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用青春燃烧激情岁月应城市一位精准扶贫驻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8-15

“留住乡愁,锁定幸福。”8月14日(星期三)上午8点30分整,记者在应城市杨河镇花园村扶贫工作点见到万强时,他正准备前往村贫困户家中走访和帮他们上门拍摄登记证。这8个字,不禁从他心底萌发,我们也有幸有了这次随行采访之旅。

“这是我儿时的村庄,还是我即将驻点工作的地方?”

万强,年11月,中共党员,小学二级教师。与扶贫结缘,始于1年多前他笔记本里珍藏的一张电子版荣誉证书。

万强获得的社会扶贫荣誉证书(电子版)

“每天行走于村间户里,一下子刷新了自我对身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年后,万强却真正站在了农村扶贫工作一线。

万强所驻的杨河镇花园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19人,其中特困供养户6户6人,低保户8户13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的8人。

第一次走访村民,万强和工作队员万雨飞提着购买的食用油,去村里转,一家家走访。所到之处,他的内心被震撼了。原来,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基本上是肢体残疾的老人或特困户,生活极其不便。而贫困户刘三庆的家里,黄褐色的圆木做成的屋梁裸露在外,日晒夜露,被烟熏得有点微微发黑了。屋子的地面还是干硬的泥地,简陋得没有几件像样家具:两张床油漆斑驳,大大小小的桌椅板凳用得已看不到本色了。厨房里,砖块垒起的灶台,外面简单糊了一层薄薄的黄泥,年岁日久,已脱落了好大一块……万强的泪水模糊了自己的眼睛——这不是自己小时候生活地——应城市郎君镇破港村的老家场景吗?他不禁发懵了——“这是我儿时的村庄,还是我即将驻点工作的地方?”

这就是贫困户刘三庆家的厨房

震撼之余,喜忧参半。万强喜的是,在不是故乡的地方,竟然找到了自己儿时生活的回忆,忧的是,30多年过去了,在自己身边,在这片成长的热土上,竟然还有着这样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贫瘠。

“作为扶贫大军里的一员,我能做点什么呢?”

刚到村里驻队的第一天,万强走访杨河镇花园村下邓组贫困户盲人邓广杰爹爹、胡德香婆婆家,正好碰到老俩口在吃饭。桌上一碟清炒茄子、一碟青菜、一碟腌萝卜,碗里几乎见不到油星。隔壁老婆婆说,这就是家常便饭,他们一直都这样。

老人的独子在外打工,唯一的一个孙子也上高中了,每月放假才回来陪陪两老。爹爹婆婆都是盲人,还一身病。

生活上的这些困难,万强思忖,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作为扶贫大军里的一员我能做点什么呢?”

爹爹婆婆俩要去参加体检,因为路程远,眼睛又看不见,所以都没去复查测测血压。万强开着自己的私车,接两位老人去镇卫生院体了检。“说实话,如释重负,因为终于可以为他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了。”

陪着邓爹爹、胡婆婆俩去镇卫生院体检

连续三天起早接送邓爹爹做检查,且不说是不是分内事儿,万强自己觉得都是毫不起眼的小事了。在旁人赞许的目光里,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付出,才能收获快乐,这让我的每天早起都有了价值。”

下村走访中,万强还多方了解到村里很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但孩子的学习基本上管不上。那会儿,作为教师的万强,第一时间心底萌生了一个小小念头:我自己就是语文老师呀,完全可以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上门来帮这些孩子一对一辅导学习嘛!

说干就干。

辅导留守儿童刘子健

村里刘子健,上三年级了,聪明伶俐,可就是语文成绩差,每次考试不及格,学校开家长会也没监护人去。了解到情况后,万强除特意为这孩子制定了一份详细学习计划外,还精挑细选买来的一套作文丛书送给他,并约好每个礼拜二晚上去他家辅导作文、作业。

二年级王天凌的爸妈都去东北打工了,由奶奶在家照顾,语文基础差,万强也同样把晚上辅导他学习的任务给扛了起来。

辅导留守儿童王天凌

万强说,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教育扶贫,就是扶智,更是扶志。面对村里的留守生、学困生,万强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多帮帮他们。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扶贫手册填写完,新换的手册扉页需贴上贫困户本人的一寸白底登记照。可村里的贫困户因各种原因几乎没机会去照相馆照相,咋办?这倒没难住万强,趁每次去上门走访的机会,他自带相机帮贫困户家庭成员拍登记照。没白色的背景布,他就自己动手用透明胶带把几张A4纸整整齐齐粘一起当背景布。小小道具虽然看着简陋,不过因陋就简、有模有样,也挺好用的。

工作队员上门为贫困户拍摄登记照

为贫困户刘三庆的老伴聂爱云婆婆拍摄登记照

“付出,才能收获快乐,这让我的每天早起都有了价值。”在自己的职责催促和担当引领下,晚饭后,万强总爱走到村里,和贫困户拉拉家常唠唠嗑,坐在小板凳上,没有太多拘谨,看他们津津乐道眉飞色舞,陪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经常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实地解决应急难题

“精神扶贫,就是要扶在志和智上,拉近干群鱼水深情,我们永远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有天傍晚,万强在贫困户王生文家拉完家常,起身出门时,夫妻俩拽着他的手,执意要打几个荷包蛋让他尝尝再走。村民的盛情、真诚和质朴,让再三推却的万强感动,更让他觉得肩头责任的沉重。

好钢常用在刀刃上。花园村只是一般贫困村,万强在做好日常扶贫资料整理和政策宣传工作、努力服务好扶贫对象的同时,总在不停地琢磨着——“我自己还能为村里做点什么?”

“精神扶贫,就是要扶在志和智上,拉近干群鱼水深情,我们永远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万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干的。村委会位于老烟(店)应(城)公路旁,交通还算便利,如果在院子里放置些体育健身器材,不仅可以方便群众锻炼身体,还能将文化气氛活跃起来。今年“七·一”前夕,万强动员妻子和家人,拿出积攒的1.3万多元积蓄,又为村里的扶贫工作贡献了一回个人力量。“‘七·一’党的生日,就当是我身为村里扶贫工作第一书记,交的一笔特殊党费吧!”

购买回文体设备器材,请工作人员帮忙安装

购货发票清单

家人的大力支持,让没有后顾之忧的万强深深地感到,扶贫工作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如今做着最有意义的事儿,他感觉自己更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今年暑假,杨河镇把为贫困户留守儿童举办一期“希望家园”活动的重任交给了万强,并请他牵头设计好活动课程。

陪伴,是最长情的关爱。整整一个月里,万强和“留守儿童”们待在一起,他从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里,找到了驻村的价值、教育的意义。

“希望家园”结业典礼大家集体合影留恋

中秋将至,万强还不忘去超市买来月饼,他一一拎到了邓爹爹等贫困户家里……

为贫困户邓爹爹、胡婆婆家送去中秋月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为着自己脚下钟爱的这片土地,勇毅奋斗,不懈追求!”

扶贫战线长,新兵学习忙。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自己为扶贫工作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

万强常说,不曾忘,二十年前自己脱下那身蓝色军装时“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信念;不曾忘,踏入杏坛之初“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情怀;更不曾忘,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拳时“……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

万强说,不久的将来,扶贫工作终有圆满收官的一天,那时他也将离开扶贫战线,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但他依旧会怀念在第二故乡——杨河镇度过的每一缕幸福时光,记住这一段不负韶华、不悔青春的充实丰盈。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留住乡愁,就留住了美好,就是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为着自己脚下钟爱的这片土地,勇毅奋斗,不懈追求!”当天为每一位贫困户照完登记照回来,已是下午6点了。万强在笔记本上感慨地写下这段话,对自己是一个鞭策,更多的是希冀。他说,要让扶贫驻点村里的群众明白:无论自己身在何地何方,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

 记者:董雪程国辉   /编辑:祁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