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美的团山北麓、凤尾湖畔,是应城膏盐年历史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集馆藏、展览、科普和鉴赏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规划用地亩,建设面积平方米。包括室内场馆展示,室外古代生产场景复制和景观绿化广场。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展示有“中国石膏”“中国膏都”“创业史诗”“膏都新貌”四个主题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雕塑场景、馆藏展示、多媒体演示等传统与现代手段,全方位地向大家展现一座古老矿山曲折壮美的发展历程。
应城是全国食盐定点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大厅二侧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石膏
我国石膏矿产资源丰富,总储量居世界首位。石膏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现已成为世界第一石膏生产和消费大国。
●认识石膏:石膏是一种非金属矿石,分为白石膏(纤维石膏)、泥石膏(篮板)、硬石膏(结晶膏)等多个品级。其中以纤维石膏用途最广、品相最好,石膏的化学成分为二水硫酸钙,其用途也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工业建筑、医用材料、食品添加剂。
大家从照片上看到的这种天然石膏,颜色质地晶莹剔透,光泽照人。从这张莫氏硬度量表可以看出,石膏的硬度不强,相对于其他矿石而言,比较松软易碎。
●历史开采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石膏的国家之一。有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将石膏列为矿石类药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石膏入药的记载;唐代以后,我国发现石膏的地区更多,石膏的知晓和利用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下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标有图标的地区都有丰富的石膏资源和开采记录。
●生石膏煅烧工艺:石膏通常分为生石膏和熟石膏两大类,生石膏经过煅烧工艺后就成为熟石膏。其传统的煅烧工艺要经过一道重要工序。
石膏矿床的形成(有多媒体展示)
三个步骤:首先将生石膏经过捶碎、除杂,然后提升到煅烧炉中煅烧,使之成为半水石膏和无水石膏,现代工艺则以擂蒙机粉碎磨细。熟石膏粉的加工是石膏工业利用的
第二部分:中国膏都
应城素有“膏都盐海”之称,石膏的开采在应城有年的历史。大约4—0万年前,白垩纪造山运动,浩瀚渺茫的云梦古泽,大地隆起,将一万年沉积于湖底的晶莹剔透的珍宝埋藏在了地表之下。随着云梦泽的消失,造山运动的结束,这些珍宝酝酿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晶莹剔透的石膏和透明
结晶的岩盐。
●应城石膏资源简述:应城石膏形成于4—0万年前,主要分布在龙王集、潘家集、团山、盛家滩一带,总面积约百余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5.1亿吨,按年产量50万吨计算,预计还可开采年。其中一级品石膏1.17亿吨,占全国优质石膏总储量的62%以上。矿区地质构造简单,埋藏较浅,易于开采。
●石膏矿床特征简述:通过这张应城地区膏盐矿产资源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应城地形十分神奇,大富水将应城一分为二分成河东河西。河东地下有丰富的岩盐和芒硝资源,河西大片面积是石膏。东边是富庶的平原地带,西边山场广阔,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三十里膏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石膏矿床地下剖面图,上面这些白色的夹层就是纤维石膏层,深色的是砾石、流沙,也包含若干泥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蓝板。
这是一些比较典型的矿层截面图,大家可以看一看。
应城石膏矿床的形成也遵循了大自然矿带形成的基本规律。比如湖泊沉积风化、岩石分解、地壳运动、气候因素等,盐类矿物相继沉淀,形成了石膏矿床。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应城石膏尤其石膏粉的深加工,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这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化操作。其石膏广泛用于建筑、建材、陶瓷模型、艺术模型、粉笔、膏塑及冶金模具,产品运销国内外。
●石膏粉的利用(三峡大坝图解):应城石膏粉作为防水材料被运用于三峡大坝建设工程的防水渗透项目,收到了确保工程质量的显著效果。
(雕塑图解)生石膏可以打豆腐,做陶瓷模具、膏雕屏风等等。
(雕塑图解)石膏最大的功效就是它的药用价值。这位神医是清朝末年应城城关名医,人称“魏一摸”,他的本名早已经被人遗忘。魏一摸的名号源于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在清末,有一年应城发瘟疫,每天都有很多人感染瘟疫死去,魏一摸就把生石膏粉、大青叶、板蓝根作配方熬制了一大缸药剂,病人来了他一搭脉,立马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因,给感染瘟疫的病人服用后,救活了很多人,魏一摸的名号从此就传开了。
石膏的农业用途也较广泛,将石膏粉撒入农田后,可调节土壤酸碱度,防止烂根,降地火,以改良土壤。
(此处有应城膏雕膏塑四个展位的解说词:寒玉降压枕、伍柏林膏雕、范胜利膏塑、钟志平膏塑)
第三部分:创业史诗
展示在我们眼前的这些黑漆漆的雕塑就是模拟旧时矿洞的模样,昏暗、窄小、曲折,应城膏矿有多年的采矿历程,抒写了一部艰辛坎坷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当年,这里有三十里矿区、百余家洞商、十万余矿工,应城也是鄂中最早形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地区,成为孕育革命队伍的摇篮。
●矿床研究史:明朝嘉靖年间,应城出了个大学问家陈士元,是他最早通过修志的方式,向世人传递了应城石膏矿采的信息;清代奚大壮,先后做了三任应城知县,深入矿区调查研究,撰写《石膏考》,使石膏成就一方财富;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第一次以官方报告的形式介绍应城石膏开采的详细情况,从此推动应城膏盐业走向国际经济舞台。
●石膏文化传递:这里介绍的三位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名士:华清、孙甡(sheng)、闵新,他们是应城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些是他们歌咏石膏文化的代表作,他们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让应城石膏声名远播。
●矿床开发史:应城团山崖崩膏出至今近年历史。石膏开采经历了绝壁掏掘、狗爬洞采挖、直井深采到现在的机械化开采,从自由采挖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的漫长历程,是应城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见证和成果。
这个多媒体动漫演示就是模拟“直井深采”的过程。
●石膏开采史(艰辛劳作雕塑图解):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尤其是提升设备落后,工人下井后往往一年半载都不能上来。由于巷道窄小、低矮,矿工在井下都不能直立行走,采膏工人只能斜着身子,时间久了身体都畸形了。他们吃的是劣质饭食,喝的都是矿洞里的废水污水,无被无褥,睡觉只能席地而卧,不少人浑身长疮、溃烂。当时流传有一首歌谣“正月下井腊月上,爹娘不识孩儿相”,是苦难矿工悲惨生活的真是写照,也是一代又一代矿工共同的辛酸史、血泪史。
这幅图就是当年矿下对井采膏图,一口井用于通风,一口井用于提升开采出来的石膏。
●膏盐并采:应城石膏为膏盐伴生矿,开采石膏后的废弃矿井,时间久后蓄水成为含盐分很高的卤水,但是官方不准熬盐,否则以“私盐”论罪处以死刑。清朝末年,战乱阻滞了长江水道,为应急湖广盐荒,朝廷破例解禁应城熬盐,允许应盐直销云梦、汉川、汉阳等八个地区。自此,应城才有了膏盐并采的历史。
●陈荫三:出生于应城洞商世家的陈荫三,是一位科技成就卓著的爱国洞商,先后前往上海和德国求学,在国家动荡时期,他毅然从武汉回到应城,投身振兴家乡的膏盐事业。他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明了具有应城特色的晒水台提卤工艺和九口锅连环灶工艺,结束了几百年来我国用黄桶提取卤水的历史。日寇占领应城后因拒绝与日寇合作遭软禁,不甘凌辱,自杀身亡。他这种民族气节精神让人感动敬佩。
●坎坷经营路:近代以来,应城膏盐一直在一条坎坷的经营路上曲折前行。首先是封建朝廷严格控制应城熬盐,让所谓的膏盐并采受到控制。其次,清末明初,官商染指应城膏盐业,多次责令解散,让不少民族工商业者不堪重负,停业破产。还有少数不法洞商欺行霸市,排除异己,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矿山悲剧,致使应城膏盐业经历了一条曲折坎坷之路。
●产户自由经营:从清末到民国,武汉硚口以外的汉水边,是应城石膏贩运、起卸的新兴码头,也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应城石膏集散地。这里的沿江街道当年被称为“石膏帮河街”,街上大小膏号招牌多达数十家。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个体石膏运输的兴盛景象。
●产户集团经营(图解):从清朝光绪年间的石膏公所到民国初年的石膏公司,应城洞商有了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经营机制,对外打出了应城膏盐业的品牌,一个以地方集团利益为宗旨的经营模式得以形成。
●官商之争:所谓官商之争,实质上是以洞商为代表的地方利益与反动军阀为代表的封建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权力调动银行业、退休将军团体、财政税收手段,一次又一次控制应城膏盐自主经营权。当年应城有一个叫史直书的正直律师,一直代表地方利益与官方抗争,壮志未酬,被反动军阀投毒谋杀。
●膏盐运输史:新中国成立后,应城石膏矿产量骤增,运输量加大,政府积极支持扩建大富水河码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长江埠设立石膏货场,开展汽车和火车的联运业务。七十年代中期,投资兴建了连接汉丹铁路的应城石膏矿铁路专运线,应城石膏行销全国,实现膏盐人世世代代“石膏远埠”的梦想。
鼎盛时期,应城河码头与汉水码头有近百艘木船,运膏船把汉江挤成了一条水线,其他过往船只仅在这条水线上航行,船只最多达2万多艘。(大型图影展示)
●膏盐成就应城:应城膏盐业历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支撑地方民生事业的发展,繁荣一方经济。也成就了一批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爱国洞商和革命志士。
应城洞商热心公益事业,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办医、办学、办社会福利事业,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应城洞商中的先进人物较早接触进步思想,接受党的领导,有的甚至毁家纡难,走上革命道路。
膏盐业的兴起,带动大富水沿线、河码头和新兴集镇层出不穷,位于大富水中段的栎林新市,就是明朝末年,凭借盐业外销而在荒村上建立起的一座新市,文人墨客们称之为“鱼盐新市”,盛极一时。近代被黄滩镇所取代,仅存一座高高矗立的文峰塔。
●三十里膏城:晚清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在华利益,应城膏盐业得以发展。鼎盛时期应城西北矿山覆盖潘家集、龙王集、团山街,东到李家河,西到棉花田,南到张家场,北抵大富水近半个应城地区,号称“三十里膏城”。
●石膏公益(图解):应城洞商为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热心资助。这些是上世纪初以来,应城洞商先后集资入股兴办的应城人民公园、应城西河中心(应城一中前身)、医院(医院前身)以及应城城关电厂的遗址图片,这些公益事业惠及应城百姓,载入史册。
●伟人足迹:应城是一块红色的沃土,留下了许多伟人足迹。刘少奇、彭德怀先后考察走访应城矿区;贺龙率红军龙王集大战;陶铸指导爱国洞商,组建应抗游击队,让应城成为鄂中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膏矿号子:是应城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发出的心灵呼唤,是应城膏盐文化的载体。他们唱出了旧社会石膏矿工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抗争精神。
第四部分:膏都新貌
●膏矿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恢复建设应城膏盐矿业,应城成立了矿区政府和工矿局,督促、扶植应城矿区洞商恢复生产。年,湖北省政府将应城石膏矿收归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管辖,提升了应城膏盐矿的政治地位。暨“五0坑”以后,年,国家投资在大富水以东建设“二矿”,史称“五六坑”,之后又相继开出三矿、四矿,年产石膏能力最高达60万吨左右,应城石膏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参照墙面导语)
这个图表就是应城膏矿从年到年的发展历程。
●盐矿发展:应城蕴藏有丰富岩盐资源的科学预言,一直被历代有识之士瞩目。年,国家地矿部门探明应城烧香台地下有丰富的岩盐矿层,岩层厚27米,验证了“盐砖”之说。湖北省政府当即决定以应城石膏矿为母体,成立盐矿工地管理处,以矿开矿。年破土动工,当年主巷道落成,生产结晶岩盐2万吨,应城人世世代代盼望的“盐砖”终于面世。从此,应城盐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
●盐矿产品:应城是全国食盐定点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应城自产的“桂花牌”工业用盐,先后获部、省级优秀奖,“桂花牌”加碘盐、出口盐等氯化钠含量在99%以上,受到消费者亲睐。另外纯碱、烧碱、氯化铵、硝酸钠等高质量的深加工产品也远销全国各地。
●经济转型:石膏、岩盐资源是应城人引以为豪的地下宝藏,“膏都盐海”让应城蜚声中外美誉。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依靠资源,实现经济有效转型,是应城经济长远发展的永恒主题。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展示:这个厅展示的是矿山公园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项目。
我们向大地索取资源,我们回报大地以美丽。应城将以膏盐为基础,优化资源,科技创新,开启经济腾飞的新征程,打造一座宜居、宜商、宜游的新应城。
●关于“峒”的解释:
应城峒商本应是三点水的“洞”字,但过去峒商最忌讳膏洞渗水,往往造成洞毁人亡的惨状,所以后来用山字旁的“峒”字代替。就在前几年,矿山公园土建时,有工人从废弃的膏洞里曾经挖出过旧时矿工残骸,还残留有清代矿工蓄的长辫子以及残存的衣片,由此猜想可能是过去膏洞发生过渗水垮塌事件后被堵死在里面的矿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c/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