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快速 年,应城市文体局成立应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同年起步。-年,非遗中心成立以局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骨干力量建立普查专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通过“不漏线索、不漏村落、不漏种类”的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条,文字记录20万字,登记建档非遗项目个。
、年,应城市人民政府两次下发文件,公布我市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本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有:汤池传说、义马河传说、伍家山传说(民间文学类);膏矿号子、十把扇子、绣荷包、打硪歌(民间音乐类);杨河高跷、熊门武术、魏河狮子(民间杂技类);应城膏雕、金漆木梅花(传统手工技艺);出平台故事(传统表演艺术)等。其中,汤池传说、膏矿号子、杨河高跷和应城膏雕列入孝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鄂政发[]33号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汤池传说和应城膏雕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应城市文体新局和非遗保护中心凝心聚力、努力工作的可喜成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保护的重要方面,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城膏雕
应城膏雕是应城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追溯膏雕技艺的历史与传承,有约两百年的历史。
石膏雕刻从原材料选料到雕制、打磨、抛光直至上蜡,所有工序全由手工完成。石膏材质硬度较低,加工工具一般选用木雕工具。长期以来,膏雕的手工技艺全由师傅带徒言传身教,没有文字相传;徒弟凭借自己的记忆、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去掌握。因此,经过一代传承到二代传承之后,同样一件作品所出现的模型制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就传统的狮形或虎形膏枕而言,我们几乎找不到经两人之手雕刻出完全一样的膏枕形制。
膏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生活实用类,比如:笔架、笔筒、烟灰缸、茶叶罐等;二是工艺装饰类,比如:屏风、壁画、形态各异的家居摆设等;三是医疗保健类,以膏枕和座垫为代表。膏雕作品外观晶莹闪亮,质地纯正细密,形似玉雕或玛瑙。年,应城膏雕作品“硕果累累”、“蟠桃献寿”、“八骏图”,赴北京参加“中国第三届花卉盆景博览会”,获得“展出特别奖”。年,膏雕技艺传承人伍柏林获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评审委员会授予“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石膏雕?二级)”称号;获应城市优秀民间艺人称号。
应城膏雕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折射出应城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也反映出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技艺,它是应城膏盐文化中画龙点睛的瑰宝。
汤池传说
汤池传说是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公元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撰著《荆州记》“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公元年,唐朝诗人李白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年,中国民艺家协会湖北分会在汤池举办全省文化干部民间文学培训班,整理了民间传说《汤池故事》,不仅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并刊载于《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山川佳话》、《湖北地名趣谈》等专辑。汤池传说是人民群众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创作结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汤池人文旅游建设都有着深远意义。
附:《汤池传说之李白游汤池》
李白的一大爱好是游山玩水,喜欢到处跑,闲不住,直到遇见告老还乡的宰相徐圉师的孙女儿,一见钟情,才在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县)落下脚来。
哪晓得,新婚冇几天,李白就不见了人影。把个新娘子急得直跳脚,相府上下乱成了一锅粥。还是老宰相稳得住神,心想:“新婚夫妻,如胶似漆,不辞而别,必有原因。”他不慌不忙,问孙女:“昨天你们吵架了?”孙女说:“冇。昨夜里头还好好的,早晨起来就冇看见他了。”老宰相心里有数,就把家丁分成几班,照他说的地方分头去找。
果然,有一班人在邻县的汤池找到了李白。大家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池边自顾自地吟诗:
两园仙果含醉靥,一池彩莲插蓝天,
北卧千年绿毛龟,南散万亩宋玉田。
回到相府,李白把瞻仰了宋玉渠、宋玉田,攀登了龟背山,观赏了荷花池,还洗了个温泉澡的事,对老宰相说得津津有味。
老宰相听完,哈哈大笑,对孙女说:“诗人不同常人,虽有出人意料之举,却在情理之中哩。”
伍家山传说
伍家山传说属于地方传说。
应城伍家山,群山起伏,百鸟云集,古木参天,浓荫覆地。当地流传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比如:《白龙寺的来历》、《白龙井的传说》、《“一夜黄”的传说》、《李巧思抢金谷》、《瓠子开启宝库》、《神兔巧送灵药》、《风水宝地之争》、《北野太郎之死》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白龙井的传说》和《“一夜黄”的传说》。
伍家山传说有三个特点。一是关于地形地貌地名的传说,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民族特点。二是将地方风物与历史人物伍子胥相结合,内容奇特且带有神幻色彩,尽管与史实大相径庭,但折射的特异文化心态却值得深入研究。三是根据在当地发生过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实,口头创作并传播传奇故事,表现人民群众反帝反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附:伍家山传说之《“一夜黄”的传说》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奸臣陷害,全家被楚王杀戮,唯独身在樊城的伍子胥只身逃脱。伍子胥易容乔装,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回到了伍家山。他决定匿身于白龙寺,暗中招募族人,私下操练兵马,以图东山再起,为父报仇。
伍子胥藏身白龙寺操练兵马之时,在寺院内养了一条黑狗。这黑狗一顿能吃下一斗米、十斤肉,每天吃饱喝足后,便跳上寺院前的睡虎台呼呼大睡,从不四处闲逛,也不见它看门护院。
一个贪婪吝啬的土财主来到寺院。他看到黑狗膘肥体壮,心想,若是将它偷偷宰了,怕是一个冬天的狗肉都吃不完。趁黑狗睡得香甜,他手起斧落,将黑狗砍死在地。
哪暁得黑狗一死,寺院后竹林里的巨竹纷纷自行爆裂。顿时,从竹管里潮水般地涌出无数竹人竹马,落地成兵。原来这黑狗是只神犬。当它饱食酣睡之时,其魂魄便化作彩云护卫着山林,封锁着伍子胥在此练兵的消息。眼下神犬一死,山上的彩云自行消散,匿身于巨竹中的竹人竹马误以为楚兵临山,纷纷现出了原形。
楚王当即下旨派兵,火速前往伍家山围剿。他还扬言要斩草除根,诛灭山上居住的所有伍氏族人。
伍子胥只好逃离伍家山。临行前,他吩咐族人连夜焚毁伍氏祖宗牌位,一律改姓为黄,这才使伍家山的伍氏山民躲过了一场浩劫。
义马河传说
义马河传说是流传在应城黄滩一带、与黄滩酱油有关的传说。
大富水在黄滩一线的河段被叫做义马河。黄滩人用义马河的水结晶而成黄滩酱油“冰油”,关于黄滩酱油的种种传说故事也伴随着义马河流传至今,散发着岁月延续的醇厚色彩。义马河传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是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生动材料,也为应城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义马河传说。
附:《义马河传说之一》
传说在清朝康?乾年间的一天,风狂雨骤,大富水西堤缺口,河水泛滥。位于大富水河畔的淑女在洪水恶浪中挣扎,呼救。正在这时,一匹疾驰而来的白马,遥见落水的淑女,一声长啸,跃入水中。白马救起淑女,搏击洪水,泅向河堤。淑女拢岸,白马却被铺卷而来的恶浪卷入旋涡……白马舍身成仁的义举,在黄家滩一带传开后,人们就把白马就义的这一河段称为义马河。被救起的淑女,便在河边造坟立墓碑,祭奠义马救命之恩。后来,淑女为谋求生计,承继祖传的生计,酿造酱油。
说起她家酿造酱油,早始于明?万历年间,在应城城乡小有名气。当淑女承传制作时,恰遇乾隆皇帝游江南过湖广,应城知县命淑女酿制上等酱油进贡,弄得淑女寝食不安。一日夜里,她恍惚间只见白马进来,开口道:“主人莫愁,今晚紫微星出来的时候,你随我去取被你们称为义马河的那江中之水,因那水下有个潭,潭水咸中带甜,用这水酿造的酱油,皇上一定满意。”就这样,淑女按时随着白马取来义马河水酿造酱油,果然味道清甜奇鲜。用它做菜,色香味美,咸中带甜。乾隆尝毕,龙心大悦,称赞不已,并御点为贡品,定名为义马河黄滩酱油,从此名扬五湖四海。
膏矿号子
膏矿号子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是应城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
膏矿号子根据石膏开采工序的不同,分为正眼号子、水眼号子、锤工号子、拖工号子、抬工号子,它们的节奏与劳动紧密联系,曲调与劳动和谐一致,从而调节了人们的呼吸,统一了劳动动作,减轻了劳动疲劳,有力地推动劳动的进行。如“正眼号子”(正眼即矿工上下和出膏的矿井),工人们操作吊车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哼和,节奏稍快。“水眼号子”(水眼,往外排水的矿井),工人们用木轳车把铁桶放下去打水起来,一般要三人以上操作,也是一领众和形式,节奏稍慢,自由疲倦。这两种号子没有歌词,全部由一些感叹性的呼喊组成。
其它号子有具体而形象的歌词,不仅唱出旧社会石膏矿工人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比如“捶工号子”:正月下洞腊月上,爹妈认不得儿子的像,这是托的么人生,我越思越想越心伤。“拖工号子”:东山高,西山陡,怀里揣个四两头;走一步,咬一口,坐班的麦在巷子口。猴头鞭子黑头棍,打得老子屁股鲜血流!拖不动,爬到走,哪年哪月能出头!“抬工号子”:慢慢地走,慢慢地行,招呼撞了脚后跟。一抬石膏几百斤,头不能抬,腰不能伸,压得肩坡血淋淋。哪个晓得我苦命的人!膏矿号子以它情感质朴、语言朴素的特点,点缀在民间音乐的百花园中,直抒胸襟,传唱不止。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环境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及完善,膏矿号子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膏矿号子真切表现了旧社会膏矿工人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膏矿号子已经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它是应城膏盐文化的特色与亮点。
绣荷包
应城杨河一带,每逢春节,有踩跷喜庆春节的风俗。高跷队伍可大、可小,在场地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唱词借一年十二月唱出荷包的绣制工序,用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或爱情祝福。
年春节,老曲新编,用女声小组唱的形式,将《绣荷包》搬上应城“春晚”舞台,受到广泛好评。
《绣荷包》已被《中国民歌集成》收进了“灯歌”类。
打硪歌
打硪歌是一种劳动号子。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广大农村响应政府号召,兴修水利,开渠筑堤,没有机械能完成压土砸地的工序。勤劳的农民们,用石磙绑上四根木杠成“井”字形,不分男女四人对抬,随着号子的领合节奏,将石硪抬起来,砸下去。
一、慢“四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四次,称“四硪号子”。
二、慢“六硪号子”。4分之4节奏,每一个乐句五小节,一段唱词十小节,每乐句石硪砸地六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十二次,称“六硪号子”。
三、快“八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八小节。每个乐句二、四、六、八拍石硪砸地一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八次。称“快八硪号子”。
石硪号子的音调有江汉平原的民歌风,节奏有鲜明的强弱对比,唱词内容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借物抒情的特点。劳动场面热烈。
经过改编后,用歌舞形式搬上应城“春晚”舞台,再现了优美抒情的劳动场面。
┄┄┄┄┄同城推广┄┄┄┄┄
┄┄┄┄┄┄┄┄┄┄┄┄┄
应城通应城同城交流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仅供读者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应城女人眼里,什么样的男人靠谱?》一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zz/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