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从历史视角看淮北城市建设的ldquo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9-4

编者按:淮北市自年建市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煤城到美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淮北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回顾总结城市60年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变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我们的城市在“变”中变大变强变美,在“不变”中保持它作为煤城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气质。也正因为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淮北城市发展才找到一条正确的转型之路,转型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丰硕之“果”。为庆祝淮北建市60周年,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近期组织力量,试从历史的视角来梳理淮北城市发展的脉络以及取得的成就,探求城市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历史内在逻辑,以期为淮北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建市前城市建设的历史之“变”

1.石山孜原始社会文化遗存。石山孜遗址于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距今约年,是目前淮北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城”,因为通过发掘发现,房屋建筑的构筑方法是在地面上挖基砌墙,以红烧土铺垫室内地面,有别于北方文化遗存半地穴建筑,建造技术比较先进。而且有水井、道路和排水系统。

2.商周的相城。淮北曾在商早期为国都称相邑。商朝初建时亳为都,距淮北公里,商朝国都迁移频繁。昭明又传位于相土,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据传,相土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定居于相山脚下,并聚落城邑,组成氏族方国相国,以相命名古都为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后人为纪念相土来居,便把此地命名为相城、相山。所以今天的淮北市因这一段历史渊源,故又别名相城。

3.春秋宋共公的“城”。春秋时期宋共公瑕迁都于此。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当时古相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形状呈方形缺角,东起长山路内侧,西至濉溪路,北起民生巷,南至火车站南米,东西长2米,南北宽米;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伯姬黄堂基所在处。东起闸河路,西至新华巷,南至古城路,东西长约米,南北约米。原市第二中学驻地为宋宫所在地。

4.汉代沛王的“城”。沛国:国都相县,在淮北市相山区,领21县。包含了现在的萧县、永城、固镇、怀远等地。刘辅在位41年,相县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年淮北建市之初,从城墙残留部分,还可看清为夯土筑成,底部宽60—70米,高7—8米。还能看到古相城内外城墙的遗迹和“千秋万岁”瓦片等遗物。后古迹普查时,仍可看清夯土筑成的城墙残留部分。相城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以后各朝代的石器、玉器、金银器、铜货币、铜器、短箭、钢锭、陶瓷器、石雕以及秦砖汉瓦等。

建市后城市建设的历史之“变”

1.从“路”“桥”“管”“灯”看变迁

(1)城市道路。建市之初,淮北市只有一条路,于年由煤炭系统修建的濉溪至杜集的淮北路,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而更名为淮海路。年,全市大规模开展“四路”建设,全市共计有17万人向工程捐款捐物。“四路”工程,是淮北市城市道路建设史上的重大突破,其道路面积,比建市30多年所建城市道路总和还多。“四路”工程的建成,调整了淮北城市整体布局,突破了城区发展的局限,构筑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年,实施了“两桥两路”工程和“三路三巷三改造”工程。年,实施了淮北市城市路网扩建工程。扩建工程改造了12条城市道路及桥梁、隧道等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6.6亿元,道路总长度46.4公里。到目前,建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了多公里,平均路网密度为6.6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面积率为14.88%。

上世纪70年代的淮北

(2)桥梁隧道。一是桥梁。淮北城区跨铁路以下穿为多,唯长山路因下穿困难建设了上跨立交。东岗楼因道路通行压力大,建设了一座立交桥,年建成,将淮海路与高岳路、东山路及古城路等进出城区的重要道路连接起来,在当时皖北地区的城市交通道路设施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淮北的地标建筑之一。年实施了改造提升工程,打通符夹铁路南北向交通,南北全长米。于年正式通车。二是隧道。凤凰山隧道是淮北第一条双洞单向公路隧道,是市区连接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和淮北市西部的重要交通工程设施,年投资近50万完成了凤凰山隧道的亮化工程。第二条隧道是泉山隧道,约米长。穿过城市东部的泉山,终点位于花山路,是连接市区与东部城区的一条重要道路。

(3)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淮北建设综合管廊,目前在建19.74公里。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建市初期,受城市建设理念、经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老城区建设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城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主要通过排洪沟排入河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污染物总量与日俱增,河水污染程度逐渐严重,尤其到了夏季,河水发臭曾经成为城市抹不去的伤痛。年,我市先后对相阳沟、老濉河、跃进河等河道采取投资小、不需要大面积开挖城市道路的沿河污水截流工程。但一到雨季,雨水还是混着污水从截流口溢出,进入河道。特别是下大雨时,为了防洪需要打开截流闸放水,大量污水随之进入河道,让“截污”的成果毁于一旦。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根除这一城市“顽疾”。雨污分流工程实施范围达47.4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54.2%,总投资12亿元。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着力解决这一环境突出问题。

(4)照明亮化。淮北城市到了八十年代,还是“一条马路两盏灯”,一入夜全城漆黑。现在,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到晚上灯火通明,为市民夜间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全市近三万盏路灯,基本都纳入了无线自动监控范围,几分钟就能设置及控制这些照明设施,只需鼠标一点,就能实现一个区域的送停电作业。这也标志着淮北道路照明步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轨道。

2.从“绿”“园”看变迁

(1)山丘、城区绿化。相山为石灰岩山地,海拔米,大小山头10余座,自西向东绵延多米。建市以前几乎是荒山秃岭。建市后,市委对绿化工作非常重视,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相山。从年起,全市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相山”的热潮,按单位划属包干,实行三包奖惩制。至年,荒山秃岭消失。建市初期,在市区两条东西主干道淮海路和古城路的主要路段,栽植了适应性生长迅速和叶密树荫大的法国梧桐作行道树。年后,为了绿化城市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利用街头、巷尾、街道转弯处、道路交叉口和单位门前空隙地建立数十处花坛和小游园,广植树木花草,在美化街景的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娱乐场所。

(2)园林建设。年,淮北市相山公园开始建设,公园面积1亩。年,建设相山风景区。风景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新建登山、山脊及环山景观道路9公里,是淮北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国家4A级旅游公园。目前,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附属绿地总面积3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82%,现有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3平方米/人。按照“市民出门米见绿,米见园”的原则,全市建设生态公园及节点游园近个,建设南湖公园、朱山公园、卧牛山公园、三五山生态修复公园、东湖宜园、绿金湖中央公园等10余个公园湿地。截止目前,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对居住区的覆盖率为80.5%。年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3.从“水”“气”“车”看变迁

(1)供水。年,全市仅有2口供水井,日供水能力0.15万吨,调节水池两座,总容量为0立方米,供水人口约2万人。年,供水状况日益紧张,家家有蓄水池,部分单位备有水池、水塔,用水实行“包费制”管理。年至年,逐步开凿新水源井,提高供水量,扩大供水面积。供水能力提高到0.8万吨∕日。年,全市公共供水人口71.5万人,城市常住人口75.18万人,计算公共供水普及率为95.11%。

(2)供气。建市以来,居民一直以煤炭作为生活用燃料,城市污染严重。年,淮北市利用市焦化厂的煤气作为城市煤气使用。年,总规模为日供气8万多标准立方。年安装居民用户户,至年发展至8.3万余户。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后,淮北改变了单一气源结构。目前,天然气管网1公里,全市用气人口数73.75万人,燃气普及率为98.1%。

(3)公交。一是城市公共交通。年,濉溪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时,仅有1台福特牌客车、3台嘎斯货车,客车载客36人。年,国家拨给公司1台上海型客车,并带有一节客车挂车,这是淮北市拥有的第一台标准城市公共汽车。年,相山到张庄矿的公交线路开始运营,是淮北市第一条市区公交线路。年1月8日,淮北市开通第一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年8月18日,安徽省第一家实现改制的公交企业——淮北中北巴士有限公司揭牌。淮北的城市公共客运从此迈入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公共自行车。淮北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于年启用。现在全市办理市民用车服务卡17万张,每天使用手机扫码租车0多人次,每天的骑行量在4万人次左右,单车使用频次4.5次/天,每人每次骑行时间达40分钟。运行以来,已累计为市民节约出行成本余万元,累计减少碳排放0吨。

60年城市建设的历史“不变”

应当说,淮北60年的持续发展,在“变”中拉开了城市框架,奠定了城市规模,形成了城市气质。但60年的城市发展实践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城市建设无论怎么“变”,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变、坚持科学规划不能变、坚持地方特色不能变、坚持与时俱进不能变。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变。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维护群众的利益。城市运行的最高目标,是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在老百姓眼中,城市建设就是能给大家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淮北60年的城市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其中淮北荣获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为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伤病者以及需要的人提供了安全的出行和生活环境。当前,正在大街小巷兴起的地摊经济,让一个城市有了烟火气,这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说,城市建设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是否能让市民更舒适、更方便地享受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

第二,坚持科学规划不能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龙头”。最近发布的《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到年,中期到年,远期到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城区三个空间层次。在发展战略上明确了区域协同、开放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引领、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这个规划在理念上既注重城市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又努力彰显城市特色,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魅力、打造最适合人居城市方面奠定了基础。在规划制定与执行方面,淮北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龙头地位,严格依法执行规划,不跑偏,不走样,确保淮北城市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今日相城

第三,坚持淮北特色不能变。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为苏豫皖三省交界要地。历经千年文化的积淀,如今的淮北市文明和谐、充满活力。“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特色城市风貌日益彰显。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领域,尤其是坚持不懈治理采煤沉陷区,着力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打造成具有“国际风范、中国韵味、淮北风采”的生态之城。在这方面,我们要保持足够的历史定力,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不能变。与时俱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在“高度”“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间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城市的“里子”。淮北建市60年,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与“面子”上的突飞猛进相比,“里子”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我们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淮北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水平也一定会“水涨船高”。

(执笔人:应立伟淮北市党史方志宣讲团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c/5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