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应城市辖15个乡级政区,1个省级开发区,另有1个南垸良种场。总面积.4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截止年5月,全市地名普查外业数据采集登记条,经市镇专家组审核商定后,删除了地名意义不大的(单位类)词条条,确定入库地名信息条(其中:陆地水系15条,陆地地形9条,行政区域16条,非行政区域10条,群众自治组织条,居民点条,交通运输设施条,水利电力通信设施条,纪念地、旅游景点43条,建筑物64条,单位条)。目前,已完成条地名信息的属性入库和地图标注工作。
二、主要作法
(一)周密部署,确保工作落地有声
1、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应城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办事处、场)和开发区,相应成立了地名普查工作专班,领导小组下设有办公室,主要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以我市地名领导小组文件的名义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先后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督办会进行专门安排和部署,确保地名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2、编织人才网络。市里除请外包公司人员协作外,还聘请了囊括地名、历史、文化、地理、语言、考古等相关领域的8名专业人士;各镇(办事处、场)和开发区,也组建了3-5人镇级地名普查“土专家”,专注搜集、挖掘应城特色地名历史文化;各村(社区)也确定了2名专人作为地名普查信息员,形成市、镇、村三级普查工作网络。
3、资金保障到位。据民政部门测算,整个地名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年底,市政府已批准将该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坚持“三抓”,深度挖掘地名文化
1、抓资料搜集。围绕地名标准名称及其别名、曾用名和简称等,全面采集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等资料。对居民点和群众自治组织,重点搜集《村志》、《姓氏宗谱》和当地历代知名人士的文献资料;对行政区域和非行政区域,重点搜集与地名文化相关的俗语、名言、传说、民俗、诗词、文献、历史事件、乡土物产、民间艺术等地域文化信息;对自然地实体类,重点搜集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专业普查成果资料;对单位、建筑物、交通运输、旅游、纪念地,重点搜集行业资料、部门志、地图等。经初步统计,市、镇两级共搜集各类地名信息资料多份,为地名文化编纂打下了坚实基础。
2、抓模板建设。开辟地名普查新路径,对普查登记表中有共性的内容建立模板。对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居民点普查登记表历史沿革栏,按不同年代政区地图与现实地图比对,将境内行政区划变更制作成表格,镇、村普查员只需按行政区划变更表格选填即可;对地理实体描述栏,将实体描述的构成要件进行编排,形成叙述文章,各镇和成员单位普查员,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填空。
3、抓市镇轮审。采取“审、返、核”三级程序,“审”:市专家组对每张地名普查信息登记表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返”:将市专家组修改后的地名普查登记表复印件按其来源,反馈到各镇和成员单位,由乡镇“土专家”,经实地查证,结合市专家的意见对地名普查登记表进行修改完善后上报;“核”:市专家组对地名普查登记表进行再次审核。今年5至10月,市镇专家组对全市张地名普查登记表共进行了6次打磨完善。
(三)运用“三把尺子”,严把质量关
1、运用《湖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作业规范》尺子,严把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流程关,确保普查工作培训、确定业务外包单位、普查资料收集与表格填写、实地踏勘、地名标准化处理与地名设标、历史地名普查、普查数据入库与编辑、成果制作与验收及成果审定、上报归档和汇交标准化等工作内容规范。
2、运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评价体系》尺子,严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不同阶段工作内容和成果的质量关,确保组织管理、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地名标志、数据库建设、成果表、检查验收、普查档案等8类评价目标,项工作内容,不漏项,不丢分。目前我市已按《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完成了地名普查的组织管理、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地名标志前4类的全部工作及数据库建设的部分工作。
3、运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入库验收办法》尺子,严把数据入库检查关,重点做好地名数据的完整性检查、规范性检查、逻辑性检查和准确性检查。确保我市地名数据项填写完备、图库匹配一致;目录结构、数据格式、多媒体文件、罗马字母拼写规范;属性与空间数据一致、地理实体符号一致;空间数据落图和线状数据连通准确。目前,我市已审核入库地名数据条。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