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政治 >> 正文 >> 正文

季伟村里的ldquo城管人rdqu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1-8-3
彭洋怎么样 http://www.hyfdcw.com/news/58406.html

牵手·脱贫攻坚孝感故事

季伟村地处应城市义和镇肖畈垸葛蓬岗上,因纪念革命先烈季伟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老区、湖区,也是义和镇一个比较偏远的贫困村。

年的春天,乘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应城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季伟村。村民们说,工作队来了,季伟村才有今天!

工作队队员们笑着认真纠正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好。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季伟村的明天会更好!

贫困户心中燃起希望之火

年春季,应城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季伟村结下了对口帮扶关系。局党组决定任命党组成员、工会主席余建国为队长,与另两名同志组成扶贫工作队,到季伟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局党组交付艰巨任务的同时,也给予了工作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季伟村位于义和镇东北角,只一个独立的自然湾—长湾,是全市最大的自然湾之一。年9月15日,时任应城县委妇女部部长、一区区委书记的季伟,在马旺乡三湾召开妇救主任会议时,被敌人包围。季伟只身吸引敌人,掩护其他同志向湖区突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为纪念缅怀这位抗日女英雄,马旺乡改名为季伟乡。如今的季伟村户,人,耕地.89亩,劳力人。过去,村民们基本是以捕鱼为生,现在,村民都是以种水稻为主,村集体基本没有经济收入。

走进村里,

映入眼帘的衰败与脏乱,

深深刺痛了工作队员们的心:

一些房屋破烂不堪,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子里见到的年轻人不多,大多是老弱病残;

走进一些村民的家中,家徒四壁,没几件像样的家具;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混杂着麻木、无望、困惑……

这片曾经洒下烈士鲜血的热土,今天竟然还有如此贫困的群众!队员们感到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

精准扶贫怎么扶?精准识别是基础。工作队很快就进入角色,早出晚归,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进行调查摸底,初步确定贫困户51户,人。为了真正做到“精准识别”,工作队深入研究相关扶贫政策,逐家逐户再次对照排查,剔除了15户,新增贫困户5户19人,五保户合并2户,死亡1户,最终核定季伟村贫困户38户、人。其中五保户5户,低保户23户,一般贫困户10户。这些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其中还有两三家叠加了因学致贫因素。这一结果公示出来,村民们都认为工作做得扎实公正,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在充分摸清贫困户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因户施策、结对帮扶计划。

张永秀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古稀之年,还能盼到这样的好日子。他是局长熊黎洪的包保对象,熊局长每个月都要从繁忙的事务中抽时间来看望他们,还为孙女上学的事亲自操劳。张永秀与老伴都患有慢性病,儿子在结婚后,孩子还没出世就得病走了,孙女出世还没满月,她妈妈就改嫁他乡。这可怜的孩子是老两口一手带大,小时候还活泼可爱,长大后性格却越来越孤僻,上二中后反复离校出走,要不是工作队多次帮忙寻找,耐心做工作,他们两个老人真不知该怎么办。当了解到她想读一中的愿望,熊局长和工作队余队长几次三番找教育局申请,找一中、二中沟通协商,最终让孩子圆了上一中读书梦,每学期还有元助学金……年11月的一天,老人忍不住骑上自行车,赶了四十多里路,专程来到城管局,送去了一面锦旗。他只能以这种形式,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

张水伢的爱人许从珍60出头了,糖尿病引发并发症双目失明,鼻咽癌、双腮下垂、血压高等多种重病,使她多次住院。每次工作队来家里探望,许从珍都要颤颤巍巍站起身,双手探摸着走过来迎接,感谢他们的真情帮助。工作队告诉她,不用感谢我们,是党的扶贫政策好,不担心看不起病、住不起院了。张水伢点着头,感慨地说,是啊,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她早就走了,哪还能活到今天!

贫困户张春生身患癌症,医院返回家中,队员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他家了解情况,送去温暖和关爱。张春生在弥留之际感动而欣慰地流下了眼泪,离去时没留下任何遗憾。

贫困户张新才的妻子患红斑狼疮,孙子又患自闭症,家里有两个病人,使这个家庭不堪重负。虽然如此,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勤扒苦做,除了在村里做保洁员之外,还想找点创收门路。他妻子娘家村里有些亲戚的闲田,他想流转过来租种,还想买一辆农用车。工作队在得知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帮他申请了9万元的惠农贷。资金很快就到位了,他高兴地用一部分钱买了农用车,多余的钱用来租地,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还清了贷款,还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就是驻村人员每天的工作。季伟村是贫困大村,贫困人数多,脱贫任务重,扶贫政策中涉及的教育、助残、民政、医疗、小额保险、金融贷款、危房改造等各个方面,基本覆盖了全村贫困户。驻村队员每天同贫困户打交道,已经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看着那些贫困户脸上有了舒心的笑容,眼中慢慢燃起了希望之火,他们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

精准扶贫,春风化雨。

他们觉得所有艰辛的付出,

都是值得的!

红色热土焕发美丽容颜

贫困户们精神面貌渐渐改变的同时,村民们发现,村容村貌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村里新建了3座大型公厕,添置配置了个垃圾桶,还聘请了5个保洁员。每天早晨,贫困户张铁伢、张新才、张海德、张安文、章芳枝们,像城里的环卫工人一样,按时上班了。他们打扫村庄场院、道路,对乱扔垃圾的村民还时不时说叨几句。渐渐地,垃圾少了,村里变得干净了。

春天里,城管局的干部们带着购买的2万株树苗来村里植树啦!桂花树、紫薇、红荆木……看着那些树苗在春风中摇曳,村民们不禁畅想树苗长大后季伟村的美景。

年久失修的村党员活动中心也焕然一新,经过整体维修后,还添置了会议桌、办公桌椅、打印机等设施,来村里办事更方便更舒适了……

这些细微变化村民们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工作队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思考着,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季伟村的落后面貌,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出美丽容颜?

机会终于来了!年初,季伟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通组道路硬化、新街主干道改造、村文化中心广场建设三大部分,工程建成后,村里将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美丽宜居目标。整个项目省、市财政投资万元,另外还需自筹多万,镇里筹一点,村里筹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城管局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镇村对工程建设都不熟悉,工作队发挥城管局的部门优势,在设计、拆迁、施工、绿化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配合和支持。

如何抓住村文化中心广场建设的契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与文化扶贫相联系,是余建国那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季伟村工作了两三年,他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为了挖掘季伟村厚重的人文底蕴,突出季伟村的红色基因,他走访村里的老人,拜访本地文化名家,花了近两周时间,完成了《季伟赋》的写作。

同时,根据季伟村的地理风貌,提炼了“季伟八景”,邀请应城本地诗词、摄影名家,将季伟村的红色基因、优美田园风光和厚重文化底蕴,用诗画的形式,在季伟村广场文化墙上展示出来。

文化广场建成之后,村民们茶余饭后多了一个好去处,遛弯的遛弯,跳舞的跳舞,孩子们则尽情玩耍,欢笑着做游戏,沉寂的村子有了生气,还吸引了周边村民和城里的游客前来游玩观光、采风留影。

年4月,季伟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同年5月17日上午,季伟村“聚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乡村”文化节在季伟广场开幕。整个活动由工作队长余建国一手策划和导演。到季伟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参观“季伟八景”文化墙,欣赏文艺汇演,观摩楚剧展演,参观生态农业基地,这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现了季伟村“红色吸引人、精神感染人、绿色留住人”的旅游资源优势。季伟村像妆扮一新的新郎官,迎接着周边村、义和镇乃至应城市区的佳宾来客。人们从四面八方兴致勃勃赶来,村子里比过年还要热闹。在村民的记忆里,这还是开天辟地第一回。省、孝感市及应城市三级多家媒体对文化节活动进行了报道,极大提高了季伟村的知名度,展示了苏区、老区、湖区人民的精神风貌。驻村工作队在文化扶贫上所做的尝试和探索,受到了村民和各方的赞誉和肯定。

年10月23日,省广播电视台在《美丽乡村荆楚行》专题中,报道了季伟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一些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前来学习观摩,城市市民节假日也纷纷前来旅游观光,季伟这片红色热土焕发出美丽的容颜,成为老区、湖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季伟村扶贫工作队文化扶贫的故事成为全市十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印发各工作队参考借鉴。

筑巢引凤助力早日脱贫

季伟村要脱下“贫困村”的帽子,还必须有稳定的集体收入。

湖北葛蓬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企业,注册地址就位于季伟的邻村新村。如果季伟村能与该公司牵手,对未来的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季伟村与该公司签订了20年连体大棚租赁经营合同,大棚建在季伟村西边的大片旱田上,占地10亩,每年季伟村可以得到5.2万元的租赁费,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还可吸纳10名贫困户劳力进公司务工,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近几年,义和镇的龙虾养殖形成了规模效应,行情一片大好。工作队考虑,季伟村能否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周边产业聚集效应,开展稻虾养殖。季伟村中心广场西边,有连片稻田正好可以进行稻田改造,建引水渠,引入稻虾共作模式。这一项目获得30万元的资金支持,前期工程基本完工,续建工程将再投入资金50万元。建成以后,季伟村的龙虾养殖将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给村集体发展注入更多活水,驻村工作队还大力开展了招商引资。通过深入群众座谈了解,发现信息后与村“两委”筛选甄别,成功引进了省粮油集团营销公司鱼松酱项目,利用原小学闲置教学楼和院子,建一条生产线,目前食药许可、工商执照、税务备案、银行开户、厂房设计规划预算等全部完成,厂房正在改造翻修之中。

一系列的举措,让季伟村在脱贫之路上越走越有信心。年底,季伟村顺利通过孝感市“户脱贫、村出列”考核验收。同时,村里还获得了三个省级村的牌子:省级美丽乡村、省委宣传部“百县万村”宣传文化示范村、省文化厅村级综合文化服务示范村。驻村工作队连续三年被应城市委、义和镇委评为先进工作队,两人被评为优秀队员,一人被评为孝感市优秀队员。工作队在义和镇精准脱贫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会上作工作经验交流。季伟村荣获年度应城市精准扶贫突出贡献奖。

接力拼搏巩固脱贫成果

时间进入到年8月。立秋已经十几天了,秋老虎的威力丝毫没减。鲁德超一早起来,就准备到贫困户张永秀老人的家里去看看,然后查看稻田的干旱情况。

今年春季,鲁德超替换下了驻季伟村三年的余建国,接任了季伟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局里还安排另一名同志来接任替换。同时来两个新队员,就必须有一个熟悉情况的老队员留下来。驻村一年多的李明,虽然家里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老人身体不好也需要照顾,但他二话没说,默默选择了继续坚守。

虽然季伟村已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队却并没有感到轻松,为了防止返贫,还要继续做好帮扶巩固工作。季伟村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残致贫,文化素质低,加上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还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甚至有的非贫困户有攀比思想,看到经常有帮扶人到贫困户家中送温暖,心里产生了不平衡。这些都是他们后续工作中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要巩固精准脱贫工作成果,就必须扶志和扶智,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找准自我发展的路子。

鲁德超一早去张永秀家,就是为他孙女的事。那孩子由于高考期间生病发挥不正常,考了不到分,考后心理压力非常大,毕业证也不愿去学校领,志愿也不愿报,整天将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可把两个老人急坏了。得知这一情况后,鲁德超三番五次上门做疏导工作,总算说动了,带她去学校领了毕业证,填报了志愿。为了让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他想到了将她送到城管局智慧管理中心实习锻炼的办法。请示熊局长后,熊局长也大力支持。可孩子不愿意去。鲁德超苦思苦想,对呀,为什么不就近让她到村里来帮忙做扶贫工作呢?好办法!他马上找张书记商量,张书记也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这么办!鲁德超来到张永秀家,跟老人一说,老人高兴地把孙女叫出来,让人欣慰的是,她这次终于点头答应了。送鲁德超出门的时候,老人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悄悄告诉他,孙女现在有些改变了,她非常向往着开学,希望快点进入新的学校继续学习,早日踏入社会工作,报答爷爷奶奶和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从张永秀家出来,鲁德超心中格外轻松,走在如火的烈日下,也不觉得热了。他一路朝村西的稻田走。连续的晴热高温天气,一些地方都旱情严重,当前抗旱救灾是驻村帮扶的头等大事,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季伟村水源条件较好,加上近些年村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抗旱压力不大,村南部从王台泵站提汉北河水,北部从张湾大坝提水,经龙赛湖,自然排灌至村农田。虽然如此,正值中稻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让群众受损失。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一阵阵热风吹拂着季伟火热的土地,

鲁德超伫立岗台上,

眼前的稻田翻滚着绿色的波涛,

像涌动的诗行,

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他愿意自己是一个“稻田守望者”,

守望村民的收成和幸福,

也守望季伟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曾晓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