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知乎仅供学术交流
1、很多资料摘于网络,来源不可考。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留言,马上删除。
2、本文画的街道图都只是相对的示意……很不精确,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我有时间会把拓扑关系优化一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不是做城市规划的,姑且抛砖引玉,说说上海、南京和台北三座城市。从我现在搜集的资料来看以省市名称等地名作为大城市主干道命名的风气最早应用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然后民国黄金十年(~)在南京发扬,最完美体现在抗战胜利从日本手里接管(~)后的台北。命名风格几经变化,下面我一个个来讲——
(一)上海
这方面资料最多,知乎上已经专门开了一个帖子(为什么上海的道路名称是用中国省、城市来命名的?有什么好处?-上海),在此推荐一下
chenqin的答案。主要是年,原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样各个资本主义帝国为了道路命名吵得不可开交,因为大家都想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命名道路,妥协的结果就是——大家全都用中国地名。至于为何使用中国省市地名,我猜测呢,应该是有利于外国人熟悉中国地名。因为一般外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主要是上海的租借内暂住并了解中国。使用中国省市命名的道路系统,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中国省市的名称(威妥玛拼音,现在测绘、地名条例中禁用)并知晓大概的空间分布,有利于他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年,英国领事麦华陀颁布的《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这样就在中国开了最早用中国省市名称作为道路命名的先河。但是最早的上海普通市民确实不买账的,仍然照旧称南京路为大马路。上海道路命名的统一要等到年以后,彼时使用中国省市命名道路已经蔚然成风了。上海解放后,政府并未对道路名称做大规模的修改(对比北京真是几经周折啊……),仍沿用约定俗成的地名。直到年上海重新进行地名普查,才作了较大的修改,也命名了不少新路。由于浦东新区的建设,上海的城建规模急剧扩大,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道路命名系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据报道,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网站上海市地情资料库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这里推荐一下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网址,里面有不少有趣的内容。
(二)南京
我觉得上海虽然作为远东大都会,在洋人的运作下开了此风气。但若论对其他中国城市道路命名系统的影响力,实属是南京为最。
高中时去过一次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里面讲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尤其是年北伐光复后,对于南京的建设规划在当时来说的确是理念先进,气势恢宏。其中道路的规划建设奠定了现今市区的交通格局,而其命名也有些许规则可寻。当时国民政府很重视首都建设,“全部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的首善之区”、“此次设计、不仅关系首都一地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影响所及至为远大……”“欲建为一壮丽都市”。请注意“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这句,侧面证明南京道路系统的命名应该是将这个风气发扬到全国去了。
请看丑图——
以中山东路和汉中路(以新街口为中心放射分布的四条大道唯独没有中山西路,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讨论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作为南北界限,南部是清代的民居老城,也就是新街口以南中华门以北,(当时中华门是南京南大门,安德门雨花台都算是郊外了。12月13日以中华门失守作为南京沦陷和大屠杀开始的标志事件)。
白下区秦淮区(今统一合并成为秦淮区)大部分,三山街,朝天宫一带,东西干道命名用了南京的古称旧称,共计八条:金陵路、江宁路、升州路、建邺路、集庆路、秣陵路、白下路,建康路。如下图:
穿过秦淮河通到河西(建邺区大部分)的横向干道基本用了通过的古城门,从北向南依次是:定淮门大街,草场门大街,清凉门大街,水西门大街,汉中门大街(不是城市!),集庆门大街等。如下图:
前两种命名体现的是“南京特色”,而最能体现省份、城市命名规则的实在城西北(今大部分在鼓楼区及玄武区、下关区小部分),汉中路以北、中山北路以西;分布上来说一般城中主要是城市,城北主要是省份。经过不完全统计,我在现在南京(含河西、浦口、江宁)一共发现74条以地名命名的街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以省份命名17条:湖南路,山西路,云南路,江苏路,西康路,黑龙江路,福建路,察哈尔路,湖北路,广东路,宁夏路,热河路,江西路,吉林路,广西埂,四川路,山东路。(注:不含已经改名绥远路)
(2)以城市命名15条:广州路,拉萨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汉口路,上海路,青岛路,扬州路,镇江路,天津路,瑞金路,钱塘路,苏州路,赤壁路,马鞍山路,南昌路。(注:1、马鞍山既是城市也是山名,此作城市。2、赤壁以古战场闻名,今在鄂南建制县级市,此作城市名。)
(3)以其他地名命名42条,其中名山18条:天山路,匡庐路,山阴路,剑阁路,武夷路,天目路,虎丘路,珞珈路,牯岭路,莫干路,琅琊路,灵隐路,普陀路,玉泉路,石钟路,峨嵋岭,仙霞路,天竺路,吉山路,秀山路,云龙山路,泰山路,嵩山路,黄山路,恒山路,庐山路,香山路,燕山路,华山路,乐山路,苍山路;(注:1、琅琊既可以是山东古城市名也是滁州山名,这里算作山名;2、匡庐是庐山的古称,牯岭是庐山北部主要山峰和聚居区。
3、天竺本身是印度古称,此处作为“天柱山”谐音。4、乐山既可以作城市,也可以作名山,按照周围的命名系统,此处作山)。大川11条:长江路,珠江路,钱塘路,松花江路,牡丹江路,新安江路,富春江路,楠溪江路,白龙江路,嘉陵江路,金沙江路;(注:钱塘既可以做杭州旧称也可以是河流名。)
全部地名命名道路的相对分布如上图的描绘。(一些小路没有label到,下有详图)
如上如所示,西康路以东中山路以东地区小路基本使用了“山”的命名系统,有趣的是杭州(钱塘)、扬州、苏州这三座“天堂城市”其实连成了一条路,通往了现在南京大学附近。右边的“天津路”、“汉口路”,“青岛路”则是属于城市命名系统,此三城均位列民国的8个特别市当中。类似的命名系统在青岛成了旅游景区,八大关街区全都是以中国古代名关命名的(现在远不止八个了)。
省份道路命名系统一组,其中察哈尔省今属于河北和内蒙古。有人可能觉得“镇江”乱入,其实并不算,那时候镇江开始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政治地位颇高的。
在西康路,江苏路以南出现的一组“山”主题的道路命名系统,一般而言冠以“山水”系统的道路级别要比“省市”系统较低。而且所选择的山水,普遍集中在东南地区,可能对当时的北方人来讲,知名度并不算高。
如果说鼓楼区的样本过于零乱的话,看看河西新城这一组规整的道路,“横江纵山”,是不是很气派?显然在江南知名度比较高的山水名胜更容易居于中间位置或是作为干道。比如从名气上面,云龙山和泰山、黄山不是一个量级的,但是可能考虑到因为作为江苏主要城市徐州的代表性名胜。而知名度较小的秀山、吉山、苍山都“靠边站”,同理地处江浙的“富春江”、“新安江”,“楠溪江”居中,尽管从流域、水量上来讲,嘉陵江、金沙江的规模更大。当然这是现代建设的成果,与民国的道路规划和命名关系不大。
至于当时为何师法上海,在鼓楼区集中采用省市道路命名系统呢?一种说法认为在当时民国,鼓楼属于新区,处于快速开发的状态,急需大量资金。“民国做首都时期为了彰显首都的气度和威仪,”就采用了类似于当下流行的“有偿冠名法”(好吧,每次都好想吐槽北京的联想桥……):依据各个省份、特别市以及其他大城市上缴的赋税和一笔建设经费来在首都冠名主干道。当然,政治地位显赫、经济发展昌盛的省市能够优先选择当时繁华街道,比如湖南路、江苏路、上海路。而且也同时考虑到了省市道路分布的相对位置,比如黑龙江路位于东北,热河路位于西北,察哈尔路位于山西路的北方,湖南路和湖北路紧邻,江西路和南昌路紧邻,广东路位于福建路的西南,但是要与中国地图的区位相对应还是太困难,后来做到比较贴近的就是台北。已经消失的省份,但在南京以街道命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有三条半:察哈尔路、热河路、西康路,绥远路(今建宁路西)。
夹一点私货——这里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美国建筑师是亨利·墨菲(HenryMurphy亨利·墨菲_百度百科)。墨菲毕业于耶鲁大学,其作品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是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早年曾在孙中山创办的《建设》杂志撰文,年受孙科邀请参与广州设置新制来到中国。他还是国人熟知的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今南师大随园校区)、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燕园)、雅礼大学(今湘雅医学院、雅礼中学)的建筑设计师,也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的专家顾问,对南京、上海、广州、长沙城市的建筑建设、城市规划留下巨大的影响。他呕心力作的《首都计划》连同测绘详图于年颁布,这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完整、正式的城市规划。吕彦直和郑定邦都曾经是他的门生和助手。吕彦直也是中国现在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其代表作品包括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等重要历史建筑,郑定邦我们会在台北道路命名系统中再提到。
既然采用中国省市道路命名系统起源与英美租界,而美国人墨菲有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经历(江湾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设计出自他手,他的事务所亦在上海开办),那么墨菲有没有在南京规划的时候借鉴这种道路命名系统呢?我暂时找不到材料能够证明这一点,但是猜想应该会受到上海的影响。欢迎专业的知友提供证实或证伪。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似是而非的“地名”,比如西安门和现在陕西省会并没有关系,而是明故宫的皇城西门;同理汉中门、汉中路与陕西汉中市也是没有关系的,而是溯源到明皇城旱西门;浦口区河北街与河北省没关系,江宁西河南路与河南省也没有关系。
同样地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子午路(今中央路),国府路(今长江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逛街的游客都会注意到南京军区警备司令部怎么会在闹市区里呢?),可能变化最大的是北平路,不仅扩宽加长改名北京路,而且入驻了一大片党政机关,这算是两个城市的怨念吧。
(三)数字、动植物
最后讲讲数字命名系统及其他。纽约的曼哈顿大家熟悉的例子,那里南北的叫街(Street),东西的叫道(Avenue),什么“第四大道”、“第五大道”,划成一个个街区(block),规划十分清晰。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发展很快,也都是数字命名,很方便记忆和查找。其实我们首都北京也是个例子,“东单三条”、“西四胡同”不就是么。如今的开发区规划都像豆腐块儿似得整齐,数字命名也是最方便的。光是南京就有四条“经一路”啊!此外,广州的中山路数字系统,南昌、济南、连云港等都有“经纬+数字”的道路命名系统。
当然,以动植物命名的街道也可以啊,“蟠龙路”、“虎踞路”就是南京城北的两条纵向干道,再看看这个“花重锦官城”成都植物命名街道超百条,是不是很震撼呢
(四)地名文化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地名文化”的小材料来读,地名文化应该和方志、與地、测绘、地理、历史等几个学科都有源流的,偶尔看看还是很有趣的。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从广州一条道路命名的实例,体会地名命名的规范性,这里是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即便是小城市,也有自己的文化掌故印记的老地名当中。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朱雀桥边野草花”的物是人非,“无情最是台城柳”的沧海桑田,有时候就从需要地名的变迁当中体会。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
这两条评论都是一种当代反思,你对于真维斯楼(教学楼)、威尼斯宫(小区)、索尼街(道路),GoGo社区(校区)这样的新地名有什么看法呢?
以上是自己粗浅的一点总结和看法,欢迎讨论指正,谢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
根据内容小编断言来源于知乎,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作者未知=。=
我们在此代表本账号的所有读者感谢本文作者所付出的辛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直接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