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什么那么重要
——文化是生命意义的场景建构
人是追求的意义的动物。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经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亲人死了,他的朋友死了,甚至他的同在地狱中的狱友也一个一个的被折磨死去。
于是,他坚持思考着活着的意义,后来写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影响美国人的名著之一。
书中谈到,有一段时间,集中营中传言年的圣诞节,盟军将会过来解救他们,于是,他们中的人多人,就觉得有了希望,同时,觉得吃苦的日子快要到头了,精神状态都很好,也都井然有序的工作,甚至和纳粹也努力相处,不进行抵抗。
但是,到了那一天,盟军并没有攻打过来,很多人觉得希望破灭,意义全无,本就羸弱的身体,丧失了免疫力,众多人在这场失望中死去。
其实,如果他们在坚持五个月,盟军就过来解放了,但是,由于意义的追求,没有坚持下去,生命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意义对人的存在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自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旅程,时间是世界上最为稀缺的,所以,人们最要努力追寻一种意义印证自己的存在。
那么意义,也就是有限时间内的价值体现,既然是走一程,总要追问自己这一程的价值,对生命个体来说,见过日出,见过日落,走过草原,走过沙滩,都是有限生命中的有限经历,有限经历的自我追问,就成为了价值所在。
如此看来,对一个社会来说,或者说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从内在角度看,意义是一种价值,而外在形式呢,意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重新界定文化。文化是生命意义的外在形式,文化是一种仪式场景的意义演绎。
我们说大学文化,不就是大学师生对大学意义行动注释的沉淀么?其中有自由,有思辨,有青春,有困惑,有难以释怀的冲动,有冲破牢笼的酣畅,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不就是讲述她那一代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么?
《舌尖上的中国》,说美食么?不是,是美食文化掩盖的乡愁文化,掩盖的岁月中的生活方式,掩盖的是祖祖辈辈与乡土自然的相处之道,而《舌尖上的中国》做为独特的纪录片形式,呈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纪录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生命的意义。
有宏达的叙事文化,有细小的童年的玩具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能给其中的人们建构一种存在的意义。
当人们如果能够寻找到一种存在的意义,便是寻找到了一种归属感的温暖,还有安全感。正如,老父亲已经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而是宁愿回到自己的小村庄,哪里有他的记忆,哪里有他熟悉的环境,还有他认可的并认可他的文化。
文化的体量不同,产生的意义也不同,诸葛亮背负着沉重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历次北伐,为的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他的意义。王维追寻的终南山的飘逸,“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不经意间,闲云野鹤的生活,碰到砍柴的樵夫,也能聊两句山里的草药和垂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面,谁能否认,曾经让人着迷的文化,也就是王维所建构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中秋节要吃月饼,而且的月饼的包装纸上,传说中会写上“八月十五杀鞑子”;为什么过年的时候要举家团圆吃饺子?饺子中还会有硬币,吃到的人有福气。
这是一种仪式啊,一种藏着文化密码的意义呈现。
华人千里万里,漂洋过海,一代一代都不会忘了吃月饼和吃饺子,这其中就藏着身为华人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是意义,有形的是仪式。
似乎是人因意义的追求,而建构了文化。可是,文化形成之后呢?形成之后,便具备了影响人的魔力,无形的驱使着你,也可以无形的消解了你。
千万,不要小瞧了文化,因为,人只是追寻意义的动物,一生被意义所填充。
成都秋夜
年10月28日星期六
文化就是意义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