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人与应城情
《离骚》
作于楚怀王
二十四、五年
(前、前)
屈原被流放
汉北后的
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
在郢都以东折
而东流一段的北面,
现今天门、
应城、京山、云梦县地,
即汉北云梦。
屈原在流放汉北云梦的期间,
是住在蒲骚。
在蒲骚的期间,
创作了《惜诵》、《招魂》,
离开蒲骚的时候
创作了最伟大的《离骚》。
二、宋玉·九辩
宋玉曾侨居应城,因同情他的师父而创作《九辩》,以抒發其志向(《楚纪·列士传》:“宋玉,楚人,屈原弟子。尝侨居蒲骚,悯其师忠而被放,作九辩以述志”)。宋玉因此还获得了楚顷襄王的一斛封田。后来,景差被放逐到应城,见到宋玉后欣喜地说,没想到在这里故人重逢,也算流放他乡的一大安慰(《楚纪·列士传》:“景差尝以事被放至蒲骚,见宋玉曰:不意重见故人,慰此去国恋恋之心”)。宋玉《小言赋》记载,楚襄王登阳云之台,令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宋玉的“《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三、李白·汤池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毕生诗作浩如星河。李白辞过崎山,走团山,经幽冥店,绕道访陶家湖故城,临景墩,过鱼子河,登上了俯看汤池的花子山。诗人惊呆了,诗人着迷了,诗人發狂了。隆冬时节,炎炭煮泉,兰满色涨,水雾蒸腾。那真是一片虚无飘缈的仙境,真有一群叮铃传情的仙女,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安州应城玉女汤作》是汤池的名片,应城的骄傲。“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祈祷以汤池之水“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他认准了,宋玉之田在蒲骚。
四、欧阳修·应城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县,四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叔父欧阳晔。由于家道艰难,无力延师,由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稍长,欧阳修便到应城学宫听讲求学。欧阳修晚年为《欧阳氏谱图》作序,在纵述欧阳家族自夏禹以来“先君诸父之躬行”后,明示族人,他的叔父欧阳晔“进士及第,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子。”死后“葬安州应城之彭乐村”(《欧阳氏谱图序》),寄托了对叔父的深深牵挂和对应城的殷殷情怀。
五、谢良佐·上蔡学风
谢良佐(-),北宋学者,字显道。河南上蔡人,学界称“上蔡先生”,北宋元符年(-)出任应城县令。“宋·元符令:谢良佐”(《光绪应城志·卷八·职官志·文职表》)。南宋绍熙年间(-)应城县令刘炳在应城县衙东边建“谢公祠”,兴“上蔡书院”,还请到了朱熹亲撰的碑记,常礼祭祀县令谢良佐,用以弘扬上蔡文章精神和卓然政绩。“谢公祠,祀宋·应城县令谢良佐,一·名上蔡书院,在县署东。宋知县刘炳建朱文公为记”(《光绪应城志·卷二·建置志·坛庙》)。此后歷代应城县衙都有祭祀和重修祠院的记载,上蔡学风风靡应城数百年。
六、李幼滋·助政
李幼滋(明史作幼孜)(年-年),字元树,号义河,德安府应城县杨岭柏树村人。祖铭,别有传,父世秀,以选贡知永清县。
幼滋少聪敏,季父李世熙甚爱之。嘉靖十三年举人,嘉靖丁未进士,与张居正同乡,又同为嘉靖二十六年同年进士,授行人。嘉靖二十八年(年),爆发庚戌之变,义河上书:“敌垒卑小,宜于垣上增筑高台,营建房履,以栖火器。”被贵权所忌,贬为邵武县丞。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授刑科给事中,嘉靖三十二年(年)闰三月升户科右给事中。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升礼科左给事中。嘉靖三十五年三月掌吏部。不久罢归。隆庆元年五月升直隶常州府知府李幼滋为山东按察司副使。隆庆五年十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李幼滋为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隆庆六年九月,升太仆寺少卿李幼滋为大理寺右少卿。隆庆六年十月,升大理寺右少卿李幼滋为左少卿。万历元年九月,升太仆寺卿李幼滋为大理寺卿。万历三年四月,以户部右侍郎李幼滋为本部左侍郎。万历五年九月,升户部左侍郎李幼滋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