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田间地头养鸭忙。近日,笔者来到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杨岭镇采访,金秋时节,湖内绿波荡漾、阡陌纵横,成群的鸭子或捉鱼捉虾,或戏水嬉闹。养鸭人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在杨岭镇新四村养鸭大户李又先的家中,碰到他们夫妇正在算账。前两天,他们刚出笼只鸭子,5天生产82筐蛋卖给了湖北神丹公司。“扣去成本,这一批鸭蛋估算至少每个能获纯利两元钱,过几天我就去公司结账去。”说到这,李又先憨厚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自己勤快的双手,我现在还不晓得在哪里打工,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回忆创业之初,新四村精准扶贫户李又先不禁感慨:“三年前,女儿因脑瘤做手术,过高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负债累累,我本人又患有长期慢性病,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病后,由于不能干重力活,李又先学人养起了鸭子,穿上套鞋、系上围兜,提起食桶大踏步奔向禽畜棚;清运粪肥一担接一担,就算溅到身上也不管不顾;冬日里每天夜半起床,疏散鸭苗,定时给暖炉添加煤球;盛夏防止鸭苗中暑,赶着跑着让鸭群洗凉水澡;建鸭棚、打预防针、跑销路、收货款……“漫长艰苦的劳作,一个人就这么扛下来了。”
天有不测风云。创业初期,由于缺乏成熟的养殖经验技术,鸭子成群病亡,好几千只鸭子毁于一旦。加之市场行情下跌,卖也亏不卖也亏,原本寄予厚望的脱贫路,却让老李觉得生活没了盼头。
去年初,驻村工作队带着神丹公司找到老李,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上门讲解精准扶贫政策,耐心做老李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说和精神上的支持,老李决定试试。
说干就干,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引导下,李又先率先贷款买了只鸭雏,毅然踏上了自己的创业致富之路。
为了养好鸭子,李又先夫妇俩把鸭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紧连着鸭舍,他们建起一个简单的房子,吃住都在这里。每批次养鸭只左右,鸭苗来了,24小时不离开,晚上轮流休息,每两小时赶动一次小鸭子……说起养鸭技术,老李头头是道,已然成为了一名行家。正是由于老李的勤快和妻子的支持,他们家的鸭子每批次成活率都在97%左右,平均每只达3公斤重,药残留检验也每次达标合格。
老李越干越有劲儿,随即扩建了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7只,日均产鸭蛋枚,年实现年增收15万元,成为该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新四村,养鸭同样把贫困户张伯水带上了小康路。在没有养殖蛋鸭前,他全家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年“赚头”不到1万元。这几年,随着新四养殖产业的逐渐火热,张伯水通过小额信贷自主养殖了只蛋鸭,每年家庭收入就有7多万元的“进账”,过上了小康生活。
“公司鼓励我们建高标准的棚子,提供从订合同到进苗、供料、管理、防疫、回收、结算等全方位系统服务。有了这些支持,再加上我们勤劳肯干,以后我相信蛋鸭养殖会做得更好。”张伯水乐呵呵地说。
如今,“订单蛋鸭”养殖越来越红火,也看火了当地的许多农民,他们开始不断到李又先养殖场内取经,希望自家也能养上这能赚钱的“订单蛋鸭”。李又先的“富农新路”正在新四村及周边地区“蔓延”。
湖北神丹公司主管王洪强告诉笔者,最让人欣慰的是,李又先的带头效应在村里不断扩散。目前,全村70名贫困户中,有5户通过小额信贷自主养殖,都加入了“养殖扶贫项目”,新四村已成为了全镇小有名气的产业扶贫示范村。李又先本人也获得了年应城市“我脱贫、我光荣”脱贫示范户的荣誉称号。
“现在,我们家脱了贫,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进账。”老李说,这日子,确实越过越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