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城近郊地下米深处,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常年在方寸之间战天斗地——他们就是工作在膏矿井下、默默奉献的一线矿工。
这里是应城李咀石膏矿业有限公司的矿井。通往井下的通道口,轿箱缓缓转动,带着6名膏矿工人下行。轿箱由简易的铁制框架和两根用来抓握的长把手组成,矿工们形象地称它为“罐笼”。很快,井上世界的景物和光亮消失。通道一片寂静,带动“罐笼”下沉的钢缆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声显得格外清晰。几分钟后,“罐笼”到达终点。这意味着,矿工们已经来到了地下米深处。井下大巷里有灯光,除了矿灯,这就是矿工的太阳。下了“罐笼”步行20多分钟,到达矿工们的工作面。赖秋声、陈文祥、周兴国、丁安华等6人是同一班组的井下采掘工。他们每天上午9点下井,晚上7点出井。他们的工作包括打眼放炮、开采、搬运石膏。作业面闷热潮湿,哪怕是穿着棉袄下井,一工作起来就会热得光膀子。《劳动法》有规定女人不得做井下工,地下米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男性世界。作为矿工,体力好是基本功,打眼、搬矿石、推矿车等全是体力活。当然,除了体力好外还得能吃苦。且不说在井下一呆10个小时,搬矿石对他们也是一种考验——坑顶不足1.60米,几个大男人怀抱矿石,只能歪着头以一种别扭的姿势行进。48岁的陈文祥是班组长。凡是难度大的掘进面,大多以他为主力。工作中,几名矿工是有默契的好搭档。比如打眼时,陈文祥站在岩层前握住风钻、定好位,另两名矿工会熟练地拿来坐垫,找好位置用身体抵住风钻柄。风钻“嗡嗡”地转动,岩石粉末“竦竦”下落,三名矿工随着风钻有节奏地抖动,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头顶没有蓝天白云,身边没有花草树木,井下的生活平静而单调。也正因如此,矿工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感情。他们平时相处得都像一家人,谁家里有个生病住院的事,大家都主动地去帮个忙;谁家有个婚嫁喜事,大家都会凑个份,去热闹热闹。应城石膏矿开采已有多年历史,最初采用的是“狗爬洞”式开采,后渐采渐深,形成直洞,即现在的隧道方式开采。这里出产的纤维石膏驰名中外,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除用作建筑装饰材料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化等行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应城石膏开发、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这期间凝聚了几代膏矿工的汗水。这些矿工把一腔热血与滚烫的青春誓言,洒在了矿区这方热土上,他们也见证了应城石膏产业发展的每一步。
中国梦劳动美作者:管子来源:孝感日报年5月4日
身在地下矿道,靠着勤劳双手。可亲可敬的矿工兄弟,创造了物质财富;提供了膏雕膏塑的原材料,丰富了文化生活;更把劳动者的大美,抒写得酣畅淋漓。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物,劳动密切了组织关系、升华了团队精神,更承载了理念、情感、智慧与追求,赓续了劳动者的本色浸染和光荣传统。
因此,患难与共,快乐分享,友谊传递,结伴同行。劳动者的力量、朴实、厚道与开朗,劳动者的心心相印、汗水交融,构成了劳动的本义和深远义。
赞美劳动,因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赞美劳动,因为,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子声中,展现了劳动者的正能量传递和浩然大气。
膏矿矿工,我市产业军中的劳动者剪影,也是千业百态中的团队代表。心怀梦想,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劳动,编织了昨日故事、今日情怀,也必将铸就明日的辉煌。
记者刘艳图/记者匡文杰徐文特约记者郑毅刘振宇
来源:孝感日报年5月4日
广告
湖北航程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
品牌推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