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城市规划导论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1-1-4

水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充足的淡水资源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精神支持[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清洁水资源的供应压力与日俱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2025年将有2/3的世界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2];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将清洁水源的获取列为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3];联合国《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全球水资源的需求正以每年1%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长速度在未来20年呈递增趋势[4]。水危机在当代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甚至成为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巨大的人口和工农业生产压力,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显示,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52个沿海城市有90%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5]。目前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已不能满足需求,探索新的水资源供应方式刻不容缓,其中建设海洋水库(coastalreservoirs)是解决沿海淡水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陆海统筹的时代要求。本研究就沿海水资源的特殊性、海洋水库的建设历史以及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沿海地区建设海洋水库进行分析论证。1沿海水资源的特征我国降水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绝大部分降水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近2/3的降水汇入海洋,仅有1/6的降水得到有效利用[6]。因此,沿海地区虽然降雨量大、径流总量大和淡水资源丰富,但径流的季节性差异导致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雨季降雨量大,且水质较好,但蓄水能力不足,往往引发洪涝灾害,大量淡水在洪期汇入海洋;而旱季径流较小,且水质较差,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同时,沿海地区位于流域汇水的末端,受上游污染的影响,水质较差,该问题在中小型河流中更加突出。此外,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受海洋潮汐作用的影响,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往往淡咸交错,易受海水入侵的影响。地貌通常为河口三角洲平原或海积平原,地势较为低平,地表蓄水能力差,不易建造大型平原蓄水水库,但存在海湾和潟湖等天然蓄水地貌。

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绝大部分蓄淡方式是建造蓄淡工程。蓄淡工程一般分为依江河而建的内陆水库和依海而建的海洋水库2种形式,其中海洋水库是指在沿海建造的储存淡水资源的蓄水工程[6,16],包括建设于河口、滩涂和海湾等的蓄淡水库,根据拦河坝、水质、地质和水源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建库位置[10]。(1)河口海洋水库修建于河流入海口,在河口段建坝成库,通常建设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流域,内蓄淡水、外避咸潮,如浙江胡陈港水库和象山大塘沽水库等。(2)滩涂海洋水库也称海涂水库,在河口浅滩或潮滩修筑堤坝和围滩建库,属于避咸蓄淡水库,根据筑坝地点分为河口浅滩海洋水库和潮滩海洋水库。典型的河口浅滩海洋水库包括上海宝钢水库、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其中青草沙水库建于长江河口江心,与一般的河口浅滩水库稍有差别,属于河口江心水库;典型的潮滩海洋水库有江苏如东东陵水库。(3)海湾海洋水库要求集水面积较大,即在海湾建坝成库。早期著名的海洋水库工程如荷兰须德海工程、韩国新万金工程和香港船湾水库等均属于典型的海湾海洋水库。除根据建设位置对海洋水库进行分类外,根据建设时间和蓄水方式可将海洋水库分为第一代海洋水库和第二代海洋水库[3,16]:①第一代海洋水库直接建坝封堵河流入海成库,对入库水源不存在按需择优入海的理念,缺少水质管理和分类的基础设施,其水质往往极大地受水源的影响,艾瑟淡水湖、Sihwa淡水湖和陈行水库等早期建设的海洋水库绝大部分属于第一代海洋水库;②与第一代海洋水库不同,第二代海洋水库不直接封堵河口,而是通过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实现河水等水源的按需择优入海,从源头控制水库水质,如上海青草沙水库。

商业区和住宅区应该如何分立。

机场和码头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如何。

交通堵塞如何打通节点。

一)城市规划导论

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如果完全没有看过《城市规划导论》。反而才是不正常的了。

自从入了这一行,我们就开始苦恼;无数次晚上,我们从深夜惊醒,然后再摸摸反省,是否已经被时代淘汰。

因为城市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板块轮动,热点起伏。

政府是一个大怪兽,他可以摧毁一片价值,也可以拔起一片价值。所谓“南海边划个圈,崛起了座座金山”。深圳的GDP总量接近超过香港。

而长安洛阳,已经化为了灰烬。

所以我们对“城市规划”充满了兴趣。市府的内部文件,究竟是怎样的。

那些搞“开发规划”的人,其思路思维如何。

如果你能提早预测到热点,提前埋伏,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最差最差,也能作为拆迁指引。

对于城市规划这件事,我们一直想问:

·哪些开发区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成功之后导致地价房价的变化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之后投资的断尾逃生生路是什么。

·政府下一个开发区,会圈选在哪里。

·CBD和CLD的比例是什么。

·如何估算CLD的房价,最终能达到什么位置。

·辐射半径衰减有多快。

·CLD的形状是什么,条状块状还是辐射

·楼市的“马太效应”是否存在。

·人口密度和交通堵塞

·商铺和住宅物业的换算比例。

复旦有“城市规划系”。但我们既不是这一系的学生,又没有老师教。

炒楼这一行如果你要踏步前行,那便只能自己学。

所以,俺上当当去把“城市规划”相关的书籍都买N本,外加《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移民团

首先要说的是,《城市规划导论》那本书我并没有看完。那天晚上只看了页。后半夜实在太累昏昏欲睡,于是便看《量子力学》去了。

此后我要看的书实在太多,便没有复看第二遍。

所以本文全部的阐述,仅限于这前页。

若有“城市规划”系的师兄,或者其他大牛大师,切请手下留情。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你“治学”如此不谨慎呢。看书只看了前一百多页,简直和韦小宝差不多了。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在“城市规划导论”这本书里面,它都说了些什么。

“假设有一个小镇,他有个人口。则他最初的形状可能是圆形的”。

你没看错。的确是人。尼玛五千人啊。

书上接着说,如果这个城市要发展,要拓张,则它的形状很有可能是“线性”的。如图二:

也有可能是“扇形”的。线形和扇形是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式。如图三:

看到这里,哥哥已经凌乱了。北京,上海,你见过哪一个城市如“图三”的布局风貌。

接着书上又说,还有一个形状,如图四:

哥哥痛苦地把书合上扉页。我还是去看“量子力学”吧。

三)发展之逻辑

《城市规划导论》讲的是什么。他其实讲的是:非常非常小Town级别的小镇。

而五十万人以上称为City。上海北京纽约东京伦敦,这种二千五百万人的巨无霸,英文要称之为Metropolitan,即国际性大都市。

整本书,以及我能找到的手里的资料,他们基本上都是讲Town的。

因为全世界主流都是Town,有几千几万个。每一个Town都需要自来水,供电,煤气和垃圾处理场。

研究这些,规划系的师兄们能找到工作。

而上海北京这样魔都级的城市,全世界也不超过十个。教科书以谨慎为原则,一般讲的都是二十年之前的例子。

所以你是找不到“魔都规划经验”的。同理也找不到千万人口巨型城市的规划文献。至少在已有的出版物内找不到。

我一直很想学习这方面的内部资料,若哪位师兄有文件。请电邮我,见文尾email。

由于我在现有出版物中,找不到“魔都帝都级”的城市规划营养学识,所以剩下只是我一点粗浅领悟了。错误和谬误可能比较多,各位别打脸。

或许Simcity之类游戏也能提供很多知识点。但那个游戏我也不擅长。

首先我们看思路。对于Town来说,它的图一,意味着修了一条公路:

如图,本来山脚下一个小镇。等你公路修通了以后,新的住户就可以沿着公路一路延伸开去。沿路而居。

同样道理,如图三:

他其实也是公路。只不过这个公路呈一个“辐射带”的形状。公路二边的人都尽量向主干道赶。争取上主路。

你如果在上海远郊,建一条通往青浦,南汇,金山的地铁线。

则地铁线沿线的人口居民,也会呈辐射面分布。如图5。

辐射半径大约是3KM。再远就不是地铁房了。

而对于第三个例子:

这个例子相当于“建厂”。

好比镇子里本来只有一个木材厂,所有的人都围绕着木材厂生活工作。

而现在,在离开镇子2KM的地方,又兴建了一个采石场。于是小镇就变成了“双中心”。

四)土地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双中心的城市来说,一开始他是如图4的:

可是时间久了。整个城市的面貌,很有可能变成如图6。蓝色表示有人居住的区域。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生活在中央这块“长方形区域”。生活很方便。

在这个地理位置,无论你是去木材,还是采石厂。距离都很近。

因为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换工作的。又或者是同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一个伐木一个采石。

又如幼儿园,医院,学校,戏院。将各种各样公共设施放在中间,地理上都很方便。

举个现实的例子,在中国国土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双城。那就是银川市。

银川分新城,老城。当中隔开约20分钟的公交车程。

当二十年前银川新城开始建设的时候,“老城---新城”之间几乎是没有任何建筑的。

新城完全是政府行为。不计成本所有新的公共设施都放在新城,逐步打造出来。

而二十年后,如果我们看回地图,惊讶地发现新老城“之间”的区域已经被逐步填满。

而二端则还是一片空白。

再大一点的例子,三个点怎么样。这个镇上有三个厂。伐木,采石,纺织。

如图7。在这个图中,到三个工厂都比较近的位置,是图中三角形。

而A点,又比BCD点位置要好。即我们所谓的“市中心”。

五)市中心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张比较接近“现代都市”的图。譬如这样的六角蜂巢。图8

这个中等城市有六家工厂。我们特意用连线,将他们二二相连起来。来看看这个城市的交通情况如何。

如果这幅图还看不出什么感觉。我们来看一个更大的。十八格蜂巢。图9

这个图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上海的实际了。你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点,想象成一个商业中心。譬如徐家汇。

如果我要把这张图“二二相连”。从每一个点到每一个点,画一个连线图呢。

密集恐惧症者勿入。图10。

真是一张漂亮的图形。

纯种理工男用VBA画的。

六)都市的逻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图10,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市中心到每一个点都很方便,郊区距离较远

这是符合常识的,不用解释。

2)市中心交通线高度密集,容易形成堵车。

这是大都市的必然结论。如果你把“18格蜂巢”画大一圈,问题还要更严重。

只要是大型都市,则你内核必然堵车。这是几何原理决定的。

解决的方案,一般是沿内环修一圈高架。

3)都市是有边界的。

我们看到,如果你在外环线以内,虽然总体而言僻处郊区。可还是有几个目标点,你是有优势的。是最近上班。如图中A点。

可是如果你到了外环线以外,你就有可能到所有的商业点都显得更遥远。如图中B点。

七)都市发展的思考

当一个人类定居点打下木桩,第一个移民团可能仅人口。他是一个Town小镇。

绝大多数的小镇,这辈子终身也就是一个小镇了。只有不到0.%的定居点可以发展形成大都市。

当一个小镇开始成长,最开始他的形状,永远都是奇形怪状的。宛如引力没有驯服行星。

当镇越长越大,逐渐出现第二第三个“就业点”,则在地理环境“距离最短”的区域,比较容易发展出商业和定居点。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经济学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当一个小镇继续长大,如果没有山川阻隔,则人类大多数的城市,形状都是圆形的。

因为同等周长,圆形面积最大。

都市成长成圆形,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自发的,市场会逐渐把都市边界拉圆。

所以,我对北京南城不是那么悲观。

如果一个地段,到国贸,金融街,三元桥,三里屯,二环各大部委,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转瞬就到。

则这个地段,一定是大有前途的。好好拆迁一下,环境弄弄干净,马上就是豪宅区。

例如双井,广渠门,崇文门,前门,都是非常好的地方。

也有天生的反例。譬如象深圳。

深圳本身的地势就是怪怪的。他不是平原城市,而是二山峡谷城市。[1]

东西长近公里,南北仅10公里。

深圳的地理你不能用环线套。但基础原理还是一样的。

你先把深圳重要的CBD,机场,商场,医院剧场,值得一去的地方,用红笔都圈出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加上权重。

然后你计算每一个点,看看深圳地图上,每一个点到那些目的地的距离和时间。加权一下,就知道各地段的便利度。

另外补充一下,现代都市都是“立体交通”,除了地面车流,还有高架高速和地铁轻轨。

计算生活便利度时,要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三亚地形图。亚龙湾和三亚市区,是不连在一起的。

整个城市呈一个“斗”字型。

八)被动的规划

便利度非常重要。我们来到北京上海,是为了享受丰富的多彩人生。而不是为了看树看海看电视。

所以尽揽三环内的繁华,远远要比六环外吃大娘水饺更重要。

影响一个地段档次的有很多因素。例如历史人文,绿化,景观,居民人口,化工污染。但是无论如何,“便利”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你到所有的CBD都很近,你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市中心,那你就是好地段。

那么,很多人是不是以为这就领悟到地段好坏,时政变迁的奥义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再看回十八蜂巢图:

重要的关键,是这18格子的“CBD”在哪里。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

有了CBD,才有CLD[2]

要命的是,我们完全不知道CBD下一步在哪里。政府的下一步产业规划,就业岗位在哪里。

这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奥义。

(未完待续)

来源:水库文集编辑:桂圆欢迎咨询楼市和XD问题唠嗑也行,业余陪聊

数十年来,绝大部分的城市供水依靠河流、水库和地下水开采,但相对单一的水资源供应模式难以解决当前与未来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为保证清洁和安全供水,相关政府部门开展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和废水回用等诸多尝试,有些成效卓越,有些成效欠佳,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方式多为内陆水库、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废水回收、跨流域调水和海洋水库等。2.1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开采在我国水资源供应中占比很大,目前全球的地下水普遍处于过度开采的状态,且沿海地区的地下含水层与海洋相连,过度开采引发的海水倒灌会导致地下水资源被进一步污染,还可能引发地下漏斗、土壤盐渍化和地面沉降等诸多问题。目前沿海地区常建设拦蓄补源性工程和地下水库以治理海水入侵,但建设成本以及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2.2内陆水库除地下水与河流供水外,内陆水库在数十年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供水方式相比,内陆水库的选址须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环境、人口和生态等方面,因此坝址难寻,土地利用成本也愈加高昂,且会占用耕地并导致一定数量的人口40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年迁移。此外,内陆水库存在决堤和泥石流等潜在灾害风险,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会导致水库库容不断下降———全球内陆水库总库容每年减少1.0%~1.5%[7],未来30年内将丧失部分蓄水能力。与此同时,水库对径流的拦截使硅、氮和磷等营养元素留在水库中,不仅增加水华的发生频次,也对近海的生态环境和初级生产力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2.3海水淡化与其他供水方式相比,海水淡化不依赖于降水,其设施建于海岸,生产的淡水主要供应沿海地区。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场160个,日产淡水总规模达122.6万t[8];2015年海水淡化超过220万m3/d,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超过5%[9]。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为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淡化成本为5~8元/m3,相对高昂。此外,淡化过程中的浓排水处理也具有很高的维护成本和生态成本[10-11],浓排水会改变附近海域的盐度,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完整性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12-13]。高压泵和涡轮的噪声污染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14]。总体上看,海水淡化相对于海洋水库来说存在更高的生产成本、能耗损失和污染风险,且其淡水生产率远远不足以满足沿海地区的需求。2.4污水回用污水回用是指城镇污水经处理后形成再生水,回用于工农业生产[15]。再生水的利用也不依赖于降水,还可减少污水排放和缓解城市排水管道负荷,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5]。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率可达15%,规模达3885万m3/d,平均制水成本为1.5~3.5元/t。虽然再生水的制水成本不高,但由于再生水系统独立于市政管网之外,导致运输成本高昂,达15~20元/t[15]。此外,再生水尚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仅靠财政补贴,对企业生产积极性和再生水水质有很大影响。2.5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性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供水方式之一,如美国加州调水工程以及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等。但跨流域调水耗资巨大,须克服许多工程和技术上的难题,如引水沿途的污染问题以及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等。我国“引黄济青”工程耗资8亿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耗资500亿元,导致山东段引水水价是地表水的5倍以上[5],且“南水北调”东线的穿黄隧道自建成至今投入使用较少,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总体来看,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供应方案耗资巨大和影响范围广,应在没有替代水资源时才予以考虑。2.6水资源供应方式对比在沿海城市建设海洋水库,在淡水资源的成本管理、供应范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表1)。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绝大部分蓄淡方式是建造蓄淡工程。蓄淡工程一般分为依江河而建的内陆水库和依海而建的海洋水库2种形式,其中海洋水库是指在沿海建造的储存淡水资源的蓄水工程[6,16],包括建设于河口、滩涂和海湾等的蓄淡水库,根据拦河坝、水质、地质和水源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建库位置[10]。(1)河口海洋水库修建于河流入海口,在河口段建坝成库,通常建设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流域,内蓄淡水、外避咸潮,如浙江胡陈港水库和象山大塘沽水库等。(2)滩涂海洋水库也称海涂水库,在河口浅滩或潮滩修筑堤坝和围滩建库,属于避咸蓄淡水库,根据筑坝地点分为河口浅滩海洋水库和潮滩海洋水库。典型的河口浅滩海洋水库包括上海宝钢水库、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其中青草沙水库建于长江河口江心,与一般的河口浅滩水库稍有差别,属于河口江心水库;典型的潮滩海洋水库有江苏如东东陵水库。(3)海湾海洋水库要求集水面积较大,即在海湾建坝成库。早期著名的海洋水库工程如荷兰须德海工程、韩国新万金工程和香港船湾水库等均属于典型的海湾海洋水库。除根据建设位置对海洋水库进行分类外,根据建设时间和蓄水方式可将海洋水库分为第一代海洋水库和第二代海洋水库[3,16]:①第一代海洋水库直接建坝封堵河流入海成库,对入库水源不存在按需择优入海的理念,缺少水质管理和分类的基础设施,其水质往往极大地受水源的影响,艾瑟淡水湖、Sihwa淡水湖和陈行水库等早期建设的海洋水库绝大部分属于第一代海洋水库;②与第一代海洋水库不同,第二代海洋水库不直接封堵河口,而是通过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实现河水等水源的按需择优入海,从源头控制水库水质,如上海青草沙水库。3.2建设历程海洋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略高于海平面,沿海淡水湖和潟湖可视为天然的海湾水库[10]。早期的海洋水库建设主要依托于填海造陆工程,是填海造陆工程的附属品。最早的海洋水库依托于1918年荷兰建设的须德海工程,该工程建坝围海,于1932年形成艾瑟淡水湖,属典型的海湾海洋水库,水域面积达1240km2[10],水深5~6m,可供农业、渔业与生活用水[17]。1965年日本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先后在利根川等河流修建河口和海湾海洋水库,不仅为城市生产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而且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18]。20世纪80年代韩国建设新万金工程[19],通过围海造陆增加农业用地,并在汉城(首尔)附属建设Sihwa淡水湖,原计划为当地提供充足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但蓄水时清污并蓄导致水质欠佳,原计划被迫修改,现成为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厂。新加坡缺少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但年降雨量巨大,为扩大集水面积和积蓄清洁雨水,于2008年建设滨海湾大坝围海成库,形成典型的海湾海洋水库,除满足新加坡10%的淡水资源需求外,还抵挡咸潮和海水入侵,保障湾内水质和居民生活。我国最早的天然海洋水库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杭州西子湖,杭州西子湖曾与海域相连,后由于地质运动与泥沙淤积逐渐与海洋分离,被改造成可供利用的淡水湖泊[20]。香港海洋水库的建设极大地降低其淡水资源的获取成本,不必依赖于海水淡化等昂贵的取水方式,保障经济高速发展:1968年香港修建用于城市供水的船湾水库,其主体工程长2070m、高40m,库容达2.3亿m3,使香港的蓄水能力增加2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达到饮用标准的淡水水库,也是世界第一座以城市供水为目的而建设的海洋水库;1978年香港修建2条高达百米的大坝封闭海湾,修建万宜水库,库容达2.73亿m3,使香港的供水能力翻番,基本解决其迫在眉睫的淡水

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为保障供水和饮水安全,我国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兴建一批以防潮和灌溉为目的的海洋水库[22],如浙江的四灶浦海涂水库、大塘沽水库和胡陈港水库,上海的宝钢水库和陈行水库,厦门的杏林湾水库等。除水库外,福建九龙江支流两溪,广东潮阳龟头、汕头、韩江三角洲和湛江等地区均修建大量的挡潮闸,以阻挡外潮和内蓄河水。虽然挡潮蓄淡工程可提供大量淡水资源,但该类工程严格意义上仅是海洋水库的初始阶段,即仅在出海口对径流进行拦截,多数未考虑与周边的间接汇水面积和配套开发,建设也较粗糙。2011年上海为解决地区供水危机而修建青草沙水库,集水面积达66.16km2,坝长48.4km,有效库容达4.38亿m3;青草沙水库的修建开辟上海地区新的供水源地,且综合考虑供水、排污和景观设计等功能,建立较完备的现代海洋水库系统,可为上海地区持续供水。我国早期的海洋水库建设以河口水库和滩涂水库为主,水库建设的规划性和设计性较弱,且绝大部分未与区域内的淡水资源相联系和建设配套引水工程,而是仅解决小范围区域的淡水供应问题。新建的海洋水库(如上海青草沙水库)已初步形成集供水、排污、净化和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海洋水库。

沿海海域一般具有水产、港口、潮汐和滩涂等优势海洋资源,不同海洋资源的开发互相叠置、互相牵制,存在较强的功能冲突。海洋水库的建设不仅要利用部分海洋空间资源,而且可能牺牲滩涂养殖和港口开发等活动。海洋资源之间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协调,不仅影响近海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会对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对水库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海洋水库建设评估时,不应完全从地质地貌方面评估,更应从综合开发近海资源的角度考虑,将海洋水库建设列入近海综合开发规划,考虑其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条件选择合适的海洋水库类型,并与周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设计。5.2综合设计海洋水库在设计时应在当地水资源管理系统下对取、蓄、供、用、排进行全过程的统筹管理。取水环节综合利用各类水资源供应方式,实现各种水资源的联合利用。将土地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水库开发相结合,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须综合考虑水库防污工程,提高防污标准和污水治理力度[41]。蓄水环节应预咸与排污兼顾,将水资源与防洪工程和防污工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水质管理系统和水质标准体系,检测水源水质,设计排水方案,对不同水质的水资源做到分区蓄水。将海洋水库建设与生态用地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相结合,满足水面率和生态用地的要求,进行总体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和土地资源。5.3协同开发建设海洋水库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蓄水模式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失去价值,海洋水库不可能完全替代内陆水库、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淡水资源获取方式,而是对现有蓄水方式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若海洋水库满足部分城市的用水需求,现有淡水资源供给方式可适当调整,向内地供水适当倾斜,缓解径流上游过度拦水和地下水过度开发等问题。再生水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应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污水回用管理体系和合理的价格机制。径流与其泥沙和污染物将陆地与海洋联结,并构成陆海统筹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水资源、水环境和海岸线等重要领域。因此,不同部门的协同监管和适当开发对于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4不良影响5.4.1动力机制目前世界海洋水库建设历史较短,海洋水库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未完全凸显。拦海大坝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海域的动力和物质条件,打破原有平衡,改变物质输运过程、河口水文过程和海底地形地貌。5.4.2生物生态海洋水库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将人为改造原有的海洋或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促淤和填海工程将迫使海洋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转化,直接影响海洋生态效益。库内水体盐度在旱、涝季的骤然变动和纳潮量的改变可能对库内水产养殖产生极大的威胁,并可能改变库内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使种群结构向单一化、低级化和淡水化演变,更易发生单一种群的暴发式增长。库区与水源地的开发建设可能对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造成一定的影响[41],若水库建设海域位于鱼类洄游区,拦口坝的建设会影响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甚至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库建设对入海径流的拦截会影响硅、磷等营养物质向海洋的输送,进而影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生产力的储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6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