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官屯
白官屯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北0.25公里处。光荣路在村南通过,市公共汽车公司、第二中学,河北省水利专科学校和沧州地区体育场等单位环围该村。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亩。为河西公社、白官屯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九年(公元年),外地移兵屯垦,此地领兵官姓白,故村名为白宫屯。
武新房
武新房位于河西公社驻地西北4.3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在村南通过。地势平坦,为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武新房大队驻地。据查,清雍正年间,沧县武庄子武姓兄弟二人迁居常砖河从佃,后在此地定居建村,故村名为武新房。众称小武庄。
常砖河
常砖河位于河西公社驻地西北偏南4.2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在村中东西穿过。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村庄,解放后重新建村。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常砖河大队驻地。据传,明崇祯三年(公元年),沧州城里胡姓来此建村,初称胡家。不久常姓夫妇迁来,年近四十不育,其妻听人唆使,于大年深夜去干河底摸到砖头便育。事出巧合,果真摸到砖头有孕生子,故名为常砖河。传开后,常砖河取代胡家。清初常姓迁出,村名沿用至今。
小杨庄
小杨庄位于河西公社驻地西北2:6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在村南通过,西靠小流津排水渠。地势平坦,为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杨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年间,从安信庄分支建村,称小安庄子(主户姓杨)。年因与安信庄合暑办公,改称安杨庄。年两村分开,改名为小杨庄。
代家园
代家园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北2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北环中路在村北通过。地势平坦,为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串被城市征用,总耕地亩。为代家园大队驻地。据查,清康熙十年(公元年),此地原是戴尚书家的花园,育花者建村,故村名为戴家园,后写成代家园。
安庄子
安庄子位于河西公社驻地西北1.5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从村南通过。地势平坦,粘土质。全村有31-0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安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清初廖姓建村,定名廖庄子,后因犯地名,村旁有杨家坟地,羊(杨)吃料(廖)故村名改为安信庄。年因和小安庄子(主户姓杨)合暑办公,称安杨庄。年分开各立村名,改名为安庄子。
柳庄子
柳庄子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偏南1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西环中街紧靠村西,为光荣路的起点。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在西郊,总耕地亩。为柳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姚、齐、田、柳四姓建村。因柳姓户大,定村名为柳家庄,后改名为柳庄子。
后辛庄
后辛庄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偏北1.1公里处。新华中路在村北通过。地势平坦,为白沙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在西郊,总耕地亩。生产钢锉畅销全国。为后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从山西移民建村。因是新建村,又位于前新庄的北部,故村名为后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故写成后辛庄。
魏家坟
魏家坟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北1.5公里处。东靠南运河,南靠新华中路,北濒公园东湖。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为自家口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初建村。此地原是自家口魏姓坟地,故村名为魏家坟。
白家口
白家口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偏北1.5公里处。在新华桥西头,新华中路南侧,南运河西岸。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在西郊,大都被城市征用,总耕地71亩。为白家口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建村。地处南运河西岸,是城区主要摆渡口。摆渡者姓白,故村名为白家渡口,后改名为白家口。
北大院
北大院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偏北1.45公里处。村南有解放中路通过,村东和菜市口为邻。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在西郊,总耕地亩。为北大院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建村。原由菜市口分村叫西大院,因该村处于解放中路北侧,村中有一空大院,年改名为北大院。
尚场
尚场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1.35公里处。村南紧靠北大院,村东有大水坑。地势高,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为北大院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初建村。原为邓家的菜园子,后来卖给尚家,叫尚家园子,后建村名为尚场。
前辛庄
前辛庄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1.5公里处。村北紧靠解放中路,村南有南运河通过。地势洼下,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亩。为前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建村。因该村地处沧城西南,又是新建村,故称南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前辛庄。
菜市口
菜市口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偏北1.5公里处。村南有解放中路东西通过,村东有南运河通过。地势平坦,为白沙质。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回族7人。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51亩。为菜市口大队驻地。据查,明朝末年建村。村处南运河西岸,是当地百姓进城卖菜的主要摆渡口,故村名为菜市口。
南关口
南关口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2公里处。该村位于南运河弯内,南北均靠河。地势平坦,白沙土质,水利条件好。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97亩。为南关口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移民建村。村处沧城南,在运河南岸设有摆渡口,是南运河南北主要交通路口,故村名为南关口。当地惯称南关。
强家坟
强家坟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白沙土质,水利条件好。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强家坟大队驻地。据查,沧县强家庄子有一强姓明朝御史死后葬于此地。明末,为强家守墓者建村,故村名为强家坟。
南川楼
南川楼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偏北1.8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南湖紧靠村东北,风景宜人。地势较低,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回族94人,满族6人。总耕地32亩。为南川楼大队驻地。据查,明嘉靖七年(公元年),这里建有:朗吟楼一座、岳阳阁(亦称武侯阁)一座、南川楼一座(均废)。因村处老沧城南,取南川楼为名。《沧县志》载:“在城南吴天观……南川地通暗泉,泉甘而水深。昔郡人岁取泉用以造酒”。“每当夏日邑人多游息宴乐於此;名人题咏实多。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曾登楼(朗吟楼)题诗。”高宗手迹有摹刻石碑,立于村西。四十年代碑失。
张家坟
张家坟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2.4公里处。该村位于南运洞弯内,三面环河。地势平坦,沙质白壤,水利条件好。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满族3人。总耕地亩。为张家坟大队驻地。据查,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缙死后葬于此地。为张姓守墓者建村,故村名为张家坟。
佟家花园
佟家花园位于河西公社驻地东南2.7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村北由南环中路穿过。地势平坦,属沙质白壤,水利条件好。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回族人。总耕地亩。为佟家花园大队驻地。据查,明崇祯二年(公元9年),当朝国舅佟国章死后葬于此地,守墓者建村并善养花育草,故村名为佟家花园。《沧县志》载:“佟家花园,地临河曲,村民数十户,均以艺花为业”。
西花园
西花园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北1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为沙质白壤,水利条件好。全村有2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西花园大队驻地。据查,清康熙元年(年)建村。因村民惯于植花育草,又处于南运河西侧,故村名为西花园。传说,清高宗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曾下船赏花过夜。
何家场
何家场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北2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黄沙土质,水利条件好。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2,亩。为何家场大队驻地。据查,清光绪三十年(年),何辛庄大户何寿田的佃户在此建村种地打场,原名何家院,后改名为何家场。
胡嘴子
胡嘴子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北偏东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南、村东、村北。地势低洼,属粘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胡嘴子大队驻地。据查,清道光十年(公元年),胡姓迁居此地建村。因村处南运河西侧的“U”形弯内,形如嘴状,故村名为胡嘴子。
小贾庄
小贾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偏南3.2公里处。小流津排水渠流经村西。地势洼下,为壤土质。全村有50人,均为汉族。为大官庄子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朝末年,有三户贾姓建村,故名为小贾庄。
大官庄子
大官庄子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3公里处。小流津排水渠流经村西。地势低洼,属沙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3,亩。为大官庄子大队驻地。据传,明初朝廷命官建村,村名为官二庄。燕王扫北灭了此村(现有遗址,名叫官圪塔)。万历末年(约公元一一0年),在遗址东一华里处又建一村,沿袭官二庄之名为官庄子。后在村东南建村者称小官庄,故官庄子改名为大官庄。
小官庄
小官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偏南2.8公里处。西靠小流津排水渠。地势洼下,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为大官庄子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顺治八年(公元年),刘姓在此建村,后为当地大户种地,又靠近大官庄子,故村名小官庄。
永平里
永平里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偏南1.7公里处。东近南运河。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有汉族。总耕地亩。为永平里大队驻地。据查,该村系古村,名为平安庄。明天启年间(公元1一一7年),村住刘姓命官,百姓为永远平安渡日,呈命官应允,故改名为永平里。
小孔辛庄
小孔辛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4公里处。在小圈排水渠北侧。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孔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约公元0一一8年),孔姓从外地迁址建村,故名为孔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又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孑L辛庄。年-成立公社对,孔辛庄分为大孔辛庄、小孔辛庄两个村。
大孔辛庄
大孔辛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3.6公里处。在小圈排水渠北侧。地势平坦,多属沙粘土质。全村有人,均系汉族。总耕地亩。为大孔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朝(约公元0一一8年),孔姓从外地迁址建村,故名孔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又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孔辛庄。年成立公社时,孔辛庄分为大孔辛庄、小孔辛庄两个村。
白庄子
白庄子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偏北3.2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白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8一一年),苏、于二姓从山东迁此建村,故名苏于庄。民国十年(公元年)改为于庄子。本村白、于二姓不睦,白姓又在于庄子村西盖房立村,故村名为白庄子。
于庄
大于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2.5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大于庄大队驻地。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8一一年),苏、于二姓从山东迁此建村,故名为苏于庄。民国十年(公元年)改为于庄子。年建立公社时于庄子又分成大于庄、小于庄两个村。
小于庄
小于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2.8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于庄大队驻地。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8—年),苏、于二姓从山东迁此建村,故名为苏于庄。民国十年(公元年)改为于庄子。年建立公社时寸:庄子又分成大于庄,小于庄两个村。
张辛庄
张辛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偏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张辛庄大队驻地。据查,道清光年间,张姓从河南迁此建村,故村名为张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又是写“新”字的一半
笔画,后写成张辛庄。
何辛庄
何辛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2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何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道光年间,从山东德州迁来何姓建村,故村名为何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又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何辛庄。
刘家院
刘家院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壤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系何辛庄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朝末年,刘姓由何辛庄迁此建村,故村名为刘家院。
大圈
大圈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南偏西3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南、村东、村北,兜圈而过。地势平坦,属沙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大圈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年间(约在公元年),满族人从辽宁省来此跑马占地,因圈地者姓邓,故名为邓大圈,后改名为大圈。
义和庄
义和庄位于西花园公社驻地西南偏南1.2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粘地质。全村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义和庄在队驻地。据查,汪胱绪年间(约公元1年),此地原是何辛庄大户何寿田的荒地,何家佃户在此建村,故村名为南荒场。年村民为求和气共生,村名改为义和庄。
小王庄
小王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0.4公里处。系近郊,紧靠北环中路西端,北环西路东端,西环中街北端,西环北街南端,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全村为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王庄公社、小王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八年(公元年),大户王姓建村,故村名王家庄。后因村小,改名小王庄。
双官亭
双官亭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北4.5公里处。小白河流经村西。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1,亩。为双官亭大队驻地。据查,十里一亭乃秦汉建制。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建村。村处原系古交通要道,建有两个茶亭,备有食品,以招待来往官吏在此歇脚,故名为双官亭。
李庄子
李庄子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偏北4.8公里处。村南有北环西路东西通过。地势平坦,属白沙质。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总耕地2,亩。为李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吴,李二姓建村,故村名为吴李庄,解放后改为李庄子。
高庄子
高庄子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北3.7公里处。小流津排水渠在村西通过。地势平坦,属粘土质。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高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迁来高姓建村,故村名为高庄子。
八里庄
八里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北2.3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全村有1入,均为汉族。总耕地2,亩。为八里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迁来陈姓建村,放名陈家庄。清初,满族来此跑马占地,赶走陈姓,并因村距沧城闻远楼八里,故改名为八里庄。
大金庄
大金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北偏西1.5公里处。地势平坦,粘质红壤洼碱。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大金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五年(公元年),金姓大户在此建村,故名大金家庄,后改名为大金庄。
韩家场
韩家场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北偏东1.5公里处。小圈排干渠在村北通过。土地低洼,属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韩家场大队驻地。据查,清代大季屯韩姓在朝为官,曾挂双千顷牌。韩家佃户在此为韩家打场收粮并种地建村,故村名为韩家场。
小圈
小圈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偏北2.5公里处。南运河自南往北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白沙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圈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五年(公元年),满族人来此圈地建村,因村小,故村名为小圈。
前程子
前程子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3.2公里处。南运河在村南、村西、村北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前程子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五年(公元年)姜姓在此建村,名为姜家城,村北有蔡家城,后通称前程子和后程子。姜家城在南(距沧城近)故名前程子。后程子现属沧县管辖。
药王庙
药王庙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并设闸口,大化排水渠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碱黑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药王庙大队驻地。据查,明宣德三年(公元年),此地建一药王庙,守庙者建村,故名为药王庙。
北赵家坟
北赵家坟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3.8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大化排水渠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碱黑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北赵家坟大队驻地。据查,清嘉靖十年(公元年),此地是当地大户赵家坟地,王、孙二姓看坟并建村。因地处城北,故村名为北赵家坟。
孔家房子
孔家房子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2.5公里处。代家园排水渠在村北通过。地势平坦,属粘土质。全村有83人,均为汉族。为大杨庄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民国元年(公元年),孔姓来此建村,故名孔家房子。
大杨庄
大杨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偏北2.1公里处。小流津排水渠在村西通过,代家园排水渠在村南通过。地势平坦,属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大杨庄大队驻地。据查,清康熙元年(公元年),从河间城北八里庄迁来杨姓建村。当时因村较大,故村名为大杨庄。
刘文庄
刘文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偏南2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在村南通过,小流津排水渠在村西通过。地势平坦,属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刘文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迁来名叫刘文的人建村,始称刘文家庄,后改名刘文庄。
黄家窑
黄家窑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西南0.8公里处。地势平坦,沙碱黑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黄家窑大队驻地。据查,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为黄家烧砖窑的农民建村,故村名为黄家窑。
小金庄
小金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北偏东0.8公里处。地势平坦,属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金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五年公元年),满族来此地垦荒建村。满族人属金,故村名为金庄。为与大金庄有别,故村名为小金庄。
红庙
红庙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偏南1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回族2人。总耕地亩。为红庙大队驻地。据查,明万历七年(公元年),此地建有龙王庙,庙墙涂红,守庙者建村,故村名为红庙。
北陈屯
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1.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属沙质白壤。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总耕地1亩。为北陈屯大队驻地。据查,清初该地曾屯兵垦荒建村,领兵者姓陈,故名为陈屯,又因村处沧城西北,故村名为北陈屯。
吕家院
吕家院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1.3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南。多滩地,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其中汉族人,满族1人,回族10人。总耕地亩。为吕家院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三年(公元年),此地是城内大户吕家庄园,佃户建村,村名为吕家园。后写成吕家院。
北堡子
北堡子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北偏南1.7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河北省沧州化肥厂建在村东南。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仅有42亩。为北堡子大队驻地。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一一年),在此设有武衙门,后来驻兵设卡,因处沧城北部,故名北堡子。
陈家店
陈家店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偏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西,河北省沧州化肥厂建在村南。地势平坦,属粘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为北堡子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光绪元年(公元年),此地是沧州通往(天)津(北)京要道,路旁设有两座店:一是陈家店,一是吕家店,后二姓建村,陈家店人员兴旺,故村名为陈家店。
三里庄
三里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偏北3公里处。京沪铁路在村东通过。地势平坦,属沙碱黑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全部土地被城市征用。为三里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三年(公元年),吴姓在此建村,因村距沧城三里,故村名为三里庄。据载,清朝山东巡抚张逢尧死后葬于此地。
东小吴庄
东小吴庄位于小王庄公社驻地东偏北3.2公里处。京沪铁路在村东通过。地势平坦,属沙碱黑壤。全村有50人,均为汉族。为三里庄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顺治三年(公元年),吴姓在此建村,故名小吴庄。因村距沧城三里,村北又有三里庄,俗称前三里庄。年合并为一村统称三里庄。年又恢复原名小吴庄。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南陈屯公社小吴庄同名,故更名为东小吴庄。
小李庄
小李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北侧。南环西路在村南通过。地势平坦,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为许官屯大队的自然村,为南陈屯公社驻地。据查,清初沧州城里大户的佃户李姓在此建村。始名李家庄,后因村小,故改名为小李庄。
王庄子
王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北偏南5.3公里处。地势平坦,白沙土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王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建村,故取名为王庄子。
陶庄子
陶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偏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红壤粘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陶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陶姓迁居此地垦荒建村,故村名为陶庄子。
官庄子
官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红壤粘质。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官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移民关姓建村,故名为关庄子。年以后写成官庄子。
大合庄
大合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北2.2公里处。沧(州)河(间)公路在村北通过,小流津排水渠流经村西。地势平坦,红壤粘质。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总耕地0亩。为大合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多户移民建村,定名大庄。民国时期将南场、小黄庄、大场、小辛庄、下岗子、大庄合并为一村,故村名为大合庄。
小孙庄
小孙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北偏北1.5公里处。朝阳中街在村东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50亩。为小孙庄大队驻地。据查,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年),从外地迁来孙姓立村,故名为孙家庄。后改为小孙庄。
后庙
后庙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北0.9公里处。西环中街在村东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35人,均为汉族。为许官屯大队的自然村。据查,清初(约公元年),村中有华严寺庙,守庙人盖房建村,村名为华严寺。后因村处许官屯村北故改名为后庙。
小吴庄
小吴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5.5公里处。小白河流经村西。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吴庄大队驻地。据查,清顺治十年(公元年),从山西迁来吴姓立村,村名为吴家庄。因村小,后改名为小吴庄。
王辛庄
王辛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偏北5.3公里处。小白河流经村西。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王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清初从外地迁来王姓垦荒建村,故名为王新庄。因“新”和“辛”系同音字,“辛”又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王辛庄。
魏庄子
魏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偏北4.5公里处。三干渠东西流经村北。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魏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外地迁来魏姓定居建村,故村名为魏庄子。
大季屯
大季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偏南1.7公里处。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2人,其中汉族人,回族2人。总耕地亩。为大季屯大队驻地。据查,清初此地系屯兵垦荒之地,领兵者姓季,故村名季家屯。后因村子户数增多,改名为大季屯。
苟庄子
苟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北0.7公里处。三干渠流经村西。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为许官屯大队自然村。据查,清朝末年从外地迁来苟姓建村,取名苟家庄。后改名为苟庄子。
南陈屯
南陈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南偏西o.8公里处。朝阳南街从村西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南陈屯大队驻地。据查,此地原系明末屯兵垦荒之地,领兵者陈姓立屯,故村名陈屯。因位于老沧城西南,后改名为南陈屯。
许官屯
许官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北o.7公里处。西环中街从村东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土地多被城市征用,总耕地亩。为许官屯大队驻地。据查,清初(大约公元年),此地是屯兵垦荒之地,领兵官姓许,故村名为许宫屯。
王官屯
王官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南1公里处。二干渠流经村西。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王官屯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年),朝廷命官王盛世告老还乡,受御批立王盛世屯,后改名为王官屯。
张庄子
张庄子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南偏北5.5公里处。沧(州)石(家庄)公路在村南通过,小白河流经村西。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张庄子大队驻地。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邓二姓建村。以张姓定村名,故村名为张庄子。
十二户
十二户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南偏北4.3公里处。二干渠流经村北。地势平坦,粘质红壤。全村有1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十二户大队驻地。据查,明万历二年(公元1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十二姓(即十二户)建村,故村名为十二户。
小屯
小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西南2.5公里处。沧(州)石(家庄)公路在村南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小屯大队驻地。据查,此地系清朝屯兵垦荒之地,领兵垦荒者姓刘,村名始为刘节家屯。后因村小户少,改名为小屯。
良官屯
良官屯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南偏东2.5公里处。沧石公路南边沟在村北通过。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其中汉族8人,回汉2人,总耕地亩。为良官屯大队驻地。据查,清初此地系屯兵垦荒之地,领兵者姓梁,故村名为梁官屯。后写成良官屯。
大赵庄
大赵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东南1.7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2人,均为汉族。总耕地1亩,为大赵庄南大队、北大队驻地。据查,明天启八年(公元年),从山西迁来赵姓建村,因村子较大,故村名为大赵庄。
刘辛庄
刘辛庄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东南偏北2.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刘辛庄大队驻地。据查,明宣德九年(公元年),上河涯刘姓分支到此建村,村名为下河涯,后因是新建村,改名为刘新庄。“新”和“辛”系同音字,“辛”是写“新”字的一半笔画。后写成刘辛庄。
王希鲁
王希鲁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东南2.5公里处。京沪铁路从村东通过,南运河流经村南、村西、村北,王希鲁用水渠起源于村北。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王希鲁大队驻地。据查,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年),毕孟村(今黄骅县境内)大户王希鲁家坟在此茔建。守坟人廖姓建村,取村名廖庄子。清乾隆元年因村名(廖、曹、马三村为邻)犯地名,改名为王信卤。后改名王希鲁家坟。年又改名为王希鲁至今。
肖家园
肖家园位于南陈屯公社驻地南偏东3.5公里处。南运河流经村东。地势平坦,沙质白壤。全村有人,均为汉族。总耕地亩。为肖家园大队驻地。据查,明宣统元年(公元年),从外地迁来肖姓建村。因紧靠南运河,并有花室园田,故村名为肖家园
肃宁县:《宋会要辑稿·方域八》:“瀛州肃宁城,雍熙中置,名平虏桥寨。淳化二年改平虏城。景德二年改今名。”
任丘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因任邱故城为名,今作任丘。
河间市:《水经注》、《禹贡》所载,原系九河流域之间自然区域的泛称。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两河之间。”故名。《汉书补注》引何焯曰:“两河谓滹沱河、滹沱别河。”河间县因河间郡为名。
泊头市:《明史·地理志》载:交河县东有泊头镇巡检司。故有泊头镇之名。今市因泊头镇为名。
黄骅市:年9月,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的黄骅烈士将新青县易名为黄骅县。
青县:《宣和遗事》:“大观元年,黄河清。诏曰:‘国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而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祐,敢不钦承,其以乾州为清州。’”明初降州为县,不久河决,故改清为青,称为青县。
东光县:西汉汉高祖四年(前年),因此地原为东阳侯之封地,取“东阳”之义,始置东光县。
海兴县:因地处渤海之滨,渔、盐业颇盛,故名。
盐山县:据《太平寰宇记》卷65沧州盐山县:“以东南八十里盐山为名。”
南皮县:春秋时期为齐国之域,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为缮修皮革而筑城。时章武有北皮亭,故称这里为南皮。
吴桥县:因县城南门外吴川上有桥,故名。
献县:汉景帝二年(前年),封其子刘德为河间王,刘德卒,谥“河间郡王”,故有以后“献州”、“献县”之称。
孟村回族自治县:明永乐二年(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以县治所在地孟村为名。
沧县:因沧州为名。
运河区:以境内南运河为名。
新华区:以境内新华路为名。
了解更多优惠资讯生活常识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