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
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监护病区,监护仪、呼吸机、血滤机,各种机器不停发出“滴滴”声,这是生命的呼唤,也是责任的召唤。一明一暗的指示灯,明灭着生命的微弱光亮。
“建议增压给氧!气管插管!”随着一声果断沉稳的指令,医护们迅速给深度昏迷的患者予以面罩高流量增氧,佐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渐渐有了弱如游丝的生命迹象……
这一幕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激烈抗争,不是电视剧场景,也不是新闻画面,而是每天发生在应城市新冠医院“医院”重症监护区的真实现场。发出指令的医生,正是前来医疗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克勤。
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应城迅速蔓延,医院感染科以及下设医疗点“医院”和“医院”三个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点都住满了病人。这场疫情的来势之汹感染之快,令所有人惊悸!应城市防控指挥部迅速下达命令,医院设立为专门收治新医院,将其他科医院安置。
然而,疫情的爆发速度远超人们想象。短短几天时间,医院从一楼到十一楼所有病房很快住满了新冠患者,危重病人急速增加,亟需解决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医疗设施的不足,医疗力量的欠缺,令眼前的疫情防控困难重重。市防控指挥部在紧急筹集CT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同时,要求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派遣传染医院,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指导。
医院需要医疗支援的信息,李克勤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院方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派遣李克勤带领主任医师郑志想、麻醉科主治医师张小华,组成专家医院。
出征前,李克勤特意在消化科科室自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家人留作纪念,因为他心里清楚此行的凶险,没有人比医生更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伤害性。说不担心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医者仁心的信念不容他有丝毫的犹豫和退却。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和关心他的朋友们说:我一定努力,尽量不让自己倒下!
2月7日上午八点,医院正式上阵。中医院的情况很不乐观,尽管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李克勤的心还是暗暗一紧。中医院从一楼到十一楼住满新冠肺炎患者,各楼层都有轻重不一的病症,危重症病人甚多,生命的微光忽明忽暗。面对这样危急的状况,李医院院方建议,将重症病人集中起来救治,这个建议几乎和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对应。
市卫健委的领导根据防控指挥部的指示,医院医院主要力量召开专题会议,传达指挥部的要求:目前是疫情急骤爆发的时期,如此密集的病患极不利于分批救治。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立即组建重症病区,降低病死率,尽最大努力防止重症化。
2月9日,中医院将二楼三楼全部改造成重症区,四楼到十一楼主要收治轻症病患。李克勤和专家组成员们每天上午八点开始,换上厚重的防护服,医院住院部一楼逐层查房到十一楼,对二楼三楼的危重患者一一查看了解,开具医嘱;四楼到十一楼的轻症患者,经过仔细询问观察,排查有无向重症转化的患者。每个楼层,每个病房,专家组必须一一巡查。诊疗的同时观察是重点,哪些病人比较棘手,哪些病人需要重点看护,哪些病人是新收治进来的。新收病人有轻有重,要尽一切力量不让轻症转化为重症。
这一趟下来,通常要到中午一两点钟才能查完。整整六个小时,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从一楼巡查到十一楼,不吃不喝不能上卫生间,巡查一遍下来防护服里面的隔离衣都湿透了,仿佛在防护服里蒸桑拿,其间需要怎样的毅力支撑可想而知,更何况还要经常面对垂危病人需要及时作出判断,及时下医嘱抢救。
李克勤清楚地记得2月12日那天,一对夫妻不幸同时感染住进同一个病房。丈夫因患高血压、糖尿病,病情急转直下,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脉氧很快下降到70%左右,伴随而来的是血压骤然升高,心肌损伤,肾脏损伤……一旁正在接收吸氧治疗的妻子,拼命鼓起勇气安慰丈夫,给他打气,焦虑担忧恐慌的泪水滚滚而落。
面对命悬一线的男患者,专家组仔细阅读了他的胸部CT和血液学等各项指标,发现这位病人经历一周病程,已形成“白肺”!病人随时有可能因为呼吸衰竭而过不了这一关。李克勤迅速作出判断,在严格的救治指南和现有条件下予以中和药物治疗,面罩高流量给氧,继而行呼吸机正压辅助呼吸,及时硝酸甘油等药物控制血压,纠正心肌、肾损伤等等病症。经过艰难的救治,六天后,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摆脱了呼吸机,呼吸困难大幅度改善,生命体征也稳定在了正常范围……看着笑容重新出现在患者脸上,在场的医护如释重负,一直悬着的心也落到了实处。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如此幸运。由于新冠传染性大,往往一感染是一家人。其中有一对父女,父亲因年纪大了,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病情很快转危,必须接上呼吸机赖以维持生命。看着转入重症室的父亲,同样感染的女儿带着口罩泣不成声,强忍悲痛不停地安慰父亲:爸,您得挺住呀,医生护士会救治好您的!我们都要好好的……上着呼吸机的父亲,艰难地朝门外的女儿摆摆手,伸了一下大拇指,已经不能言语的他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女儿:没事的,别害怕!我会好起来的!
看着父女面临生离死别的深深眷恋,医护们含着泪水使出浑身解数,采用了一切尽可能挽救的办法,依然未能点燃父亲的生命微光。眼睁睁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流逝殆尽,在场的医护们都哭了。
当然,也有一些相对病症比较轻的患者。一位小姑娘看起来正值青春年华,大概只有十七八岁,不幸“中招”。她左右邻近病床的两位病人情况都很严重,需要带氧面罩呼吸,小姑娘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煎熬,可想而知,她内心的恐惧不可言喻。专家组第一次去查房时,小姑娘睁大着恐慌无助的眼睛,无声地看着他们,似乎在恳求:医生救救我,求求您们救救我,我还有没有看够这个世界哩……
面对着这样一双眼睛,李克勤不禁心生怜惜,涌起一阵心酸。经过仔细评估小姑娘的病情,发现她的情况比较乐观,加之年轻人身体底子好,应该可以很快痊愈。于是,李克勤轻声安慰小姑娘,说“你很快就可以出去踏青啦!”小姑娘闻言,开心地笑了。之后再去查房时,小姑娘每次都扬起一张灿烂的笑脸迎接他们。看着春花一般的笑容,李克勤情不自禁感叹,生命真美好啊!
在疫情最严重最艰难的那几天,中医院重症病人实在太多,医院先后又组建了一大批医护人员前去支援。就在所有医护连轴转,渐渐无力支撑,感觉已经快超越人体极限的时候,黑龙江援应医疗队来了!
2月14日,黑龙江援应医疗队医院,经过一天的集训和修整,2月15日正式接管病房。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按照防控指挥部要求,医院医院全面巡查的指导工作移交给黑龙江援应医疗队。
2月16日,一天也没有休息的李克勤又被抽调出来,与黑龙江医疗专家一起成立新的专家组,开展各医疗点巡查指导工作。当时,在防控指挥部的部署下,汤池景区设为疑似病人隔离留观点,医院设为发热确诊轻症病人观察点,中医院设为专门的治疗点,医院发热门诊、医院医院三个点继续作为治疗点。
专家组每天往返于各医疗点巡查,目的在于尽早将新冠病人从疑似医院就诊,监督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巡查工作的开展,使得各医疗点的工作进一步明朗化。巡查工作进行五天后,医院考虑到李克勤年纪偏大,已经连续作战了两周,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住,强行把他从前线撤下来隔离修整。
隔离期间,李克勤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