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OpenAccess历史城厢地区总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8-18

-()06--08

TU

A

10./cpr0610a

王建国,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杨俊宴,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镇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精彩导读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遇到挑战与冲击。本文结合国际理论与本土实践,从整体性的设计视角谋划历史城厢地区的未来空间模式,并以潍坊龟蛇城厢为例,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方法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包括建构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原型模式、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及经由物理环境分析、为街区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深度挖掘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空间价值,进而探索了历史城厢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对策略。

总体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历史城厢;潍坊

ResearchandExplorationontheTheoryandMethodsoftheINTEGRATEDUrbanDesigninUrbanHistoricArea:TakingWeifangasanExample

ABSTRACT:IntherapidprocessofurbanizationinChina,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manyurbanhistoricareasthathavelonghistoryandrichculturalvalueshasmetchallengesandshocks.Basedontheinternationaltheoryandlocalpractice,thispaperexploresthefuturespatialpatternoftheurbanhistoricareafromtheperspectiveofholisticdesign,andbytakingWeifangasanexample,itusesthemethodofdigitaltechnologyandavarietyofurbandesigntechniques,suchasconstructingurbancentersystemandurbanspaceprototypemodel,usingdigitalhistoricmaptobuildhistoricheritageprotectionsystem,providingthebasisforthemobilizationofblocksandtransformationofexistingbuildingsthroughthephysicalenvironmentanalysis,etc.,therebyexcavatingthetraditionalspatialvalueofWeifanghistoricarea,andexploringthedevelopmentmodeandstrategiesofurbandesigntheoryandmethodsofurbanhistoricarea.

KEYWORDS:integratedurbandesign;urbanform;historicarea;Weifang

1引言

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演进和辽阔多变的地理环境共同构成我国独特的城市文化。三十余年的中国快速城镇化历程成为国际瞩目的独特现象,它既不同于欧洲的渐进式更新,也不是北美的新城市拓展式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针对历史城市的规模性高速发展。历史城厢一般处于历史城市的中心地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城市生活最重要的场所载体。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历史城厢并使其很好延续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文,成为城镇化进程问题的重中之重。巴黎、伦敦、佛罗伦萨等众多欧洲历史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经验表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空间的传承相结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与依托。同时,对中国历史城厢地区价值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历史城厢地区是历代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积累的空间投影,除了保护历史城厢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外,还应重视其社会、经济、空间等实用价值,使历史城厢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成为独立的孤岛。既往相关研究与实践开展甚多,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尺度局限,大多从历史建筑、历史地段本身出发,较少从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探索空间结构;二是定性研究为主,技术性量化成果支撑不够,导致共性科学问题难以揭示;三是较多针对历史城厢地区的历史、文化等特征,而对历史城厢空间本体的实际提升与优化的实施操作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成果难以落地。

总体城市设计是以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指导性特点的城市设计,一般在城市整体建成区或者形态功能相对独立的片区展开,且具有鲜明的服务于规划管理的技术导向。其工作大致包括:建构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的特色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并有机组织到城市发展中以创造鲜明的城市空间特色;把握城市空间格局和结构形态,对城市天际轮廓、出入口、视线走廊、绿色开敞空间等系统要素提出整体控制对策;组织富有意义的公共行为场所体系,构筑城市文化氛围;制定基于规划管理的总体性城市设计管控路径、导则及数据库。本文基于片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综合特征,从城市三维形态结构的角度出发,采用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如基于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模型提出城市整体形态优化的途径、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通过物理环境分析而为街区的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依托这些方法建构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便具有比较全面、准确和客观的优点,有助于把控历史城厢地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准确定位其空间价值,客观地制定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整体框架。本文拟在此认识基础上,以潍坊历史城厢地区为案例,探寻历史城厢地区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认识,进而探讨中国历史城厢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架构和技术方法。

2国际视野下的历史城厢发展

《明史·食货志》曾给城厢做这样的解释:"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由城墙和护城河环绕,具有完整的街巷、街坊和职能建筑体系的历史城区。历史城厢通常具有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及较高的居住密度,同时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传统建筑,能够真实地再现当地的民俗传统和历史风貌,并在社会心理方面有很高的认同感。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各个层次关系中,历史城厢地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物质空间基础,是串联整体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2.1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

二次大战后,欧美大规模拆改为特征的“城市重建”和“城市更新”运动冲击了很多城市的历史格局和肌理,给许多历史城市的格局、形态、风貌和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加剧了城市中心地区的衰败。年代后,理论界的反思对西方城市更新的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各级文物建筑,更在于其所处的街区和城市历史环境的延续,此后,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也融入了历史保护的概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尊重历史城厢地区情感象征的价值需求。城市历史城厢地区具有强烈的情感象征价值,不是简单的物质遗产保护,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共同家园价值的集体记忆,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社会和市民难以忘怀的认知共识。历史城厢地区给予市民心理上的亲近程度,维系着市民精神情感上的眷恋和集体记忆,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难以营造的。同时,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生活其中的人带来一种稳定感和自豪感。

(2)融入现代城市的整体结构形态和功能体系活化。在历史上,老城厢地区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结构,是众多民俗活动的发生地和传播中心,它集中展现了一个城市在演化进程中积淀的历史特色及在地性文化。正是由于传统民风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内在继承性、地方性及其顽强的生命力,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城厢地区保护的结果是促进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力,而不是变成孤立于城市整体结构以外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因此,它应当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和城市结构、中心体系以及新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2普适性的问题

认识并思考我国历史城厢地区发展中的普适性的问题,应首先了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城市历史城厢面临的问题既有快速发展城市中的主要特征,又有后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历史城厢缺少整体格局保护。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保护对象往往限于单独划定紫线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保建筑,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但要素分布碎片化的历史城厢格局缺乏清晰的整体认知,致使无法辨识历史城厢的历史结构和文化价值,导致很多历史城厢的整体形态肌理和历史城廓格局在不经意间就遭到“建设性破坏”。

(2)历史城厢地区缺失现代功能活化。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有机体,历史城厢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凝冻保存,而是互动的活化传承。而当前的很多历史城厢地区,空间结构和功能体系往往彼此孤立,无法融入现代城市的整体结构;历史城厢内部以传统功能为主,缺乏现代都市功能的融入;空间结构的断层与内部功能的孤立大大减弱了历史城厢对现代市民的吸引力。

(3)历史城厢特色缺乏彰显。当前对于历史城厢的保护方式以划分保护级别,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和形式为主要内容,这种法规条款式的方法在严格保护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缺乏对不同地区的历史城厢特有风貌和内涵延续性的研究、指标设定千篇一律的问题,从而导致历史城厢的空间特色逐渐消逝,市民对历史城厢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真实性感知和体验度不高。

(4)历史城厢资源孤立。历史城厢中资源点数量众多,但当前的许多设计仅仅将单个的历史建筑资源作为孤立的个体加以保护,没有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对各历史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脉络梳理,也较少考虑历史资源与现代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历史城厢地区以上发展与保护的问题,在总体城市设计方面应当拓展原来相对独立的专项保护工作范畴,融入到城市各等级的更新和建设中去。不仅仅保护有历史遗存的地段,而是在整个总体城市设计的各专项城市设计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时代精神的继承与结合,保持历史城厢地区的文化特点。

2.3潍坊历史城厢的典型问题

潍坊历史悠久,自夏商时期即有城市痕迹。至明清时期,基本形成“城中园、园中城”的城市格局。民国以后,潍坊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同时,明清时期形成、位于白浪河两岸的“龟城”和“蛇城”历史城厢特色形态则逐渐消逝,保护和发展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与全国历史城厢保护的普遍问题一样,老城厢地区的空间价值缺失是城市设计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图1)。

▲图1城市设计范围

Fig.1Urbandesignrange

这一问题在潍坊市城市空间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街区肌理遭到破坏,空间特色湮灭。

潍坊市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肌理在大规模城市开发的过程中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城市的街坊尺度趋于均质,中心城区的街区路网层级不明,缺乏支路,支路网密度仅为1.8km/km2,远远低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城厢。整个历史城厢地区以现代建筑风貌为主,历史特征和空间肌理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2)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能够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塑造不同的城市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构成了城市的社会空间,与城市物质空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形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潍坊历史城厢周边的自然和历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历史城厢地区的古建筑及其环境、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了保护,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并不全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保护范围;除此之外,白浪河等重要的滨水环境优质资源尚未在城市层面发挥活力引擎的作用。

(3)历史城厢功能单一,导致活力缺乏。

潍坊历史城厢地区是城市主要的就业和居住人口密集区,具有商业集聚的优势;同时该区域也是区域的交通枢纽,交通可达性优越。但是,通过对潍坊市的历史城厢地区现状公共建筑调研发现,日常零售商业和批发市场等中低端功能在公共服务设施占比超过70%,其他公共服务职能则较为缺乏,这使得整个潍坊历史城厢地区功能较为单一且业态等级较低,最终导致活力度严重不足。

(4)步行系统欠缺,街区品质不高,导致活力缺乏。

潍坊市的历史城厢地区中步行性道路缺失,导致街巷活力降低。作为历史城厢地区中的主要街道,东风西街和向阳路均缺乏良好的步行环境,整个历史城厢地区仅有一个步行广场,尚未形成完整的步行体系。此外,由于城市街景和重要景观节点营造粗放,使得历史城厢中的街区品质降低,由此导致整个地区的街巷空间活力不足。

3历史城厢空间价值的发掘与优化

通过城市设计发掘和提炼历史城厢的空间价值,使历史城厢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优化提升的作用,是解决历史城厢地区普适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历史地图法、诗词题名的数字景观法、既有街坊的活化和城廓数字化再现等方法的集成,建构历史城厢的设计技术簇群,对历史城厢的空间价值进行挖掘、梳理、优化和再现(图2)。

▲图2技术路线

Fig.2Technicalroute

3.1历史城厢历史文化的挖掘

数字历史地图的建立可以复原历史城厢地区的历史风貌,绘制数字历史地图以寻找历史城厢地区的空间价值,进而建立完整的历史城厢空间结构,并对历史城厢地区的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控制。使用数字历史地图方法,通过搜集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各朝县志以及各时期规划,初步发掘了潍坊历史城厢“龟蛇两城相依”的独特城市形态,并结合现状城垣残存,将龟城和蛇城的城廓精确落地于现状矢量数字地图上。解读各种历史文献分析潍坊历史上的城市格局、街巷、古迹、人文特征,分类定位历史城厢中的历史资源。进一步建立历史资源分级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对搜集到的历史资源进行打分,提炼城市历史发展中的各级核心资源(图3)。

▲图3潍坊龟蛇二城的历史格局

Fig.3HistoricpatternofGuichengandShechenginWeifang

3.2历史城厢历史资源的梳理

在构建数字历史地图的基础上,使用诗词题名的数字景观方法寻求历史资源点的内在联系。利用人文数据库搜集与潍坊有关的文化名人、诗词歌赋以及民间歌谣,从这些文字资料入手,挖掘潍坊老城厢中的各类古迹如城门、庙宇、牌坊、园林等,对资源点分类整理,断代分析,结合历史渊源并凝练各资源点的特色。最终结合历史地图对这些资源点进行空间定位,并将其串联成数字景观廊道。

3.3历史城厢空间品质的优化

针对历史城厢历史资源景观廊道空间分布的特征,对城墙现状进行逐段调研分析,通过考察各段保存现状及各重要节点的历史价值,为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对城墙展开多维度的再现提供基础。对历史城厢地区城墙两侧用地性质、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综合评析,得出建筑拆、改、留的结论,作为下一步再现规划设计的依据。基于保护更新策略并结合潍坊城市及龟蛇城墙现实状况,安排城市绿地公园、文化设施等点状要素以及步行路径、文化线路等线性要素,提出详细的城墙保护修缮和公共界面整改策略,从而达到历史城廓的数字化再现。

3.4历史城厢空间情境的再现

通过对历史城厢中主要历史资源点周边的用地性质、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的综合研究,为下一步再现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构建历史街坊保护策略,采用展示与强化、修复与扩建、标识与复建的策略,对潍坊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综合再现提升。针对现状资源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渐被周边建筑包围,开敞度相对较低的情况,采用打通其与城市的视线和流线联系,强化其展示性;针对现状资源点在城市历史变迁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及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的情况,对其空间形态及建筑形式进行修复,并体现其文化内涵;针对现状资源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接近或已经消失,但对于彰显城市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形,对其采取标识与复建的方式进行恢复。

4历史城厢空间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4.1潍坊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作为环渤海地区的典型中型城市,潍坊市也经历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秩序紊乱。城市设计除了传承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空间价值,还需要对潍坊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措施。

基于潍坊中心城区历史上独特的空间特征——龟城和蛇城跨白浪河并立,在进行城市设计之初提出大尺度容积率转移的设计策略,塑造“龟伏蛇舞白浪合”的设计理念。“龟伏”:即龟城作为历史展示核心地区,以复原历史城墙、打造环城绿廊、打通滨河绿道为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严控开发强度、建筑密度与高度,以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绿化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主要特色与亮点。“蛇舞”:即蛇城作为未来城市的主要核心区,包含商务区与商业区两项主要职能,因此呈现高密度和高层建筑聚集状态,为中心城区的发展引擎与活力源泉。“白浪合”:白浪河作为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纽带,应该更好地沟通两岸景观,实现协同发展(图4)。

▲图4潍坊中心城区平面设计

Fig.4UrbandesignofWeifangcitycenter

在潍坊历史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中,以白浪河历史地区的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对历史城厢的空间结构判断以及“龟伏蛇舞白浪合”的未来愿景,将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双城四轴六核”。其中“一心”为城市商业-商务主核心;“双城”为龟城和蛇城两城;“四轴”为贯穿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轴、现代商业轴、景观活动轴、都市商务轴;“六核”分别为十笏园传统商业文化亚核、火车站商贸批发亚核、潍柴文化游憩亚核、潍州路零售商业亚核、五道庙特色商业亚核和北部娱乐游憩亚核(图5)。

▲图5潍坊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Fig.5SpatialstructureofWeifangcitycenter

4.2潍坊历史城厢的空间设计

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对应龟蛇两城不同的定位,采用差异化的空间设计手法。其中,龟城位于白浪河西岸,包括由明清城墙围合而成的老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基于历史城厢设计方法对龟城遗产进行分析、整理和发掘,基于现代城市功能活化的需求,经由标示、再造、织补等城市设计手段,以龟城城市公共空间化的方式,唤醒历史记忆、孕育文化氛围(图6)。

▲图6龟城空间架构

Fig.6SpatialstructureofGuicheng

在龟城的空间设计上,首先通过历史资料明晰各类历史资源,并从原真性、完整性、唯一性、认知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形成数字历史地图。其次利用《潍县竹枝词》和龟城民俗歌谣,结合历史渊源凝练各资源点特色,最终结合历史地图对这些资源点进行空间定位,并将其串联(图7)。

▲图7数字历史地图解析龟城北部地区

Fig.7NorthernareaofGuichenganalyzedbydigitalhistoricmap

再次以既有街坊的活化方法解决现状资源点开敞度相对较低的问题,打通其与城市的视线和流线联系,强化其公共展示性,通过数字景观廊道串联现代城市的公共交往空间体系。最终使用城廓数字化再现方法对历史城厢的城垣边界逐段解析,基于保护更新策略的分析总结,结合潍坊城市及龟蛇城墙的现实状况,植入城市绿地公园、文化设施等点状要素以及步行路径、文化线路等线性要素,提出城墙保护修缮和公共界面整改策略,再现潍坊城市历史城廓。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最终达到整个历史城厢数字化的立体空间设计(图8)。

▲图8龟城鸟瞰

Fig.8AerialviewofGuicheng

蛇城位于白浪河东岸,包括由福寿东路、湖州路和民生东路围合而成的条带状地区。基于活力彰显的现代商务之都、文化掩映的现代文化之都和水绿相融的现代生态之都的设计定位,运用物理环境提升方法,从风环境角度对蛇城的高层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优化策略,并指导城市设计。在蛇城的空间设计上,利用物理环境分析软件从宏观层面对蛇城的整体热环境进行模拟并定位其中的主要微热岛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微热岛地区提出优化策略,打通中心城区的通风廊道,为蛇城街道空间尺度、建筑群体布局和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结合潍坊城市盛行风向,利用CFD风环境分析形成蛇城内部不同高度的风速矢量图,在中观层面指导主副风道的设计,并对微观层面的高层建筑外部形态以及建筑朝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图9)。

▲图9蛇城空间框架

Fig.9SpatialstructureofShecheng

5历史城厢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

5.1格局设计

对于龟蛇两城不同的历史城厢基底,在龟城的空间框架设计中基于数字历史地图的叠合成果,提出总体恢复龟城城市历史形态,形成“两环两带、一核七点”空间结构。其中,两环分别为北部复建城墙和护城河形成带状的公园绿地,串联东、西、南侧的道路绿地和街头绿地所形成的绿环以及龟城内部各历史资源点,结合商业功能在龟城内部形成一条步行环;两带为沿龟城外围南北两侧形成高层建筑的商业商务带;一核七点则代表龟城中心的大十字口和城隍庙、十笏园等七处重要历史资源点。在蛇城的空间框架设计中基于中心区微气候数字地图的成果,提出打造未来商务中心区,形成“一带、一轴、四廊”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带为一条环绕蛇城的景观带;一轴为沿四平路设置的中央商务带;四廊为两条绿色通道和两条文化街(图10,图11)。

▲图10潍坊中心城区鸟瞰一

Fig.10AerialviewofWeifangcitycenterI

▲图11潍坊中心城区鸟瞰二

Fig.10AerialviewofWeifangcitycenterII

5.2专项设计

专项设计的总体层面:依托空间框架,采用点、网、环、片的设计构架——通过对现状及历史文献的整理,发掘历史文化要素,寻找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点,通过标识和再造等方式使其显现,并且之于市民可观、可感、可游;梳理历史街巷体系,形成龟城中心区的历史街巷网络,通过街巷系统的整理和再造、历史地名的保留和标示强化营造,打造历史城厢地区的历史氛围;外环结合城墙商业等设计环城公园和景观道路,打造以自然风光为主,縠皱绿意的城河绿带,中部以公共服务功能的集聚和商务街区的串通凸显龟蛇两城的意象,形成以中心区外围绿环和内部步行环为主体的公共活动环带;结合内部历史文化资源和既有建筑改造,依托老街巷系统形成各段具有特色的步行环路,将市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融入其中。

专项设计的操作层面:根据本次设计的“龟伏蛇舞”城市形态特色格局,恢复龟城的传统历史格局,在龟城北部城墙复建形成带状的公园绿地及商业用地,在蛇城形成了大量的商务、商办等混合用地,通过外围用地作为商业用地开发平衡内部拆迁。通过新增文化设施用地、街头绿地、游园等用地和商业用地连通形成步行内环塑造龟蛇两城的历史城廓轨迹。在地块更新上,基于现状建筑功能及质量分析、高度分析等的综合评价,结合外环绿带、内部步行环路等设计理念及策划,确定现状建筑的拆改留计划;在公共设施布局上,对历史城厢内的现状公共设施进行了梳理。对现状较好的设施予以保留,现状用地局限的设施进行适当改造。在开放空间的布局上,通过滨河绿地、大型公园绿地和小型街头广场形成三级开放空间系统,并以林荫道作为联系。其中,依托历史文献记载的易园等园林意象,营造古意盎然的文化氛围;在道路交通的组织上,完善现状支路网系统,梳理老城厢街巷系统,形成小型街区模式。同时结合绿地及街巷系统设计公共慢行步道,创造休闲氛围。在流线与游憩活动组织上,建立以旅游观光和居民日常休闲活动为主的观景游线,在展示历史城厢形象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健身、游乐等文化休闲场所(图12)。

▲图12龟城公共活动组织

Fig.11PublicactivitysystemofGuicheng

在建筑高度控制上,在龟城中以高层建筑群结合周边低伏的建筑营造出“龟甲”的特色城市形态意象;在蛇城则以南高北低、东西起伏来表达蛇形的动感金融中心形态意象。

5.3重点地段设计

在重点地段控制层面,选取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块内北城墙凤凰嘴城河公园、通济门风情街、奎文门风情街和大十字口四个空间位置及文化价值方面最重要的节点作为重点地段设计(表1)。

通过遗址保护、功能提升和环境营造三种方式,分别对重点地段中现存城墙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以城墙再现的方式实现功能及业态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对城墙周边环境的塑造、烘托历史文化氛围,以及与游客观光活动和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紧密结合、全面营造城墙及周边的城市环境。

除了对龟城和蛇城中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控制引导历史城厢中的特色空间同样能够落实总体城市设计中的设计意图。选取了龟城中的传统街巷空间以及街头园林化开放空间,通过选择商业及景观空间的不同改造模式和交通组织及地面铺装的不同改造模式,分别对南片街巷系统进行梳理与设计,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步行体系和宜人的活动环境。除此之外,对中心城区现状建筑在空间肌理、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四个方面进行意向控制,保证了龟城整体空间氛围的协调有序。

6结语

利用集成的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挖掘历史城厢地区的空间价值,探索历史城厢地区的活化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历史城厢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整体设计和控制。本文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将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与活化与整体城市空间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化分析系统,在分析城市历史城厢地区空间价值方面取得成果,特别是其数字化技术可以与历史城厢的管理平台有效结合,更加科学和有效地指导中国现阶段城市历史城厢地区的规划与建设。从城市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看,针对历史城厢的分析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具有普适性意义,成果可以完善现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项目团队成员:王建国,杨俊宴,郭兆环,徐春宁,沈旸,蔡凯臻,丁志军,唐军,杨磊,朱彦东,戎卿文,李京津,胡昕宇,赵烨,陈海宁,张浩为,唐雯,刘坤,潘琼宇,任焕蕊,史宜,潘奕巍,盛楠,陆小波,张涛,兰文龙,林岩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WANGJianguo.UrbanDesign(2ndEdition)[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WANGJianguo.ModernUrbanDesignTheoryandMethod[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UDi.LifeandDeathofArchitecture:AStudyontheReuseofHistoricBuildings[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

4杨俊宴.传统商业中心规划[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YANGJunyan.TraditionalCommercialCenterPlanning[M].Liaoni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

5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WUMingwei,KONGLinlong,CHENLian.UrbanCentralAreaPlanning[M].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

6布罗林布伦特C.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翁致翔,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BrolinBC.ArchitectureinContext:FittingNewBuildingswithOld[M].WENGZhixiang,etal,trans.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

7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RUANYisan,etal.TheoryandPlanningoftheProtectionofHistoricandCulturalCities[M].Shanghai:TongjiUniversityPress,.

8蒂耶斯德尔史蒂文,等.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TiesdellSteven,etal.RevitalizingHistoricUrbanQuarters[M].ZhangMeiying,DongWei,trans.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