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货币放水财富大洗牌大城市房产如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1-4-1
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13/4325812.html

前言:

有人就近十余年的房价得出一个精辟观点:上半场是人口现象,下半场是货币现象。

分界点在年。之前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城镇化红利和人口红利使得住房需求集中释放,推动房价上涨;之后为应对次贷危机,推4万亿刺激,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央行放水延绵不绝,房价上涨更多的沦为货币现象——房子已成金融工具,过量的货币向房子汇集。

我们知道,货币增发是向持币者“征敛”财富,即铸币税——我们常说钱“毛”了,其“毛了”的部分即铸币税,大量超发的货币如滔滔大江一样汹涌流动,流入的地方就会财富聚集,其相关者就会分得一杯羹。年后,可看作钱的M2数量迅速膨胀,其增幅远大于国民财富的增长,即GDP增幅。可这增发的货币——“征敛”的财富都流向了谁的口袋呢?

年至年,财富大转移、重新洗牌,有人跟对了形势赚的盆满钵满;有人“误入歧途”财富一落千丈,从此资产数量天壤之别。

亮明观点:

这8年来,资金由农村向城市、由各行各业向房地产业、由小城市向大城市/中心城市、由中西部/东北地区向东南沿海快速汇聚。如果这十余年来,尤其年来(次贷危机期间深圳楼市下跌,小范围内出现负资产并引发一波断供潮,4万亿后房价止跌,再之后报复上涨),你在东南沿海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北上广深等城市购买了一套房,即具有了分配滚滚巨量财富的媒介,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即可静等财富几何数字级别的增长。

1、财富受损最大的是持有现金的人,而这部分人多是缺乏投资渠道的农民、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

2、财富增长越来越靠资产膨胀,而不是靠辛勤劳动,分配财富的财产性收入远大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性收入;

3、大城市房子已成为财富分配的媒介,加速着财富的马太效应,社会贫富分化在加大、财富鸿沟在扩大;

4、大城市房子的财富效应让人们形成路径依赖,已无心思研发创新做实业,只想短期投机资产一夜暴富。

如何理解GDP/M2/CPI及货币超发?

之前《米筐投资》也举过例子,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超市的话,GDP相当于超市里的全部商品,M2则相当于这些商品对应的货币,即买光全部商品需要的钞票。如果商品没有增加,而只增加钞票;或商品增加的数量小于钞票增加的数量,就会出现商品变贵了或同样的钞票只能买更少的商品,这就是通货膨胀,其表现就是CPI数值的上涨。

货币是怎么“印”出来的?

关于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有个公式,可简单的认为: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另一个公式:M2=M0+M1+定期存款,二者不矛盾)。基础货币可认为是央行凭空增加、“印刷”出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到商业银行系统中,再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贷款再变存款”创造出来。商业银行到底能创造多少货币,还取决央行的监管——以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公式中的货币乘数即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所以,市场中货币供应多少、货币放水多少,几乎全是央行决定的。

年来,央行超发了多少货币呢?

由图/表:

1、年时,M2/GDP为1.34,可以理解为1.34元购买了实际值1元的商品,货币超发34%;年时,M2/GDP为1.49,可到了年就变成了2.03,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货币超发%(你也可认为68.55万亿M2,其中的34.万亿都是超发的),2元钱只能购买实际上值1元的商品,货币贬值一半,央行通过货币超发从百姓手中“掠夺”了一半的购买力。

2、从曲线图可知,年后,这一曲线变得陡峭,实际上就是货币超发加速,也是货币贬值加速,也是铸币税收取加速。注意,M2数据无法作假,但GDP数据是人为统计,若GDP存在水分,其货币超发量远超该数据。

央行放出的巨量货币,如湍流的江河,钱流向哪里,资源就去了哪里,必然带动其价格的上涨,财富也由此就被分配过去,在资金洪流所经之处的人、及占据最终流向领域的人也就顺势迎接了财富,非相关者则会离财富越来越远。

以下,我们就看看财富是如何从农村到城市、从社会各个领域到房产领域、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中心城市、从中西部/东北地区向东南沿海汇聚的。

其结论或许会颠覆我们既往的价值观:是否真的还能相信“勤劳致富”、“天道酬勤”、“有心人、天不负”……

最悲催的现实莫过于,辛苦一辈子所赚取的财富,都不如在大城市买了一套房。

1、资金(资源)由农村往城市流动:市场自发转移/财政转移支付

这十余年来,农村经济日趋凋敝、而城市经济却日益繁荣,资金/资源不断的向城市集中、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集中,农村逐渐空心化。

这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财富/资源大多集中于城市。但在我国,除了市场因素外,央行又通过超发货币对农村进行更为惨烈的“盘剥”,“盘剥”过来的购买力(即上文提到的铸币税)最后又绝大多数转移到了城市。

历年东北玉米收储价格与M2增长图↓↓↓

以上图表是年来,东北地区一级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增幅与M2增幅的对比图。由图/表可知,M2的供应量增幅远大于玉米价格的增幅。也就是说,因货币超发,卖同样数量玉米的收入,其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手里钱数量虽多了,但因货币贬值,购买的东西和服务反而少了。

除了市场自发因素,资金/资源由农村流向城市,那财政转移支付又如何呢?我们找到了年四万亿刺激的资金流向。

年四万投资去向饼状图↓↓↓

由图可知,年四万亿投资(从全国百姓手中收取的“铸币税”)指明流向农村的只占9.25%,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个特例,但那也包含城市和农村,更多的资金投向其受益者几乎全为城市,如铁公基建设、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跟随4万亿的18万银行信贷,其流向同样如此。

东北的农村因土地众多,还可种粮,可中部地区因土地很少(每家只有几亩地),在种粮收益变少情况下,青壮年只能去城市出卖劳动,他们创造的财富同样留在了城市。

2、资金由各行各业抽逃流入房地产:一业兴而百业枯

年后,资金加速流向房地产——例证是房价高涨。钱流向哪里,哪里价格就暴涨。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货币超发量=M2供应量—GDP数值,超发的货币只流入两大领域,即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米油面肉菜等生活消费品领域,及房子股票黄金石油等资产领域。但超发的货币并不是平均流入每一个领域,它会流向具体的行业、甚至商品,如字画、股票、钢铁、蒜你狠、姜你军等。

年,尤其是年后,超发的货币流入生活消费品领域的量是多少呢?具体数值无法统计,但反映生活消费品涨幅的CPI指数可以简单看作超发货币流入指标。

年以来官方CPI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表,除了少数年份如/年出现了恶性通胀外(CPI大于5%),生活消费品涨幅基本稳定,所以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大量流入消费品领域,而是流入了资产领域。

流入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货币增幅可以CPI数值表示,那流入资产市场的货币增幅就可简单看作:M2增长-GDP增长-CPI,那房子跟其他资产是如何分配新增的货币量呢?

因全国房价差异极大,出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能代表全国大致房价的弱二线郑州为例,看看房价涨幅与资产价格整体涨幅(M2增幅-GDP增幅-CPI数值)的关系。

郑州房价涨幅与资产价格涨幅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

由图表,绝大多数情况下,房价涨幅都在资产价格涨幅之上,//年是例外。/年是全国房价的低潮期,年非典更是让房价跌落底点,而年货币流入房子幅度减少的原因应是年底至年中的牛市,股票市场吸收大量流入资产领域的货币。

过量的货币少部分流入生活消费品领域,流入资产领域的货币又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业,在房价上涨的同时,实际上是对其他行业现金的抢夺和转移过来整个社会的财富,造成一业兴而百业枯。

3、资金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形成虹吸效应

之前的十余年,资金由农村向城市聚集,包括大中小各类城市。年三四五线的地级市/县房价到达顶点,随后滞涨甚至下跌,资金开始出逃,并向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省内经济强市)汇集,并推动这里的房价继续上涨。下半年后,全国资金开始向东南沿海的三大都市圈中的超级城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快速汇集。

城市房价的涨跌是资金流入流出的外在表现,资金从小城市向大城市、中心城市流入除了市场自发因素外,政府的预算支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背后却又有央行的货币超发做支持。

为应对次贷危机,政府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市投入巨量基建资金,如年,国务院一次性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计划,投资额达亿。

截至年底,全国新建成地铁公里,按公里地铁造价6亿元算,就是1.7万亿的投入;而到年前全国还要建设公里地铁,投资估算又在2.4万亿。除了地铁,城市还有市政道路、桥梁、医院、学校、污水处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也大多在大城市/中心城市,而这些投入每年都是一笔很大的金额。

这些来自区域内所有纳税人的税费而构成的巨额政府预算投入,最终都渗透、转移到省会等中心城市里的房价里,并形成了学区房、地铁房、公园房、医院房……大城市居民通过一套房子分配/转移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你以为因房价上涨而赚取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农村/小城市里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工作,是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汇集;他们要在大城市里买房安家,家里的父辈亲戚凑足了首付,是资金的流动和汇集。如此,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形成虹吸效应,把区域内的资源、资金吸纳殆尽。

更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强势政府社会,他们把掌控的大量资源往区域内一两个中心大城市(如省会)转移,最终的后果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资产价格的上升,而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房价的上升。

4、资金由全国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汇聚:房子成转移/分配社会财富的载体

省会/中心城市虹吸着区域内小城市的资金,而北上广深则吸收着全国的资金;再放大了看,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资金在往环北京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转移。

为了证实这种流动路径,我们选取了中部地区的郑州、东北地区最大城市沈阳及一线城市代表北京做为样本,同样用房价的变动来看资金的流向及速度。

郑州/沈阳房价与北京房价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由图表,郑州、沈阳房价与北京房价差距基本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年后这种差距在加速,根据前文“资金流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国内资金在加速向北京等一线城市汇集。

由图表可知,沈阳房价在年到达顶点后,至今呈现下跌走势,说明资金在逃离东北地区,这也跟大家感受到的实际经济情况相符。而郑州房价从年来基本一直是上涨走势,虽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的吸金能力,但仍在资金流入,年上半年更出现了轻度疯狂,可能的解释是一线城市的限制,让资金向部分二线城市溢出,如南京、苏州、合肥等地。

一线城市中心的房子动辄每平五六万、七八万、甚至十万,千万元起的房子也不鲜见,是什么让这些房子如此值钱、凭空增值?是超发货币的流入、是全国财富的转移,而房子就是财富再分配、再转移的载体。有房与否成了一线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新标准,一套房子撕裂开财富悬殊的鸿沟。

后记:

年房改时,或许没有人想到房地产会有当今的局面:它已绑架了整个国民经济,让人又爱又恨。房子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高房价也成为百姓心口永远的痛。

代表财富的资金如大江大河滚滚流淌,市场的自发因素本无可厚非,但强势政府的资源调配,通过货币、信贷、财政预算等方式“掠夺”社会财富强制引流,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有人跟对趋势一劳永逸,有人误判趋势与财富失之交臂。

在大趋势面前,升斗小民如此卑微,自然个体如此渺小。

以前,我们以为自己是风,我们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后来,我们才知道自己其实是草,风往哪个方向吹,我们就往哪个方向倒。

米筐投资相关历史文章推荐:

1、回复“人民币”查阅:大数据趋势|为什么说人民币一定会贬值?我们该怎么办?

2、回复“北上深的痛”查阅:我想和北京、上海、深圳的准业主们谈谈。。。

3、回复“黄金”查阅:盛世之中买房子,乱世之前买黄金!

4、回复“碧桂园森林城市”查阅:实地调研

14个纬度分析为什么不推荐购买碧桂园森林城市?

5、回复“中国房价”查阅:中国城市房价TOP榜:7张表格/省会榜/城市榜

6、回复“评级”查阅:穆迪和标普为何把中国评级下调为负面?他们还动了哪些国家?

7、回复“海外置业”查阅:最全盘点

海外置业最热的7个国家:税费/利率/购房成本

8、回复“中产阶级”查阅:对当下中国1亿位中产阶级的10个忠告

9、回复“留学”查阅:最强大学盘点:世界大学TOP/中美英加澳日TOP10/商科理工科专业TOP20

10、回复“经济危机”查阅:中国到底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11、回复“墨尔本”查阅:米宅:海外置业之墨尔本购房指南(.6月版)

12、回复“海花岛”查阅:我想和恒大海南海花岛的业主们谈谈...

13、回复“泡沫”查阅:面对泡沫,政府会保资产、还是保货币?房价会再上涨吗?用什么办法对冲风险?

14、回复“王石”查阅:王石出局,宋卫平隐退,中国第一代理想主义企业家谢幕,历史将如何书写?

15、回复“民粹主义”查阅:乌合之众、民粹主义将掌控人类社会的命运?

END

还可回复关键词:碧桂园森林城市,中国房价,人民币,货币,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卢布,新加坡,p2p,海外置业,马来西亚,黄金,温哥华,中产阶级,海花岛,经济危机,墨尔本,朝鲜,民粹主义,王石,留学,签证,获取更多信息。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