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关权应着眼未来建设ldquo东亚经济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1-1-29
目前为止,地处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间拥有良好的经贸关系。中日韩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部分得益于周边良好的国际环境,日本和韩国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三国合作形成的经济区域不仅利于三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能够辐射东南亚地区,对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关权认为,为此,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同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且应以政治决断和务实精神将包括历史问题、岛屿问题、朝鲜问题及不利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国际局势等因素排除在外,以现代的、理性的、前瞻性的姿态对待三国关系,一致努力建立稳定、繁荣、和平的区域。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中国依靠低工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优势将逐渐丧失。

2、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空白领域几乎不存在了。

3、中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机会越来越少。

4、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开始压制中国的发展势头。

5、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的定位、民营企业的地位等几个方面仍需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1、中国在过去40余年积累了大量资源,包括企业家、技术、人才、经验等。

2、当今中国是少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3、由于中国是大国,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大国优势”,即规模经济效应。

4、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良好,特别是东北部和东南部。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意义有哪些?

1、日本和韩国能为中国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和市场。

2、日本和韩国能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

3、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区域,有利于三国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能够辐射到东南亚地区。

更多精彩观点

01

中国经济发展的概述

从年起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至今的40余年中,中国从一个人均GDP不足美元、人均GDP世界排名靠后的贫穷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年),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但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取得如此成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大国(特别是人口大国)的发展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在很多情况下不利的一面体现得更加明显。不过,如果考虑到中国和印度这种“人口超大型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不利的一面更多一些。也正因此,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在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以实现对欧美的追赶,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一点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规模不经济”,即规模越大负面作用也越大;当然,如果能够发挥好自身优势,这种不经济可以转变为“规模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渐拉开了与印度的距离。其中,除了中国内部的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采取出口加工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战略,使得中国能够充分利用低廉的劳动成本促进出口,同时注重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得到了世界银行的大批援助。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有日本和韩国这两个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作为近邻,并且彼此间形成了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中国从中获得了好处,日韩两国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红利。

可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如果周边存在较为发达的经济体,那么其通过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能够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多。

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对外经贸关系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近邻,也就是东亚地区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经济体;另一条是发达国家,包括遥远的北美洲和欧洲的主要国家。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同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这对于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义重大。

02

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年)打下了一定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一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包括印度以及东南亚大多数国家。

第二,对内改革从制度角度改变了原有僵化的机制,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培育了大批企业家,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三,对外开放不仅扩大了市场,促进了贸易,而且引进了外资,加强了竞争,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开阔了视野,融入到国际市场当中。

第四,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机遇,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成功跨过人均GDP1万美元大关。

2、未来中国面临的考验

第一,过去40余年,中国依靠低工资成本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较大利益,今后可能逐渐失去这种优势。中国的工资成本在不断上升,同时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在一步步追赶,给中国造成压力,因此,这种以低廉价格取胜的优势会逐渐消失。

第二,在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空白领域,这些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空白领域几乎不存在了,今后只能是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更需要不断创新,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当然,还会有一些新兴领域亟待开拓,但这需要高精尖技术和高精尖人才。

第三,过去40余年,中国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成为世界工厂。今后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因为中国已经掌握中低端技术,但高端技术不容易学到手,引进高端技术也会遇到阻力,需要创新,这是一个考验。

第四,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加上规模经济效应,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势头开始担心。一方面担心经济上被中国追赶乃至超越,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的发展方向与西方国家不同,对西方世界造成威胁,因此开始压制中国。

第五,仍需继续深化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的定位、民营企业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这一点从根本上说是发展方向问题,中国到底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是维持现状,还是向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改革。

3、中国拥有的发展机遇

第一,中国在过去40余年积累了大量资源,包括企业家、技术、人才、经验,这些都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只要依然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加强市场规范和法律法规,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些优势就能够发挥出来,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

第二,当今中国是少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这一点作为大国十分重要。世界上只有少数工业化国家具备这种优势,如美国、日本、德国,而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大国都不如中国工业体系完整,更不用说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南非等较大的经济体了。

第三,由于中国是大国,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大国优势”,即规模经济效应。目前中国生产的多种工业产品是世界第一,出口到世界各国,这是小国做不到的。今后如果能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并保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就能保持较好的收益。

第四,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良好,特别是东北部和东南部。东北部与日本和韩国相邻,日韩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中韩之间已经实施了自贸协定。东南部是东盟十国,与中国已经建立了“10+1”自贸关系。

第五,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还不高,未来仍有众多农村人口要向城市转移,需要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这其中依然存在投资机会。同时,中国居民生活水平还有提升空间,社会保障也有待提高,同时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较高,而较高的储蓄率可以保证投资的持续稳定。

03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意义

就整体经济总量而言,年,东南亚各国经济总量为2.95万亿美元,而日本为4.97万亿美元,韩国为1.62万亿美元,中国为13.6万亿美元,东南亚10国经济总量不如日本和韩国的总和(6.5万亿美元),东北亚三国总和(20.2万亿美元)与欧盟和美国相当。更为重要的是,东北亚三国之间的经济产业分工存在有利的互补关系,日本处在高端,韩国处在中高端,中国处在中低端。三国之间可以进行较为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日本出口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与日本相似,出口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出口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未来还有相当的增长潜力,这是日韩两国所需要的,三国之间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不过,也需要看到东北亚三国之间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这主要涉及历史和政治问题,少有经济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容易直接影响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甚至影响到政治互信和稳定,值得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6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