,实北门之锁钥。”此段俳句,颇具白描、比喻特点,字字珠玑,惟妙惟肖。
从雍正十三年(年)至光绪元年(年),历经一百四十年的齐齐哈尔城已经坍塌不堪,只有土城五门在道光二十九年(年)略加补葺,其余部分因工程体量过大未动。黑龙江将军丰绅“阅城之余,目击木城疏落歪斜,外土城则四面就墟,仅存基础”,决心对齐齐哈尔城进行全面改造。具体计划是:“计依旧址,八旗、水师营分为九段,各修各界,各管各事,拉运江边污土潦泥,掺和杂草,堆砌城墙。周围一千六百二十丈,高一丈,底宽四尺五寸,顶宽二尺五寸,上铺苇枕,蔽风雨以防鼓裂。”(《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此次齐齐哈尔城修缮,动工于光绪元年七月十三日,竣工于第二年闰五月初十日。建筑人员为驻防八旗和水师营兵丁,当时齐齐哈尔城共有兵丁两千六百余人,先后轮番上阵。费用为捐修,官员、商户出钱,零星小户派丁助工,没有动用公款。
光绪十三年(年),恭镗任黑龙江将军时,拆掉木城改为砖城,城门外围以瓮城,并在齐齐哈尔城四门上面各建起一座木结构城门楼。四门各有名称,南“迎恩”,北“怀远”,东“承晖”,西“平定”,均有不同的意义。同时,对土城城门进行砖瓦改建,加上门楼,蔚为壮观。土城各门的称呼分别是东“启”、南“薰”、北“朝”,因西城墙有两门,也就没有命名,由此阙如(缺而无名之意),只称大西门、小西门。光绪十五年(年)工程竣工,施工者为镇边军士兵。
清末,齐齐哈尔土城日渐残破,且不利交通,在程德全主持下拆毁。民国元年(年),宋小濂为都督时,在地方议会的议决下,将砖城的瓮圈拆掉。
据《龙城旧闻》记载,砖城南门的城楼上曾经挂有一块“黑水干城”匾额。“干城”一词,源于《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盾牌和城墙。“黑水干城”,则是大清防御、预警的军事堡垒及要塞,是对齐齐哈尔城军事驻防性质极好的诠释。宋小廉任巡抚时,牌匾被人摘下,换成了“儒将绥边”。两相比较,可鉴齐齐哈尔城定位的巨大变化。
天然牧场
历史上,存在两个与齐齐哈尔密切相关的地名,一个是齐齐哈尔屯,一个是齐齐哈尔城。那么,齐齐哈尔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齐齐哈尔屯建立时间和建屯民族,我在前面几节已经介绍过,基本可以确定是达斡尔人于顺治初年建立了齐齐哈尔屯。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顺治六年(年)十月,“齐查噶尔村”达斡尔人纳固赖未获允许,曾私自到京城贡貂并得到了赏赐。这是档案首次记载齐齐哈尔地名,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自康熙二十一年(年)始,清廷筹备收复黑龙江失地,齐齐哈尔屯作为后方战略大本营,成为钦差大臣行营,在情报侦查、驿站安设、战马饲养、物资购置、军需运输、壮丁派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年,萨布素呈奏建齐齐哈尔城之时,曾经希望将城建在齐齐哈尔屯,但兵部认为,应建在交通大动脉上,因此,建城的地点被定位在卜奎驿站附近。为此,萨布素、玛布岱曾经申述,坚持在齐齐哈尔屯附近但未获成功。虽然城建在卜奎驿站附近,但城名依然称齐齐哈尔。而当地百姓更习惯把齐齐哈尔城叫做卜奎城。于是,齐齐哈尔出现了官称、俗称通用的现象并被官方默许。为此,民间还演绎出齐齐哈尔城是被一夜大风从江西刮到江东的“风刮卜奎”传说。
此后,江西的齐齐哈尔屯仍叫齐齐哈尔,江东的齐齐哈尔城也叫齐齐哈尔,这种状况持续了二百多年。直至清末,官方文书才把齐齐哈尔屯改作“齐齐哈屯”,省略了一个“尔”字。而今,齐齐哈屯依然存在,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乡的一个行政村。
齐齐哈尔建城之际,周边散居的是达斡尔、鄂温克、蒙古、锡伯族。满族、回族、汉族定居齐齐哈尔城,是建城以后的事。在建城之后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受多元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影响,齐齐哈尔渐次出现过“奎城”“龙沙”“龙城”“龙江”“江城”“黑城”“齐城”等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齐齐哈尔扎龙湿地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人誉为“鹤城”并广为流传。一座城市有这么多别名、美名,估计全国也不多见。
如果您来齐齐哈尔做客,询问当地人这地名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又是啥意思,不同民族的朋友会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各种解释,可以概括为三说,即达斡尔语说、蒙古语说和满语说。
达斡尔语说认为,齐齐哈尔一词是由达语“齐齐仁”和“哈日”两个词干合成的,原意是“陡岗牧圈”,引申为“天然牧场”;蒙古语说认为,齐齐哈尔是从蒙语“喜扎嘎尔”演化而来的,有“边城、边疆”之意;满语说则认为,齐齐哈尔的发音为满语“齐齐嘎拉”,为雁叫之声,意谓“大雁起落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历史上齐齐哈尔土著民族众多,且都有各自的语言,产生地名歧义是正常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s/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