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应
城5千年
应城历史悠久,有着灿烂久远的文明。五千年来,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开辟了这块美好的土地。应城地处江汉平原,为安荆二州咽喉,郧襄东道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地下矿藏丰富,素有人杰地灵、膏都盐海温泉之乡美称。
古老而深厚的土地,孕育滋润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也积淀了丰富深沉的历史文化遗产。建国以后,应城五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打开了这座古文化遗产的宝库。让我们追寻文明的足迹,纵览经历沧桑的灿烂瑰宝。
门板湾,有五千年的水稻农耕聚落村;陶家湖古城,是告别山林,创造城堡的绿色文明;两千年前的蒲骚之战有全国有名军事古城;一年五百年前的应城的“要冲置守”,为应城文化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城的文明起源和文明进程,始终跟随着中华名族大时代的文化系列;从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问换到商周时代的中原文化;从东周时代的楚文化,到秦汉以后的汉文化;这一切为应城开创“文化盛世”和“汉东望邑”培植了深根。
开拓中华文化文明的学子、巨星千百年来引领着一大批应城籍的文化精英,使应城“蒲骚在楚,夙号名邑”、“唯楚有才,蒲邑为最”。屈原在此作《离骚》、宋玉在此悼屈原行吟《九辩》、李白在此怀宋玉叹咏玉女灵泉、欧阳修应城求学为叔父守孝;陈士元归云著述等身;三代尚书李幼滋“夺情”推政,莲丰草堂胡文玉爱国著书。
应城全市各类不可移的文物点有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7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全市精品文物件。
应城出土的历史文物,是应城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门板湾遗址新石器时代大型房屋、庭院为我国考古发掘之最;群力村出土的青铜器提梁鸮卣为“新中国考古发展之珍品”;各时代各类精品陶器、瓷器、青铜器都内闪耀着远古文明的火花。
现尚存的文峰塔、孔庙、古城墙等明清古建筑都是应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记录,历代劳动者为应城的文化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以来,应城重要集镇达60个,全市重要桥梁91处,古寺庙87座,古牌坊76座。
应城富有特色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薪传不息,蒲骚文化、蒲阳文化、膏盐文化、灵泉文化、美食文化、尚武文化涵盖中华文化底蕴,应城明代有进士27人,有著述者21人,计余卷;清代有进士17人,有著述者88人,计余卷。这些鸿篇著述成为我市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的应城历史也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史。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军陈玉成等将领曾五次攻克应城,捻军起义一次攻克应城;辛亥革命蒋作宾、李鸿基、黄元吉等无数革命先驱冲锋陷阵、英勇斗争。
近百年,本市斗争历史,风起云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董必武、李先念、陶铸、刘仁静、许白昊等在应城有着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汤池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为湖北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盛产食盐的应城矿区,为新四军五师的成长发展作出出人多、出钱多、出枪最多的贡献,成为”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在应城的革命战争年代,彭铁、季伟、邓先柱等革命烈士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迹。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