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家里孩子多,父母收入也不高,初中时候,家离学校远的,就寄读在学校,一周回去一次。像现在陪读啥的根本没有,能在上街的时候捎带点吃的就挺好的了。
那时的我们,每周去学校的时候,都会带上咸菜!是的,那回味无穷的咸菜!
记得那时候,周日下午就要返校,临走前,母亲把腌好的萝卜从大缸里拿出来,洗洗切成丝,滴上一点油炒,再放上点儿辣椒,炒完了,给我装到罐头瓶里,这就是我一周的菜了。
当时蒸饭的场景那时候,家离学校远的,就寄读在学校(基本上没有家长在学校外面租房陪读这一说),都是背一袋米,带一瓶咸菜,一般只有周末才回家一次,住学校的集体宿舍,日子叫一个艰苦!记得刚上初中那会儿,才开学时,有好多同学自己不会蒸饭,有的蒸饭不淘米,有的蒸饭不加水,有的把握不好水的多少。当时我们一间二十个平方左右的宿舍住了二十几个同学,热闹是很热闹,争吵打架被偷也是常事儿。最难熬的是冬天,要用冷水淘米洗饭盒,太阳出来,手上的冻疮又痛又痒!
当时我们是这样吃饭。
当时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木箱子.现在的孩子,好多是家长租房陪读;有些就算是住校,每顿都是在学校食堂买饭吃,根本没有自己蒸饭这一说法了。对于现在大多数城镇、城市的娃儿们来说,很多是不知道那种生活,也无法体会的。
那时候,我们背上一大周的米,自己蒸饭,然后拌上自己带的咸菜,就是我们的午餐和晚餐了。那时候日子过得是紧巴巴的,都是一天一天数着希望快点放周末,一般都是觉得过了星期三,那这一周就快了,然后回到家中,尝尝家里的土鸡蛋,加加餐。
当年用过的饭盒
大部分人用——多功能大缸子(吃饭喝水两用)
专门用来带罐头菜的包
那时候带菜的大部分是三个格子的铁盒子
上面还有一个提手
可以装上一个字自己爱吃的菜
然后就只能装妈妈腌的叶菜了
那个时候觉得是吃苦
现在想想能每个星期回家一趟
然后带上妈妈做的菜去上学
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那些年我们曾带过的菜
也就是腌萝卜切成的丝,然后放油炒一下,啃着馒头就着咸菜就能撑一周。也有榨菜、腌菜。
有木有流口水呀
如果说你想念家乡的水土
我没办法邮递给你
但是如果是家乡的特产
我还是能献上绵薄之力的
我们这里有1、猪油饼子(也称作锅块,是应城常见的传统小吃,好吃的不要不要的。)
2、绿豆糍粑(以糯米、绿豆为主料,将糯米蒸熟捣成粘糊状,分成小糯米团再捏成薄片,包上煮熟的绿豆馅,制成圆形的半成品,经油炸而成。新出油锅的绿豆糍粑,色泽透黄发亮,两边布满油泡,吃时香柔甜美,食后余味无穷,为早点佳品。应城特色美食之一)
3、杨河千张(它也是应城常见的传统美食,是一种特殊的豆制食品,,可以理解成一片特别大特别薄有一定韧性的豆腐干,色米黄,可凉拌,可清炒,可煮食。)
4、刁子鱼(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应城的我们不可能没吃过。)
5、长江沙子馍(沙子馍是应城长江埠特有的面点小吃,做沙子馍十分讲究,每烤一个沙子馍后,还要用干净抹布把锅里的鹅卵石抹一下,炒石子的油也放得多些,所以他做的沙子馍相当俏销,总是供不应求,形成长江埠独有的特产而享誉四方,并传承至今。)
6、应城豆皮(应城传统特色食品,以其“皮薄、均匀、色浓、耐煮、味长”的风味特色,成为应城城乡居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7、腌菜(腌菜,是一种利用高浓度盐液、乳酸菌发酵来保藏蔬菜,并通过腌制,增进蔬菜风味发酵食品,也属应城人喜爱的美食!)
就不一一上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s/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