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我会会长张毅,执行会长、九尊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红林,九尊食上总经理孙华率办公室主任黄金华、厨师长管红军,注册中国烹饪大师、湖北省首席技师尹东,注册中国烹饪大师、荆门市“荆工巧匠”烹饪技能大赛第一名熊军等一行7人的荆门烹协代表团,应邀赴应城考察、交流和学习。受到应城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好再来土菜馆董事长陈明,秘书长、农妇土菜馆董事长付和平,粮食宾馆总经理祁建国、注册中国烹饪大师鲁建新的热情接待。
张毅会长一行考察了应城市粮食宾馆、好福记宴宾楼等餐饮企业,宾主双方互相介绍了复工复市后的经营情况,交流了当前餐饮业落实防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经验,并就提振消费信心,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进行了广泛交流。
双方一致认为,保障消费者用餐安全,树立餐桌文明新风尚,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打好“舌尖”防疫战,打造绿色餐饮,推出生态食材品牌,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餐饮企业的共同目标。
双方品鉴了由注册中国烹饪大师鲁建新主理的传统特色名筵“应城酥蒸八大碗”,受到了荆门烹协一行的高度赞赏。
附:应城酥蒸“八大碗”
农历丁酉年岁尾,我受邀参加中国烹饪大师孙昌弼师门组织的迎春活动:去应城市汤池泡温泉和考察应城地方美食。于我而言,对吃应城当地美食的兴趣显然要比泡汤池温泉的兴趣高,原因无他,每到冬季,我去温泉之都咸宁洗浴的频次不低,而去应城吃颇具当地特色的“全席大餐”——酥蒸“八大碗”的机会,则不算太多。我一直有个观点,在目下各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各种餐饮门类十分齐全,亦可谓市场繁荣,但鲜见极具地方色彩的乡土美食。如果真想尝尝原味原汁的乡土菜色,最好的选项是去县或以下的乡镇才能得偿所愿。一些县镇的地方美食或许在大都市也有露面,在没进入大都市以前,或许风味独到,一旦进入大都市的餐饮市场,肯定想在彼地站稳脚跟,于是不得不按照大都市居民的口味习惯,将原有的地方美食加以改良,其结果往往是在大都市经营的脚跟站住了,风味特点却随之褪去,逐渐与其他都市菜色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同质化经营。以我的了解,应城酥蒸“八大碗”还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我对去吃应城的这款美食兴趣盎然。有资料记载,应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所以应城物产丰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应城方言属于湖北境内的江淮官话,方言区内部差异小,在地域上与京山、天门、汉川、云梦、安陆交界的地区,语音上带有临近地区方言的部分特点。我曾在文章中说过,方言与地方饮食有某种天然的联系,方言相近的地区,饮食习俗亦大体相近,饮食基本味道相同。应城与江汉平原的几个县份为邻,在饮食习俗上难免会受这些县份的影响。江汉平原尤其是天门、沔阳、潜江的饮食习俗中有“三蒸九扣八大碗,不上蒸笼莫请客“之说,在应城饮食习俗中,蒸菜的份量颇重,城乡居民但凡家有婚丧嫁娶、起媒说亲、子女求学、盖屋上梁等大事,必摆桌宴饮亲朋,逢宴必上”八大碗“蒸菜。当然,如果要找出应城蒸菜与天(门)沔(阳)潜(江)地区蒸菜的差别,也不难。天(门)沔(阳)潜(江)流行清蒸、粉蒸、泡蒸的蒸菜,而应城的”八大碗“蒸菜,其烹饪的方式多为“酥蒸”:举凡动物类食材入甑蒸制之前,都会挂浆入旺火油锅中酥炸,继而上笼上屉熟蒸上桌。在应城市餐饮行业协会的安排下,我们此次在应城粮食宾馆吃到的宴席,可算体会到应城原汁原味的地方饮宴习俗,享受了早年应城富户宴请贵宾亲朋的待遇,吃的是“八大碗”全席大餐。席面包括有“八大、四小、十围碟”。按宴席上菜顺序,先上“四小”。所谡“四小”是指四道开味小碟:店家自制的霉腐乳、豆豉、甜荞头、辣椒酱。其功用是开味,增进食欲。再上十围碟。所谓“十围碟”,是指油炸花生米、炒韭菜、凉拌海带丝、凉拌胡萝卜丝、咸腌白花菜、炒干丁、炒白菜等,其功用在于佐酒和下饭。应城过去的盛大席面有十二围碟之规,现行习俗则有所改良,围碟上桌数可根据席面人数有所减少或增加,不一定固定为十二个围碟。最后上“八大碗”和一钵汤。所谓“八大碗”是指蒸酥肉、蒸酥鱼、蒸走油丸子、泡蒸蟮鱼、蒸腊鱼、蒸酥鸡块、蒸豆腐泡正好八客蒸菜,荤素兼备。再加一盆排骨藕汤。与过去应城“八大碗’用土钵盛菜不同,此番上桌的盛器,清一色都是青花瓷圆盘,秀美雅致,席面中土中见洋,真个是”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了。其中蟮鱼为泡蒸(与天门、汉川流行的泡蒸蟮鱼近似)之法制成,系先把米粉与蟮鱼合蒸,蒸熟后从蒸笼中端出,再淋香醋上桌,味道微酸,在整席菜色中起到味道中和作用。味碟和围碟,均用小瓷盘、小瓷碟,围满大圆桌整圈,如同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中间的主菜。桌子中间是蒸菜八大盘,观看席面,盛器有大盘小碟有别,菜有凉热之分,兼有送酒下饭之用,一桌席面安排得主次有度,有章有法,让人印象深刻。每样蒸菜我都伸箸一尝,体会到应城酥蒸特点明显,即鱼、肉等动物食材之类的蒸菜,在入甑之前都经过了走油程序,外表黄亮,表皮酥泡,里面柔嫩,所以吃起来酥嫩有别,鲜香可口而不腻,且可以事先预制,制菜时,只需将已走油炸酥的鱼、肉等半成品放入笼屉,旺火蒸个上十分钟,从笼屉中取出蒸好的菜式,倒扣于盘,即可上桌,上菜速度快,无需让入席者久等。但凡物事皆有两面,正由于鱼、肉等动物类食材入甑之前都经过高温油炸,难免会褪去食材本味,让不同的食材味道趋同,这算酥蒸之一弊也。为什么应城酥蒸菜色统称“八大碗”,而不是“九大碗”、“十大碗”?40年前,应城城乡居民的堂屋里,每户都摆放一张正方形的“八仙桌”,桌前四面八方配上八个方木椅或四条木凳,正规席面上每方只坐两位,一桌坐8人,是谓“八仙”。“八仙桌”桌面一米二见方,席面若上几个开味小碟和几个围碟后,再摆上八道主菜,整桌席上就显得丰富而热闹,颇能体现出设宴请客者的好客之心。应城酥蒸虽称“八大碗”,但蒸菜的品种远不只8样,但凡动物、植物、豆制品,几乎无菜不入蒸笼。在应城方言中,数字“8”的发音与发财的“发”相似,此地民间素有“要想发,不离八”之说,应城的酥蒸全席取名“八大碗”,确有讨个好彩头的意思。年新中国建立之前,应城富户吃全席“八大碗”已经是菜色丰富,食材讲究,全在于他们是一个收入富足,生活优渥的小群体。离应城四五十里地的长江埠,以产碱、石膏、盐闻名遐迩,开盐、石膏、碱矿者不乏其人,所产矿产,经涢水出汉江至长江,送达长江沿线各个城市,往往是“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应城的矿主们因而赚得盆满钵盈。富裕的矿主们在应城城里起楼建屋,吃喝玩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得应城“八大、四小、十二围碟”的全席宴,在孝感地区声名卓著,广有影响。当然,他们无意识地也给我们今天能够品尝和享用“八大碗”全席宴奠定了基础,也算是给应城人做了件好事吧。曾庆伟简介:曾庆伟,武汉市人,作家、美食评论家,现任《炎黄美食》杂志总编辑、武汉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武汉餐饮业协会副秘书长、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主任。已出版《楚天谈吃》、《味蕾上的乡情》等书藉多部。编辑:李红娟
审核:张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c/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