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街道前沿共享街道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6-19

《北京街道治理城市设计导则》是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的课题。

街道前沿是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街道治理城市设计导则》课题小组建立的街道前沿动态跟踪专栏,旨在聚焦国际前沿理论共识、剖析全球优秀实践案例,为北京街道发展共识、管理治理、规划设计服务。

欢迎业内同仁和社会人士来稿,期待与您共同探讨,让街道更美好!

本期投稿人:魏贺

3

共享街道|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的融合

往期回顾:

第1期:共享街道|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的融合「连载之一」

第2期:共享街道|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的融合「连载之二」

共享街道

第3期

2.3欧盟研究项目

2.3.1共享空间SharedSpace

年欧盟启动了持续30年的跨境合作发展项目INTERREG(CommunityInitiativeoftheEuropeanRegionalDevelopmentFundinFavorofCooperationBetweenRegionsoftheEuropeanUnion,InterRegion)[1],鼓励在国家、区域、地方与合作者之间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协作发展方式,通过欧洲区域发展基金(TheEuropeanRegionalDevelopmentFund,ERDF)资助区域发展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支持成员国在跨境(CrossBorder)、跨国(Trans-National)、跨区域(InterRegional)的重大项目合作[2],促进联盟的经济和社会聚合,实现整个联盟平衡、和谐的发展,总资助金额近30亿欧元。

▲欧盟跨境合作发展项目INTERREG演化

共享空间项目SharedSpace属于INTERREGIIIB北海地区(NorthSea)的跨国合作工作成果,研究时间为年9月至年7月,覆盖比利时(奥斯坦德Oostende)、丹麦(艾比Ejby)、德国(Bohmte博姆特、林根Lingen)、荷兰(埃门Emmen、哈伦Haren)和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County)五个国家七个地区,总经费支出约万欧元,其中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提供约万欧元。

共享空间是INTERREG北海地区唯一的从交通与空间联合视角进行研究的项目,亦是IIIB时期的主研方向,尽管不再有后续研究,其理念仍形成了共享的萌芽,催生了VB时期研究共享移动出行方案(SharingMobilitySolutionsforaLiveableandLow-CarbonNorthSeaRegion)的Share-North项目,与当前风靡世界的共享出行理念不谋而合。

欧盟跨境合作发展项目INTERREG北海地区历年资助项目清单资料来源:[3-5]

SharedSpace项目的主题是“人、空间和交通的和谐共处(ReconcilingPeople,PlaceandTransport)”,其目的是利用公共空间设计手法设置一种创新的道路交通环境,使得机动化交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与环境中的其他功能共存共生,形成一套面向人与环境的公共空间规划指导及配套政策与方法[6-7]。

共享空间在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还对建成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可提升空间品质、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因此其在配套政策上更偏向面向安全性与宜居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规划,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可作为空间规划与公共空间互动参与的一体化联系。

SharedSpace项目的试点地区多为中小型城市的居住区或乡村,其对传统交通设计中分隔原则的颠覆引发了大规模争议与研讨,在研期间未能在欧盟地区被广泛接受[8]。然而,思想启蒙与心智开启就是这么神奇,英国交通部于年出台了全国性指导手册《ManualforStreets》[9]替代于年开始使用的居住区道路设计公告《DesignBulletin32》[10],大量借鉴了共享街道项目的研究成果,如街道空间、场所、速度、风险、驾驶员心理、社区授权和学科融合等。这种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倡导共享空间的两个关键人物,荷兰交通工程师汉斯-莫德曼(HansMonderman)和英国建筑与城市设计师本·汉密尔顿-贝利(BenHamilton-Baillie)。

Monderman具有交通工程与道路安全研究背景,他提出一种影响交通速度和驾驶人行为的方法。Monderman并未就共享空间发表理论或导则,而是以邀请从业者在真实场所观察的形式感知效果[11]。英国卫报()[12]在Monderman的讣告中评价其为“激进的荷兰交通工程师,重新定义道路安全背后的思考”。

Hamilton-Baillie是Monderman的坚定拥护者和追随者,与Monderman不同,Hamilton-Baillie发表了一些出版物和学术文章[13-21],称赞共享空间和Woonerf的使用者融合原则,批判传统城市交通工程惯例过分强调满足机动车需求,特别是机动车与步行者间的分隔,以及交通标识与道路标线标志的过度使用。

▲左:HansMonderman

右:BenHamilton-Baillie

▲传统交通工程手段/共享空间手段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Hamilton-Baillie从城市设计视角质疑交通标识标线的设置。当有人在建筑立面胡乱涂画时,会有市民抗议、媒体报道和执法者监管;当有人在街道表面上施划标线时,却无人问津,视其为合理之事。诚然,建筑立面和街道表面在横向与纵向、功能与表现两种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规制管理视角,建筑立面是形态设计的管控,相对静止,街道表面是功能效率的管控,相对运动,对两者的管控分数不同的职权部门;传统设计视角,建筑学认为建筑立面应以保持原貌、历史保护为根本,交通工程认为街道表面应以功能区分、服务通行为根本;空间规划视角,同一个空间、同一个作用主体、两种判别标准、两种价值体系,地处文化保护地区的街道亦是具有历史价值,是否仍在其表面继续施划标线呢?

▲建筑立面与街道表面的管控差异

Hamilton-Baillie对共享空间的另一重大贡献是融合原则的实践应用,推进“移除行人护栏”的实现。

年,南安普顿大学为伦敦交通局TFL的咨询《PedestrianGuardRailing:AReviewofCriteriaforInstallation》[22]中指出,“安装护栏的总体思路是除非没有其他可替代的安全手段或预期效果极为显著,否则不必要的护栏均应移除”。

年,围绕“城市地区是否应移除行人护栏,使街道看起来更危险,促使行人与驾驶员更加谨慎,进而减少交通事故”的问题[23],Hamilton-Baillie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DouglasStewart)展开争论,而后者咨询公司的主业即是设计并安装多样化的行人护栏[24]。

年,英国交通部发布LTN2/09报告《PedestrianGuardrailing》[25],指出“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种交叉口中行人护栏在对安全上的作用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年,英国道路与交通特许研究院CIHT发布报告《ManualforStreets2》[26],指出行人护栏是“令人反感的”并具有种种弊端。同年,伦敦市长交通战略[27]亦指出,“强化步行铺装空间,移除护栏和其他障碍”。

年,伦敦交通局TFL依据在内伦敦移除处交叉口护栏和处错位路段护栏的经验,发布行人护栏评估指南《GuidanceontheAssessmentofPedestrianGuardrail》,全面推行共享空间融合原则中的“移除行人护栏”措施。

▲PentonvilleRoadBefore/After

▲KingCrossBefore/After

2.3.2迈向可持续的干线街道ARTISTS

迈向可持续的干线街道项目ARTISTS(ArterialStreetsTowardsSustainability)属于欧盟交通研究与创新监测信息系统(TransportResearchandInnovationMonitoringandInformationSystem,TRIMIS)资助的工作成果[29],研究时间为1年12月至4年11月,覆盖比利时(布鲁塞尔Brussel)、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德国(弗莱堡Freiburg)、希腊(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葡萄牙(波尔图Porto)、西班牙(赫罗纳Girona)、瑞典(隆德Lund、玛尔莫Malmoe)和英国(伦敦London)八个国家。

ARTISTS项目旨在以人本位导向形成一套干线街道设计管理方法。街道里的使用者,所有人,而不仅仅是机动车,是街道空间再设计与分析的根本出发点;各个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应在全过程考虑人的需求。项目主要成果[30]包括强调“人本位”设计方法、重视街道空间的时空稀缺性、新的街道功能分级体系、可持续评估指标和利益相关方-设计-决策参与流程。

ARTISTS项目并未在主研国家瑞典引起强烈反响,反而在英国引发新的街道空间思潮,为后续街道手册、街道设计指南、街道分级体系、共享空间、健康街道等理念夯实了理论基础。这种局面的形成离不开负责Delivery1[31-32]的两个关键人物,当时在伦敦西敏寺大学的斯蒂芬-马歇尔(StephenMarshall)和彼得-琼斯(PeterJones),两人现在分别任职于伦敦大学学院的巴特莱特建筑规划学院和市政环境与地球科学工程学院。

▲StephenMarshall

▲PeterJones

5年StephenMarshall的专著《StreetsandPattern》(中译本:街道与形态)[33-34]和年PeterJones与StephenMarshall的合著《LinkPlace–AGuidetoStreetPlanningandDesign》(中译本:交通链路与城市空间—街道规划设计指南)[35-36]。两本中译本翻译较为生涩,《街道与形态》缺乏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专业背景,《交通链路与城市空间》缺乏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专业背景,并未能引起国内学界与业界对道路分级体系和街道理念的重视。

尽管如此,两本中译本译者的学术与实践敏锐度及奉献精神仍值得赞赏。此外,在两版中译本出版前,同济大学的叶彭姚(,)[37-38]对《StreetsandPattern》第1/2/3/7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深刻解读。北京()[39]亦将第1/2/3/4章节的内容应用于路网规划实践中。

▲道路网络拓扑特征节点—单元比例分布

StephenMarshall在ARTISTS项目中对街道功能分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StreetsandPattern》中总结出欧洲街道分级体系的考虑因素和特点。任何一种分级体系都会考虑以下4点因素:使用单一分级主题,还是使用具有不同目的的多种分级主题;使用简单的分级主题列表,还是使用复杂的主题结构;尝试所有理论可行类型的系统性分类,还是集中在主要类型;使用定性定量的指标进行分类定义,还是允许更广泛的解释。

▲欧洲街道分级体系主题分类

▲英国伦敦街道分级体系(年前)

《StreetsandPattern》和《LinkPlace》对英国,尤其是伦敦的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街道理念和以街道为主体的交通/公共政策与研究,其中以重新理解布坎南环境哲学观形成的联系与场所(Linklace)街道分级体系[40-41]最为关键。

街道的联系功能更加理性地强调,联系全体使用者的主需求,要有连续、线性的路径,要提供更便捷的无缝连接,以节省时间为目标。街道的场所功能更加感性地强调,街道本身具有联系终点的场所价值,场所的使用者需要通过街道才能到达某一设施,这个进出过程通过步行完成,以消耗时间为目标。

从道路交通功能向街道联系场所功能的观念转变,不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w/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