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昊星
冯璇李梦婷高祎卿
给土壤做“CT”、浇水施肥全自动化……“种了一辈子田,从未见过这样的稀奇事。”番茄公社数字农场工人杨慧林感慨道。
番茄公社数字农场位于湖北省应城市三合镇,由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用“高精尖”农业技术,打造数字农业场景,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化、柔性化生产,是应城市发展数字农业的点睛之笔。
一株株小番茄整齐有序排列,和“树”一样向上生长。每株番茄均有四五米高,鲜红圆润的小果子成串成串垂吊下来,宛如瀑布一般。这里是番茄公社数字农场的无土栽培大棚,小番茄、黄瓜都用椰糠代替土壤作为栽培植株的基质,透气性更好,作物更容易扎根、吸收养分。
棚内温度传感器、自动光照灯、伸缩式遮阳膜、智能滴灌系统等设备会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自动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肥,保证农作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更离不开养分。大棚里每株番茄苗的根基上,都插着一根形似注射器的导管,根据作物长势,系统自动配比营养液,通过导管‘输液’。在这个面积平方米的大棚,番茄年产量最高可达50吨。”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有限公司种植专家刘泉介绍。
在另一个大棚里,一簇簇生菜、芹菜“种”在泡沫浮板上的方形孔里,绿油油的,十分亮眼。据介绍,这些植物的根系直接生长在营养液中,采用水培的方式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摘下来不用水洗即可食用,绿色健康。水培大棚每年每平米产量可达颗,从种苗到长成只要30天,比传统的蔬菜生长期缩短近10天。
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王祥发每次来到番茄公社数字农场都有新收获,他告诉记者,“种植什么品种,过去凭经验。如今组织农民现场教学,用数据说话,让大家尽快转变思路,接受新方式,应用新技术。”
番茄公社数字农场不仅是数字农业的“试验田”,更是技术应用的中转站,新技术在这里实验成功后在应城广泛应用。应城有种植糯稻的传统,但产量一直难以提高。针对农业生产痛点,番茄公社研发了“土壤快速检测技术”,对应城多个地块进行“体检”。
“安装了传感器的测土车,在田块上走一圈,通过接收来自土壤的自然伽马射线,可以准确测出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指标数据,反映出土壤的健康状况。”刘泉介绍。
缺什么补什么,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根据土壤健康状况,结合种植模型,车间里的智能终端配肥机自动完成配肥工序,生产出田块所需的个性肥料,精准施肥能够极大提高土地产出。利用该技术,番茄公社对万亩水稻田进行了全面“体检”,并制作出数字土壤地图。
“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是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集中展示。通过给农业生产装上‘数字大脑’,重塑了农业生产场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安全都全面提升。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创新数字农业技术,让土地活起来、农户富起来,带动应城传统农业转型,打造数字农业名片。”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祖清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