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关心科学家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18-6-13

方毅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说,方毅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典范。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没有机会继续上学,对各种知识怀着深切真诚的向往,对专家、学者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佩。完全依靠自学,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使他从外行成为内行,最终成为学识渊博、深谙管理、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方毅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他说,小平同志经常告诫我们,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拜科学家为师,同科学家交朋友,为科学家办实事,是他始终都全心全意去做好的一件大事。他把党的温暖带给了科学家,科学家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科学家们都说,方毅是一位出色的科技领导人,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研究院院长杨乐,就是在邓小平、方毅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他和张广厚都是年研究生毕业,虽已崭露头角,直到年仍是研究实习员。两人密切合作,对整函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和建立了值分布论中过去被认为两个彼此无关的基本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间的联系,并给出了定量表达;还完整地解决了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的分布。此项成果后来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邓小平曾对方毅说过,像陈景润、杨乐、张广厚这些人对国家有贡献,要热情帮助他们,家庭困难要切实解决。

方毅十分关心这3位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令方毅深感痛惜的是,张广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使我国数学界蒙受重大损失。杨乐是年3月在一次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方毅的。参加那次座谈会的科学家很多,科学会堂楼下的学术报告厅里人声鼎沸,春意盎然。休息时,方毅特意单独接见了陈景润,并和杨乐、张广厚亲切交谈,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院里会尽力帮助解决。

年底,杨乐和张广厚应邀去瑞士参加国际复分析会议,并顺访英国。“文革”中对外学术交流处于停顿状态。这时,“文革”虽已结束,但以个人身份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层层报批,严格审查,手续极为繁琐。方毅在中科院的申请报告中明确批示:这样有成就的青年数学家,应当支持他们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还讨论了这件事情,一致表示赞成。当年,我国尚未恢复技术职称制度,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奋发向上,钻研业务,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推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方毅的支持下,中科院于当年9月率先宣布恢复技术职称,批准助理研究员陈景润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杨乐、张广厚由研究实习员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到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在京的部分研究所又晋升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人,其中越级晋升的有24人。在中科院的带动下,年,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工程技术、农业、编辑、外语、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干部职称的暂行规定,全面恢复了技术职称制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数学难题蜚声国际数学界,“文革”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江青指责他是“白专典型”。搞科研只能秘密进行,他蜗居在6平方米的斗室,冒着炎热酷暑、刺骨严寒,没日没夜地运算求证,冷馒头蘸着酱油,硬是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令世界数学界刮目相看。有一次,科学院的领导去看他,已是深夜,他正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进行运算,听到敲门声,忙把数学手稿藏起来,拿出一本《毛泽东选集》,哆哆索索地对领导说:“我正在学习《毛选》······”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说:“什么白专典型!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强。”“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他指示胡耀邦给陈景润调整大一些的宿舍。后来,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有人胁迫陈景润揭发批判邓小平。陈景润后来说,多次逼迫,使他曾产生自杀的念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指示,要研究所为陈景润配一个秘书,以分其劳。方毅的办公室成了陈景润常来的地方,有什么困难,什么苦恼,他很愿意找方毅。理由很简单,方毅是好人,是院长,又是厦门人,是同乡。

方毅说,陈景润是一位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为国家争了光,我们应该关心他。不仅方毅本人,就连他的秘书,同陈景润都成了好朋友。在方毅的关心下,后来卢嘉锡院长亲自为陈景润落实了几件事:给他配了一位秘书,再次调配了新房,将他的爱人从湖北调到北京医院工作。

说起陈景润找对象,也是方毅很挂心的一件事。40多岁了,还没有成家,孤身一人,生活无人关心照料,方毅很着急。“踏破铁鞋无觅处”,经过一番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医院的一位名叫由昆的姑娘倾慕陈景润的成就、品德,高高兴兴地当上了陈景润的新娘。不久,给他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陈景润乐得合不上嘴,常常趴在地上让儿子当马骑。老来得子,陈景润深深感激党的关怀。

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过度劳累,陈景润后来患了帕金森氏症。由昆在医院上班,儿子上幼儿园,需要接送。陈景润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由昆只好把在东北的表妹李莉请来北京照料。但是,李莉户口不在北京,一直想回老家找工作,找对象。陈景润和由昆都很着急,再找别人,又不一定合适。方毅和科学院的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商请中组部出面,将李莉的户口迁到了北京。陈景润感激的心情无以言表。据了解,那一次由中组部出面将户口迁来北京的只有3个人:一个是照顾邓颖超的她的侄女,一个是照顾革命老人帅孟奇的亲属,第三个便是照顾陈景润的李莉了。

汪德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水声学权威,也是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他曾荣获法语区声学家协会授予的最高奖章、法国巴黎市政府颁发的银质奖章、法国总统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他也是在年建新中国成立时第一个在法国挂出五星红旗的人。年响应周总理号召,从法国回到阔别20多年的祖国,在周恩来、邓小平的支持下,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国防水声学研究机构。“文革”中,中国科学院声学所被拆散,我国水声学研究处于困难境地。

年8月10日,汪德昭通过方毅给邓小平呈交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向邓小平提出建议,立即恢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并要求继续留在研究所工作,留在基层工作,恳请不要把他从科研第一线调到海洋局当副局长。信中写道:

“像我这样长期搞科研的人,不发挥我的专长,却要我承担我所不熟悉的副局长工作,对党是不利的。您在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深深地教育了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我一定遵循您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重用,深为感激,但从祖国水声科研来说,我总感到还是让我踏踏实实作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对党更为有益。”

“我今天已经72岁了。但身体很好,精力充沛,每天仍可以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我在周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号召鼓舞下,多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为水声科研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决心和我共同战斗了二十年的战友们在一起,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贡献出我的全部力量!”

信写的很长。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读来令人感动。

8月24日,邓小平将这封信批给方毅:“我看颇有道理,请方毅同志研究处理。”方毅于25日批转给李昌:“此信可印发。小平同志的指示印在前面。请即同海洋局商研办理。这信的意见很好。处理情况望告邓小平同志和告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中国科学院恢复了声学研究所,汪德昭任所长。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水声学研究,特别是在浅海水声理论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年,邓小平、方毅相继去世,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汪德昭对方毅的秘书说,没有邓小平、方毅的关怀,我国的水声学事业就不会有今天。不久,汪德昭也走完了90余年的人生历程,无怨无悔地离开了人间。

彭加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从年开始,他坚持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是一位传奇式的科学家。他和方毅很熟,年从上海调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此前,他曾15次进新疆考察和帮助工作。方毅去新疆时他就表示过,很想再次深入罗布泊搞清楚这块神秘之地蕴藏着多少科学奥秘。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里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白天气温通常都在50度左右,地表温度高达60多度。沙堆里可以焐熟鸡蛋,石板上可以烙熟大饼。天,几乎每天都有大风。难怪当地人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放眼望去,沙山起伏,沙谷密布。从高空俯瞰,白花花的盐壳犹如鳄鱼鳞,连绵不断。大风起时,风沙弥漫,天昏地暗,不要说飞鸟不敢穿越,就连衰草随时都会被炙热点燃。罗布泊,堪称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被称之为“魔鬼三角”和“死亡之海”。但是,历史上这里却是水丰草美,客商如云的丝绸之路也曾经过这里。罗布泊的东、西、北部广泛分布着驰名中外的“雅丹”地貌。那座楼兰古城演绎着多少令人神往的传说。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都在这里留下过跋涉的足迹。数千年的风雨沧桑,罗布泊为什么变成了干旱的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都聚集了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罗布泊的变迁对人类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极想了解、又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多年来,许多中外科学家曾对罗布泊进行过零星考察,但受环境条件和交通、通讯手段限制,始终没有人能够对它进行过完整系统的考察。揭开它的奥秘,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彭加木说,此生不完成这份夙愿,他死不瞑目。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为别人铺路,我甘愿做一粒石子,让别人踏着脊背,从身上过去。”他身患纵膈障恶性肿瘤,仍然坚定地说:“我已下了最大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办好,并准备让我的骨头,为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

年5月9日,彭加木带领一支由化学、水文、地质、植物、动物等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以及后勤、通讯联络人员一行11人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开始了第一次系统的考察。

从5月9日到6月16日,历时一个多月,考察队队员历经千辛万苦,自北向南,胜利地穿过罗布泊湖盆,比原计划提前20多天完成了考察任务。这是近代历史上科学工作者第一次打开罗布泊的神秘大门,同时也为以后的考察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是,彭加木却为此次考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方毅当时正在南方出差,初夏季节,阴雨连绵,方毅偶感风寒,在住地卧床休息。突然接到院部电话,告知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方毅豁地从床上坐起来,让秘书火速报告中央军委,请求飞机支援,并指示院部配合新疆分院立即成立寻找彭加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寻找工作。

邓小平对此事极为关切,指示方毅,要尽最大努力营救彭加木同志。

在方毅的指挥下,大规模的寻找一共进行了4次,历时67天(不包括路途往返时间),参加寻找的有科学家、领导干部、军人、牧民、工人等,搜寻面积余平方公里,出动汽车66辆、飞机20架次、警犬6只。尽管采用了点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拉网式战术,步步为营,合围搜索,最终仍未发现彭加木的踪影。

方毅寝食不安,焦急万分。送来的寻找报告,作了这样的分析:当时的情况:一、考察队的营地就设在库木塔格大沙漠边缘沙带的一小块硬地上,彭加木离去的第二天下午和晚上刮起了八、九级大风,以后也几乎天天在刮大风,流沙活动频繁;二、彭加木离去前,已连续6天6夜未曾很好休息,16日晚,彭加木思考工作到深夜,又为大家煮骆驼肉,只睡了二三个小时,身体已相当疲乏,而且只带了一壶水,其他常备的食品、药品等均未带,不可能走得太远;三、距彭加木失踪地点的方圆数百公里是渺无人烟的荒漠地带,有时偶有野兔、野骆驼、野羊出没,从未发现过其他可以伤人的野兽,土匪和其他坏人在此没有生存条件,不存在被野兽或土匪、坏人杀害的可能;四、在这一带,失踪事件时有发生,结果是有的获救,有的找到尸体,有的踪迹全无。有位解放军的副班长失踪三年后,在沼泽地里发现了他的尸骨架,尸骨旁边还放着他用的扁担和镰刀。

通过分析和判断,彭加木离开营地去找水,迷失了方向,倒下后被流沙埋没,为了科研事业光荣牺牲了。

为了纪念这位把毕生的精力和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卓越科学家,在彭加木失踪的地方立了一块纪念碑,上写“一九八○年六月十七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其家属、子女享受烈士遗属待遇。在上海举行了彭加木追悼会,方毅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等送了花圈。还有8个省的公安厅(局)对他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寻找彭加木的工作是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在方毅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这一不寻常的事情,体现了党和国家、邓小平和方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科学家的关怀。

为了继承彭加木考察罗布泊的未竟事业,在他遇难后,中科院新疆分院又先后两次组织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和历史地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深入罗布泊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在彭加木第一次考察的基础上,这两次考察又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照片、样本和样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室内分析、整理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编入《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论文集》和《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画册》中。

方毅的科学家朋友实在是太多了。他不负邓小平的重托,竭尽全力,不分昼夜,为科学家办好事,办实事,为他们排忧解难,嬴得了科学家们的信赖,成为他们的挚友。人们不会忘记,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临终时,方毅一直守在身边;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住院遇到困难时,他亲自打电话,医院安排病房;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心脏不太好,方毅经常叮嘱他不要过于劳累,还在春节期间到家中探望;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吴仲华工作遇到困难,方毅及时给予帮助,多次表扬他在飞机发动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不幸患了胃癌,方毅亲自过问他的手术方案;著名岩土力学家陈宗基从国外回来住房条件不好,方毅想办法将他安排住在国务院部长大院;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念念不忘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方毅一次又一次安慰他,并表示一定支持工程尽快上马;著名海洋学家曾呈奎多次找方毅请求批准购买海洋考察船,方毅为此做出最大努力;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逢人便说,方毅对他关怀得无微不至;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是方毅将他从北京大学调来中科院半导体所当所长,还为他配备了能力很强的党委书记和管后勤工作的副所长;著名科学家童弟周“文革”后期被造反派勒令每天扫厕所,方毅指示研究所的领导尽快恢复他的科研工作;发明家刘忠笃受到不公正对待,方毅亲自过问把他的户口转来北京,在他新婚之际,方毅还送去了“比翼齐飞”的题词;著名冶金学家陈篪英年早逝,方毅异常悲痛,要求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的事迹;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半身瘫痪,方毅对他关怀备至,抱病出席了高士其八十华诞庆祝活动;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方毅对《光明日报》的一份内参作了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上海市政府很快特批给叶永烈解决了一套40平方米的新居;自学成才的速算专家史丰收也是在方毅的关怀下,调来北京,又送到中国科技大学深造;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唐孝威等是邓小平、方毅批示派往德国学习和工作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出国前,方毅亲自到高能物理所为他们送行,后来,方毅访问德国时还专门请唐孝威等人与他一起共进早餐,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这类事例,写也写不尽,说也说不完。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还是后起之秀,许多人都得到过方毅的悉心关怀和具体帮助。黄秉维、吴桓兴、贝时璋、金善宝、柳大纲、华罗庚、严济慈、张光斗、王大珩、马大猷、谈镐生、茅以升、吴文俊、郑作新、吴征镒、施雅风、钱临照、杨澄中、严东生、林兰英、郭慕孙、苏步青、周传典、李东英、王选、王元等等,数不清的科学泰斗都成为方毅的挚友。他们和他们的学生汇成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在邓小平、方毅的率领下,打响了一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役,为实现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建立了卓著功勋!

方毅子女

赞赏

长按







































百癣夏塔热片疗效
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w/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