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点·探店
从小资文艺到市井小巷里的美食,愿你喜欢我们眼中的武汉,更欢迎你们分享那些值得种草的好店。
专题编辑:江蕊
又是一个没能回家吃饭的晚上。身后的烧烤摊密密地排在街两边,灯火胧明,不过走了一圈儿,围巾和外套上都是一股子烤烟气味。前面,隐隐传来喧嚣,热闹的虎泉夜市浮凸出来,渐渐清晰。
穿行于虎泉街的夜晚,夜宵夜市的光亮仿佛孤岛,而两座孤岛中间的黑色街道,就显得尤为凄清。寒风似刀,脚底的冰冷拖得人走不动。平日里别有滋味的小吃和烧烤,此时都在空气中凝结得毫无吸引力,只剩油烟四处飘散。
昏暗中,有一家小店格外亮堂,那亮光,就像一只有温度的手,召唤着过路人。
“我走不动了。”同行的人说。
“要不就在这吃吧。”
Contents
菜篮子在店门口
“乡下人”的家常菜
尾声
菜篮子在店门口
随便走进一家不曾去过也不曾听说的路边店?这事儿真的太久没做过了。进门就看见挂着的腊肉,架子上摆放的新鲜蔬菜,地上的小钢盆里,养着活鱼和泥鳅。时不时来个系围裙的阿姨,拿一捆菜苔,几节香肠,悠悠闲闲走进深处。
小黑板上的推荐菜,仿佛有什么魔力,“土灶蹄花”、“蒜香小排”……看着看着,粉笔字变成了香味。饥肠辘辘的感觉从寒冷中冒出来。
一个小伙伴手机快没电了,只带了充电宝,没带线,去找老板借,却笑眯眯地捧回来一个带线的充电宝,说:“老板人太好了。”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春平姐。
乡下人的家常菜
春平姐和老公都是应城人,老公有一身好厨艺,春平姐大方热情,宽而深的双眼皮,笑起来很亲切。05年他们刚到武汉,日式寿司和韩式料理正流行,他们跟风做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自己的家乡菜好吃,就是那种家里一日三餐做的、最普通的家常菜。
就这样做起了应城味道,还给店取了个名字叫“乡下人”。每天的青菜,就是门口大家都看见的,新鲜、干净,现在店里的腊肉腊鱼,是上次下雪时做的,现在吃刚刚好,应城的腊肉不熏,带着一股子“新”味儿,像过年一样。
冷天里最该喝一碗热腾腾的汤,我们点了莲藕猪弯弯。乡下人这的一碗汤,需拿大吊子小火煨上四五个小时,不断撇去汤面上的浮油,最后才能得这样一锅不油腻的汤,不用特意在翻鼓的地方舀汤,抱着锅喝都行。
莲藕粉糯、皮肉香软,同行最小的男生吃了最多猪弯弯,似乎比我们都需要补充胶原蛋白,哼。泛着甜味的粉藕吃下去,烫口的汤沿着食道蜿蜒下去,胃里暖了,浑身上下都热乎了。
腊肉炒菜苔,店里所有的腊肉,都是自己腌制的,肥瘦相间,切成厚度适中的窄片,和菜苔一起炒到冒油。腊肉微咸,却香的很,这种香味沾染了软嫩的菜苔,十分合宜。
高高堆起的干煸土豆丝刚一上桌,葱香和椒香就扑面而来,细窄土豆丝经过油炸,比薯条更酥脆,辣中带甜的味道之中混合着芝麻香味。
▲饭勺也像家里的勺
虎泉的夜晚依旧在一蓬蓬的白烟中狂欢,高处的霓虹灯若隐若现,站在乡下人家常菜的门前,虽然与那份热烈近在咫尺,却突然感到久违的静谧。
或许朴实才是真实。简单的菜,却吃出了家里细致的味道。
突然,有点想家了。
乡下人家常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