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空间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阮仪三,)。但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城市开发使城市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严重丧失,普遍存在着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相脱节,文化重视与开发冲击并存,局部改善与整体恶化并存的问题,破坏了城市长期以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脉环境。在此背景下,从文脉的视角出发,进行城市空间营造,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在整体格局、空间秩序、城市形象等层面延续城市的文脉特色,推动我国城市空间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日喀则作为后藏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的城市形态集中反映了典型的藏族政治历史文化。而近年来也经历着快速城市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城市原有形态和特色有被逐渐湮灭的趋势。本结合日喀则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探讨如何立足城市文脉的传承,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工具,强化城市空间特色。
1城市文脉的内涵与研究趋势
1.1
城市文脉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线索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的记录簿。”而串起这部记录簿的线索就是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具有的一种动态的、内在的及本质的联系总和(张力玮,程亮,)。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点来研究城市,可以避免在城市特色问题上的价值观局限性,保持城市在空间和文化、生活上的连续性等,达到强化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目的(萧明,)。
城市空间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物化环境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文化发展和内涵的重要体现,融合了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文化、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等多种要素。积极培育和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延续城市文脉与提高城市综合魅力的重要途径(杨俊宴,胡昕宇,)。
1.2
空间风貌整体性保护是城市文脉研究的主要趋势
纵观历史上文脉保护相关理念的演变发展,大多城市经历了由最初的单体历史建筑保护到历史街区,再到整体城市风貌环境保护的逐步扩大;由强调建筑年代和文物价值到强调城市空间永续利用和多样性保护。在年,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著作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就提出“有机复合”的概念,提倡保护城市多样性。科林·罗于年出版了《拼贴城市》中认为,城市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连续变化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拼贴”。
从历史上国际重要宪章与宣言可直观看出文脉研究思潮的演变,即城市历史环境、文化景观风貌是城市特色提升的着眼点。但大多数理论与实践仅应用于某一历史街区具体案例,针对城市风貌整体保护的城市设计手法和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表1国际重要宪章与宣言
Tab.1Importantinternationalchartersanddeclarations
1.3
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国家颁布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与要求。要求树立正确保护理念,书写城镇化与历史文脉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年2月,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发布,明确提出“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重视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提出加强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文化自信提到新的高度,而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正是强化文化自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2
基于文脉视角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总体思路
2.1
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点
城市文脉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文脉的显性要素,如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及符号、艺术作品等;以及隐性要素,如宗教、社会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苗阳,)(图1)。城市空间作为文脉的显性载体,又分为空间结构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两方面。前者指城市空间生成与变迁的历史规律,包括城市格局、城市脉络、城市肌理。后者指在空间形态方面的特色认知体系,包括城市天际线、历史遗迹、有活力的场所区域、有特色的局部空间等。
图1城市文脉构成要素
Fig.1Elementsofurbancontext
资料来源:苗阳,
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空间特色,强调三方面的协调。第一,与历史的协调。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往往是城市特色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城市设计中尊重历史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识。第二,与现实的协调。尊重已有的当代建筑和现存合理的有价值的环境要素,同时强调传统保护与现代创新相融合;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和开发模式的创新,保证城市形态的连续性。第三,与自然的协调。一方面要保护仅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先底后图。在生态环境、视觉影响等方面保证其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将其引入城市,优化城市环境(萧明,)。
从工作内容上来说,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点首先要求加强规划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现状踏勘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加强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征的深刻认识,通过访谈法对城市发展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解,同时梳理出城市在历史维度上留下的珍贵痕迹,为后期结合文脉塑造城市空间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对城市文脉要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解构、拼贴和简化等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并衍生出具有未来导向的新鲜事物。
2.2
以系统思维为导向
所谓系统思路,就是用综合的、联系的视野去处理问题。只有将城市空间与文脉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强化整体格局的延续、多元文化风貌的关联性、特色文化要素的整体性,才能兼顾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创新,形成更鲜明的城市空间特色,具备更加完善的功能。
2.2.1强化整体空间格局的延续性
城市空间格局的整体延续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首要要素,包括山水格局、城市结构、空间肌理等方面,本质是促进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如果只强调了历史的点状封存,而忽略了空间的使用延续,则丧失了文脉传承的意义。例如巴黎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最为精华的保护措施是城市“大十字”轴线的保护与延续。其轴线不是一次性建成,而是在有机生长的旧城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正是这种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积累的过程,使得轴线上布满了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作品,如卢浮宫为16世纪建筑,卢森堡宫建于17世纪,协和桥属18世纪,凯旋门广场与协和广场成于19世纪,夏约宫已进入20世纪等,甚至拉德方斯新区的建立,都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可以说,巴黎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通过以轴线系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格局整体延续而实现的。
2.2.2多元文化风貌的关联性
L.克里尔说“城市文脉的特点来自构架巧思,而非历史年代。”一方面,城市的历史文化需要不断延续;另一方面,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社会空间来承载。城市空间应将那些过去的、现有的要素相互关联,并非一味地保留和模仿,而是尊重原有环境的形式、色彩、质感,以及总的空间特征,用现代的方法去表现,用现代的空间形式去传承(肖明,)。新加坡作为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体现了多文化内涵的建设风貌,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城市特色。在城市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众多的特色历史街区如中国城、小印度、阿拉伯街、甘榜格南等,增加了新加坡的魅力和吸引力。驳船码头区域运用新旧共生的方法,更是成为新加坡城市的特色区和重要标志之一(卢济威,刘祖健,)。
2.2.3特色文化要素的整体性
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应建立文脉要素之间的整体空间秩序,通过对文脉要素系统的梳理,确定一定的序列层次,并以网络、路径、关联等空间设计手法将分散的、碎片化的文化要素、特色要素联系起来,重新构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特色文化体验系统。从而帮助市民以及游客更好的感知和理解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如香港通过文物径的形式将不同区域的文物遗址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特色游憩路线,分别是汇聚了大量传统中式建筑展现古朴民俗风貌的屏山文物径和龙跃头文物径,以及呈现西式建筑、反映殖民地文化的中西区文物径等。香港推出的这些文物径,将香港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将原本相对分散的古迹遗址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关联相互衔接起来。
2.3
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工具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在总规编制阶段同步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其最核心的作用是提炼城市的精华特征,提升城市特色,建立特色化、可操作的城市整体空间框架。从山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肌理、三维空间、环境品质等角度,与总规用地布局相辅相成,使城市特色塑造的相关策略,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款项和政策方针,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
3
日喀则城市文脉要素识别
3.1
城市概况
日喀则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是西藏开发最早、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后藏文化的发源地。一世哲布尊旦巴曾形容日喀则:“大地美若八瓣瑞莲,东边是莲花生大师曾以甘露流勾兑出的年楚河,河水胜似伸展开来的白绸缦;南边拜恩和冬则地方的草坪好似珠玉幔遮,美不胜收,正中南堆山庄严雄伟;西边的尼玛邦波日山为帝释的坐骑六牙大象横卧,低头面对日喀则宫,仿佛借以夸耀头顶的肉髻,北边的雅鲁藏布江形同奔腾的苍龙,波涛澎湃声恰似苍龙高亢的吉祥颂”,这正是日喀则的传统格局形象写照。境内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被定位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旅游目的地。
3.2
显性要素
3.2.1山水城相依的独特空间格局
城市最初建设发展依靠尼色日山,山体呈指状伸入城市,宗山、扎什伦布寺依山而建,建筑依山就势,城市发展以此为中心向外展开。解放后,城区主要在年楚河西侧向南发展至孜布拉河,以水为界,沿水发展。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乃色日山逐渐融入城市空间,城区东侧夏日山、南侧的巴孜山、恰仁布山成为天然屏障;城区北侧是雅鲁藏布江以及黑颈鹤保护区,年楚河、孜布拉河、嘉曲河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共同构成了中心城区山水环城的独特空间格局(图2)。
图2日喀则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Fig.2ExistinglanduseofthecentercityofShigatse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2因山建宗寺,因宗寺兴城
从日喀则的城市生长脉络来看,山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生态文化地位。沿尼色日山修建的扎什伦布寺、桑珠孜宗堡(图3,图4),是日喀则发展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建筑和重要节点,也是城市的空间核心和精神核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宗教”双核形态(赵婷,)。直至解放前,日喀则城区空间格局基本为:以宗堡作为城市中心,主要居民区围绕宗山南侧东侧分布,宗教文化中心扎寺位于城市西南。军事中心关帝庙一一清军兵营位于宗堡和扎寺之间。作为居民精神皈依的宗教场所遍布城内各处,居民聚其而居。在宗山脚下,沿噶曲美汤或曲崇美汤路向东一眼便能望见矗立在城市东面的夏日山。古城依山而建,建筑顺势而筑,街巷曲折变化,充分利用地形,构成颇有情趣的城市空间变化。
图3扎什伦布寺(左)
Fig.3TashilhunpoMonastery
资料来源:网络照片.
图4桑珠孜宗堡(右)
Fig.4SanjoziCastle
资料来源:网络照片.
3.2.3历史深厚的历史城区
统领全城的标志性建筑群为北部的桑珠孜宗堡和南部的扎什伦布寺。历史城区内一些传统场所,虽然有所改建,但依然有局部保留,如尼玛拉康、清真寺、教武场、亚西庄园、清真寺等。现状街区基本保留了传统藏族民居风貌和街巷格局,堪称原生态历史文化街区。然而近年来部分民居被改建,街区边缘被现代建筑逐步蚕食,对街区风貌起到了一定破坏作用。
3.2.4独具魅力的建筑特色
日喀则传统民居布局形式灵活,依山就势。建筑多为二层,白灰刷外墙,有女儿墙和经幡垛。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极少数为石木结构,重要公共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建筑外墙以白色为主,门廊檐下红、黄、绿、蓝原色艳丽彩画。室内梁枋艳丽彩画,结合家具用色,形成热烈的室内色调,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寓意为“牛角”,传说能给人带来吉祥。
3.3
隐性要素
3.3.1藏传佛教文化
日喀则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是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扎寺、环扎寺的转经线路、新宫,共同构成独特的城市宗教文化空间核心。
3.3.2厚重的历史文化
从历史沿革而言,萨迦王朝时期始就是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藏巴汗地方政权时期,日喀则逐渐成为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随着甘丹颇章政权执政,西藏的中心地位也就让位给拉萨,日喀则保持着后藏中心的地位。历史城区是日喀则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
3.3.3丰富的民俗文化
过林卡是藏族人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在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以敬神和娱乐为主,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以林卡为载体相互融洽。此外,日喀则还有以扎什伦布寺羌姆、藏戏、邦典等为代表的1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3.4繁荣的集市贸易
明清时期日喀则就成为重要的商贸重镇,宗山脚下的扎冲街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仅次于拉萨的八廓街。清末时期亚东口岸开放,更加提升了日喀则的商贸地位。
4
日喀则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策略
规划以文脉为线索,以整体空间格局的延续性、多元文化风貌的关联性、特色文化要素的整体性为核心策略,把握空间特色塑造的核心要素,建构空间特色发展框架(图5),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山水相融、文绿共生、藏族风情浓郁的魅力城市。
图5日喀则空间特色发展框架(左)
Fig.5DevelopmentframeworkofspatialfeaturesofShigatse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6山水相融、文绿共生的空间格局(右)
Fig.6Theurbanspatialstructurethatblendsnaturalandculturallandscapes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1
空间格局的整体延续
4.1.1以水确立结构性生态廊道,建立山水相融的生态格局
严格保护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保护区以及江萨国家湿地公园,并进行区域生态廊道的连通,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景观带。加强年楚河、孜布拉河、嘉曲河等河流水系的保护,依托主要水系,构建4条东西向城市结构性生态绿廊,从而联通山水景观,建立山水相融的整体生态格局。
4.1.2以山作为城市生态文化空间,建立城市空间核心体系
延续依山发展的总体格局,突出尼色日山、乃色日山的生态和文化地位,以及四大文化空间节点的空间核心地位。继续强化以宗山、扎什伦布寺为老城区空间核心。沿扎什伦布寺——新宫轴线与乃色日山的交点建设文化公园,设置白塔、玛尼堆等文化设施,与扎寺遥相呼应,作为南部城区的空间核心。沿乃色日山的东南角增设眺望台公园,设置景观眺望台、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与山脚的世纪公园一起作为曲布新区的空间核心。通过以水确立结构性生态廊道,以山作为城市生态文化空间,共同形成山水相融、文绿共生的整体空间格局(图6)。
4.1.3延续传统空间肌理,强化老城整体保护
保护和延续“自山体向外围放射”的道路空间格局以及小尺度的街巷空间肌理,强化老城区整体保护,建立“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区——建设控制地带——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分级保护体系。重点保护山水环境、历史城区、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控制视线走廊,控制建筑高度。加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传统历史要素的保护。对原有沿街与历史城区传统风貌不和谐的建筑采取拆除或重建的方式处理(图7,图8)。
图7历史城区山水格局保护规划图
Fig.7Protectionplanoflandscapepatterninthehistoricdistrict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8历史城区保护区划图
Fig.8Conservationzoningmapofthehistoricdistrict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1.4延续城市生长脉络,引导新区空间架构
老城区的发展已形成沿青岛路、学强路、几吉朗卡路的城市轴线,体现了城市环山发展与向水发展的城市脉络。山代表了神圣的精神核心,水代表了尘世的世俗文化,由山至水的城市发展脉络,则体现了藏民对神圣光辉普照下的家园的珍视。城南新区与曲布新区的建设以乃色日山为核心,通过“环山+向水的Y形”空间轴线的架构,进一步延续城市发展的脉络(图9,图10)
图9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Fig.9Theurbanspatialstructureplanofthecentralcity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10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Fig.10Theland-useplanofthecentralcity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2
多元文化的融合关联
4.2.1以历史城区为传统文化体验核心
历史城区内主要发展文化、商业、旅游、居住等功能。除文化展览和旅游设施外,其他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外转移。现有工业仓储等用地的更新改造应优先用于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绿地广场的建设。逐步完善商业、文化、绿地等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老城改造更新,挖掘传统历史人文特色,延续老城小尺度、自由街巷的特征,促进用地功能的混合,形成以传统文化展示与商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街区,作为展示当地文化、民俗的重要场所。
4.2.2沿山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带
强化尼色日山、乃色日山的文化核心地位,确定环山为主要的文化体验带。依托宗山、扎什伦布寺形成历史文化体验区,充分展示本土文化。依托尼色日山山脚珠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成为以文化旅游、旅游服务、特色手工业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在乃色日山东麓形成文化休闲体验区,重点建设德庆格桑颇章景区、文化公园、眺望台公园等主要景点,藏戏大舞台、民族体育运动场等文化休闲空间。通过环山绿道形成连续的多元文化展示路径;同时通过转经道与绿道的结合设置,打造神圣的宗教感知路径(图11)。
图11文化空间布局图
Fig.11Thelayoutofculturalspaces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2.3滨水打造绿氧休闲空间带
强化水脉串城的特色,沿河设置林卡,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以及民俗承载的场所。沿孜布拉河、嘉曲河,设置连续的滨水商业空间,串联南部城区商业中心、会展商贸中心、曲布商业中心,打造集生态休闲与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氧休闲空间带(图12)。
图12绿氧休闲空间布局图
Fig.11Thelayoutofleisurespaces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3
特色要素的整体控制
4.3.1特色景观轴线控制
(1)文化景观轴
依托青岛路、几吉朗卡路、雪强路、卡热浦东路等道路,引导沿山文化空间向城区延伸,形成联系各文化设施的景观轴线。沿文化景观轴两侧布局文化体验节点,建立连续的文化体验路径,建筑风格应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展示地方特色。
(2)绿化景观轴
依托那曲路、扎德路、纬七路、山东路、上海路、卡热浦东路等道路,形成城区内部的绿化景观轴线。在绿化景观轴的两侧结合用地功能的调整,逐步新建绿化带,在此基础上完善绿地系统,形成开放共享的的蓝绿网络。
(3)活力景观轴
依托吉林路、经二路、上海路、纬三路、经四路、珠峰路、曲崇门汤路等道路,形成城区内部的活力景观轴。沿活力景观轴两侧重点布局商业、展览、休闲等功能,集中展示现代城市形象(图13,图14)。
图13中心城区轴线与节点控制图
Fig.13Theaxisandnodecontrolofthecentralcity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14重要景观轴线空间意向图
Fig.14Mapofkeyspatialaxes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3.2重点地段以及节点控制
以特色景观轴线串联多片高复合的功能群,形成多个独具魅力的标志性节点。规划对标志性节点进行分类指引,对建筑形式、公共空间提出下一步的设计要求。同时划定重点风貌展示区,其中传统风貌展示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及沿山地带,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进行控制;建筑应采用富有藏式元素的小体量建筑形式,突出依山就势的布局特色。现代活力展示区指卡热浦东路以南的一河两岸地区,应加强滨水建筑高度以及界面控制,实现滨水生态景观与城市缤纷活力的完美融合。
4.3.3建筑高度控制
结合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确保各空间格局控制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通过维模拟的反复推敲,合理引导中心城区建设高度控制。其中,老城区要求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层,新城区以多层为主,地标建筑的高度允许超过7层(图15,图16)。
图15中心城区高度控制图
Fig.15Theheightcontrolofthecentralcity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16中心城区整体鸟瞰图
Fig.16Anaerialviewofthecentralcity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
结语
承载着独特文脉的城市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城市社会的空间基因和集体记忆体,它随时提示或启发人们对城市特征和历史的回忆,强化并丰富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以城市文脉作为切入点,以系统思维为导向,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工具,是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创新的重要方法。其技术路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脉要素不是简单的挖掘和罗列,而是应重点提炼城市演变过程中的格局特征,包括山水格局、空间格局、城市肌理、天际线特征等等。并从整体格局到街区肌理到建筑特色符号等等,构成不同层级的文脉要素体系。
(2)避免文脉要素的碎片化保护,而是应用系统思维,通过对文脉要素系统的梳理,确定一定的序列层次,将分散的特色要素联系起来,重新构成一个新的特色系统。
(3)平衡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摒弃两元对立的惯性思维,使历史的和现代的魅力空间关联融合。
(4)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应同步启动,通过整合编制与平行设计,从总体形象定位、整体空间格局、特色体验系统、空间形态要素管控、分区引导等层面,推动文脉的延续与空间特色的强化。借助于总体规划的法定程序,将城市设计思想予以贯穿与落实。
作者信息:
胡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主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陈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所长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贾晓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所长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周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主创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全文刊载于《城市规划学刊》年第7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