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藝文精讀丨ldquo澳門歷史城區r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11-26
白癜风的医疗 https://m-mip.39.net/pf/mipso_6815827.html

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自那時起,這片美景簇擁、生活繁華的區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欣賞和讚美。為了慶祝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澳門這座城市,《藝文雜誌》最新一期的刊物特別策劃了相關內容,從歷史發展、文化保護等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展現“世遺”魅力。

本期“藝文精讀”,我們看“澳門歷史城區”的旅遊文化元素是如何保育與活用的。

“澳門歷史城區”的旅遊文化元素保育與活用

文/澳門旅遊文化硏究會

澳門的城市雛型於16世紀中期逐步形成,早期的舊區主要集中在半島內港,聖保祿教堂至東望洋山一帶的周邊地區。直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這種舊日商住混合的街、巷、里、圍的街區格局。半島西側的內港區是澳門城市的發源地,此區域見證了16世紀初期興起的對外貿易、漁業以及20世紀中期的出口加工商貿歷史。直至今日,內港沿岸一帶仍然分佈有碼頭、倉庫以及經營海產和船隻補給的店鋪。在此地段之內,還有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阿婆井前地、鄭觀應故居和大砲臺與聖保祿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等一批歷史文物和建築。

內港舊城區規劃重建

增闢休閒旅遊空間

在水域範圍與管理未有明確之前,內港一帶的規劃建設長期滯後,自年底國務院公佈明確澳門水域範圍之後,從城市規劃建設與開發旅遊和商業角度來看,一些長期擱置的舊城區開發利用問題應該也可以順勢而解。尤其可以推動內港沿岸的倉儲碼頭一帶地段的重建開發,由此可以釋放出一批閒置多年的建設用地及旅遊休閒空間。

澳門城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年開始有關明確水域管理範圍硏究之後,澳門社會各方有很多期許,包括:清理河道和治理水患、將貨運碼頭遷移至填海新區,修建沿岸步行綠道,開辟休憩空間、以及增加旅遊文化和商業設施。同時,由於內港一帶與澳門早期的漁業、貿易和航運密切相關,除上述所列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建築之外,在此還有早期政府船塢、專用碼頭和海事博物館等一批歷史人文建築,十分有利休閒旅遊和文化旅遊的推廣與發展。除此之外,居民對興建水閘治理水患,拓展外圍路網疏導交通以及早日興建跨河通道連接珠海灣仔口岸等都有所憧憬。因此,水域劃定與內港一帶的沿岸開發對旅遊、商業、社區經濟和城市建設,以及居民生活都將帶來一系列利好的影響。

內港碼頭所在的區域是澳門傳統的舊城區,不僅人口密度高,而且建築物之間距離和街道均狹窄。目前內港還在運作的客貨泊位並不多,而狹窄的街道事實上並不適合進行大量的運輸功能,除了不利貨車進出,亦對附近的民居產生滋擾。媽閣廟和珠海灣仔之間提出興建跨河行人隧道已經議論多時。預示媽閣和內港一帶未來將成為口岸服務區,大量的人流需要有相應的商業和交通設施提供配套服務,目前的情況顯然不能滿足未來需求,城市規劃和建設肯定需要依據形勢變化作出調整。

媽祖閣(媽閣廟)前地鳥瞰

綜合各方意見,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一河兩岸”景區建設,內港舊區重建的規劃定位應是將原來的碼頭、倉儲、貨運、物流功能整體轉移至新填海區。然後依據建設休閒旅遊中心和商貿服務平臺的發展方向,將內港區優化更新為與珠海灣仔“一河兩岸”、兼具歷史文化元素和休閒旅遊商業功能的活動走廊。

內港一帶的舊區重建雖然不能新增土地面積,但是通過對舊城區土地資源的整合和規劃,可以有效地重新配置空間,包括拆除殘舊低矮建築,通過成片開發,適當擴大樓宇容積率,重新配置道路、綠化和休閒空間以及社區設施。通過舊區重建可以達到都市更新和優化空間的目的。對於舊區重建,曾擔任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指導委員的饒及人先生,來澳門考察後認為:“澳門城市規劃改善空間多,需加快舊區重建,越早越好,舊城區與新城區差距不應那麼大,舊城區可“拆房建綠”,多建廣場或公園,沿海地段則建設步行空間,適合散步、漫步已足夠。澳門不僅要建設旅遊城市,也要打造宜人居住城市。並認為澳門財政收入豐厚,理應做得更好”。(《澳門日報》年3月29日A11經濟版)”

澳門城區,圖片來源於網絡

聖保祿教堂西軸活化

推動文化旅遊

澳門的未來發展定位是要建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綜合旅遊業將會成為澳門經濟的主導產業。為此,首先需要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方面營造一個優良的空間和適宜休閒旅遊的環境,同時,應致力在推動旅遊發展項目中提升文化品位和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

聖保祿教堂前壁,即大三巴牌坊(以下簡稱大三巴),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宗教、歷史、文化原因,多年來已成為澳門的城市標誌。年7月,大三巴連同“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建築群,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2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1處世界遺產。

東望洋炮臺、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認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並“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聖保祿(大三巴)教堂及其修道院,作為中國以至遠東最早期的教堂和西式大學,正正符合了世遺委員會有關“最古老西式建築遺產和西方宗教文化在遠東傳播發展”的評價標准,並由此奠定了在澳門世遺歷史城區中核心區的定位。

大三巴區,實際上是指包括大三巴牌坊、大炮臺、哪吒廟和茨林圍等組成的區域,一直以來就是澳門著名的遊覽區。近年來隨着澳門旅遊業迅速發展,此地更成為訪澳遊客必到的熱點旅遊區。以大三巴為中心,目前世遺景點的分佈基本形成了東軸綫、南軸綫和西軸綫呈風車形的三片區域。特區政府曾於年上旬,就大三巴周邊區域整體規劃構想,分別向坊會、運輸業界、旅遊業界、關注團體和市民進行了五場公衆諮詢,各界人士對風車形三軸綫、片狀帶動舊區活化、促進產業多元發展的規劃概念均表示認同。

哪咤廟(側面)

經過觀察,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儘管每日大量的遊客來到大三巴和大炮臺遊覽,但是,大部分遊客選擇的遊覽路綫主要是南軸綫,在西軸綫範圍內,雖然包括有哪吒廟、舊城牆遺址、聖安多尼教堂和東方基金會會址以及白鴿巢公園等世遺建築及相連景點,然而郤未能吸引衆多遊客前往。此外,西軸綫範圍內歷來是澳門居民的密集居住區,此區分佈有多處街、巷、圍、里和住宅。如何在保護世遺建築、完善周邊環境、理順道路交通、推動旅遊發展、帶動商業經營,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提升生活素質等各項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協調,正是本項及後續規劃硏究需要應對的問題。

東方基金會會址(內正面)

1.歷史文化保護:保留並維護城區肌理、區内特色建築及生活紋理。

區域範圍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主要以大三巴牌坊為核心向西北延伸,沿花王堂街往白鴿巢方向,被列為世界遺產包括大三巴牌坊、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等。另外區内還包括許多具有保留價值之特色建築物及獨具澳門生活紋理特色的街、巷、里、圍,主要集中分佈於以下地段:

花王堂街沿街的戀愛巷、一直延伸至何族崇義堂,廣富圍以及永富圍。

沿果欄街、米街,一直延伸至工匠街的顯榮里、聚龍社、人和里、蠔里。

除上述的世界遺產、特色建築、具有澳門生活紋理特色的生活空間,區内還包括許多代表着澳門歷史、產業及文化傳承演變的特色建築,經過維修保育後可成為文化旅遊資源。

例如,設立於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的粵海關澳門關部行臺,位於大三巴附近的關前正街與關前後街之間,是當年清朝政府負責徵收關稅,稽察外國商船貿易及辦理進入廣州事宜的海關派出機構,也是中國政府在澳門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如果能夠在原址重建,不僅可增添鄰近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對彰顯當年中國政府在澳門行使主權和管理更有着重要的意義。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臺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2.優化空間環境:優化空間結構,改善公共設施、優化公共空間。

由於西軸的城市生活空間受經濟活動的帶動而得到較早發展,因此區内緊鄰的建築物圍塑成有機而狹窄的街巷,這些街巷雖然仍擁有可接受的空間比例及步行尺度,卻因此無法增加公共空間及綠化設施、交通及步行環境不理想而未能滿足居民及遊客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追求。考慮到現有街廓的特色應予以保留及維護,為優化社區環境,政府旅遊和文化部門應從優化現有公共空間及善用社區資源出發:適當佈局地區節點及旅遊路綫,並完善配套設施;配合歷史文物保護、深度旅遊、地區特色商業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塑造街道主題;加強社區綠化,配合歷史文物保護政策,需制訂出可行措施規範新建築物,以及鼓勵現有使用者共同塑造社區環境。

澳門街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3.帶動商業經營:扶助特色商業經營、文化創意產業開發。

一直以來,大三巴西軸憑借地利環境,聚集了一批傳統經營商店,隨着時間及環境改變,傳統商店逐漸式微,因此,有必要通過街區規劃重整,引導遊客進行深度旅遊、從孕育文創及改善民生層面考慮,帶動傳統商店經營或轉營、引入更多商業元素和特色產業,在空間和環境配套方面,可優化重要商業帶及塑造主題特色,引導旅客到區内遊覽,並以深度旅遊的服務需求,帶動特色產業的傳承及可持續發展,使地區產業、旅遊業及文創產業得以互相扶持發展。另一方面,考慮到西軸的街道紋理及傳統建築特色,有助拓展本澳的多元化旅遊及文創產業發展,因此,需從政策層面考慮為開創深度旅遊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發展政策及空間支持。

澳門文創小店,圖片來源於網絡

4.綜合交通規劃:配合相關交通建設,應用環保節能,塑造便捷舒適慢行系統。

目前區内受空間環境限制,形成西軸内大多數道路均為單向單綫車道,而巴士服務也衹能穿越主要商業大街,造成巴士服務無法伸展、行人空間及商業空間難以優化,的士服務及的士站的劃設亦無法配合居民的出行需求,進一步增加舊區居民對私人車輛及泊車空間的需求,形成區内民生及經營環境無法提升的惡性循環,亦未能創造居民綠色出行的條件。此外,配合未來開發深度旅遊及文創產業,需要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務配合支持。為此,必需分析區内現有的路網及泊車系統、公交服務及步行系統,配合各項交通設施,因應不同群體需求,考量區内路網與主要道路連接關係,制定具體的交通改善方案,並考慮社區活動需求,提出臨時交通管理策略。

澳門公共交通,圖片來源於網絡

5.推動旅遊發展:規劃適合西軸綫之旅遊型態及路綫,以點、綫、面延伸大三巴旅遊(南軸綫)路綫,並以深度旅遊為規劃目標。

大三巴西軸的空間特性,有着豐富的傳統歷史空間、場所,有條件開拓為深度旅遊區,因此,需分析現有的空間及歷史資源分佈,從而為地區的旅遊發展提出適合的方案,並提出相應的可行措施。可從探討深度旅遊對空間及活動資源需求出發,考慮區内為遊客提供優質而價格適宜的居住地、特色餐飲及手信、主題式旅遊體驗等可行性,並提出具體的策略以鼓勵行業發展,再帶動面狀的居住、營商及旅遊環境的改善。整理編撰與地區歷史有關的史實和故事,結合主題式旅遊路綫規劃、社區組織資源整合和街道美化等措施,增加深度旅遊的趣味性,亦可鼓勵社區組織及老居民與深度旅遊遊客交流互動。

本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