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河道与城市发展有机共生的上海新实践上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8-10
白巅疯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所有人:感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贾海峰教授/博导、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唐建国总工,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博导,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院孙永利院长,智慧水务分院王浩正院长,苏伊士程忠红经理,华博水务曹仲宏总经理,等嘉宾的精彩演讲!现在大家可以观看直播回放了(进入中国给水排水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联合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的“对话新国企·一键心声”系列网络访谈重装上阵了。今天,我们通过云端对话的方式,邀请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国企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决胜全面小康,纵论国资央企改革发展新举措、新作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女士,就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城市韧性建设等话题进行专访。冯远委员,您好,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演播厅里欢迎您。   冯远:您好,大家好,广大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冯远委员,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两会带来哪些提案呢?   冯远:我这次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关乎广大老百姓住房的问题。我的提案的名字是关于加强执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图案。大家可能对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不太了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大到买一辆小汽车,买个电视机、空调,小到买个保温杯、电风扇,这些产品都是带有说明书的。它对于我们正确的使用以及维护这个产品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样的,对于住宅来说,它也是一种产品,而且是建造耗资大、使用时间长,并且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财产的特殊的产品。按理说更加需要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来指导大家,科学合理安全的使用居住房屋。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用户都不知道住房还有说明书,有些开发商也图省事,就不提供说明书了,这样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报道,某住户装修因为不当拆除了房屋的承重结构,结果导致新房变危房;某建筑因任意加建楼层,改变了使用功能,导致建筑物整体垮塌;某住宅因长期缺乏养护,电线老化引发了火灾等等。实际上,如果能够事先提供一份住宅使用说明书进行合理指导,让用户提前了解关于住宅的性能、使用装修以及维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类似的事故就可以大大减少。还有许多购房者在选择的时候,一般多   第一,要完善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并加强监管。尽管国家在年就制定了这个制度,但是至今都执行得不好。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增强法律效力,加强制度的监管,来保障制度执行。   第二,编制说明书标准化的示范文本。现在的说明书使用了很多专有的名词,普通用户是很难看懂的。   在编制过程中,还要注意增强说明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让用户和物管人员能够清晰快速了解住房性能和使用要点。   第三,要加大对说明书制度的宣贯力度。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说明书的宣贯力度还显得不够,老百姓对住宅的使用说明书的作用和意义都缺乏了解,建议通过各级的住建部门和房地产行业加大对说明书的宣贯,确保开发商明确依法编制和发放说明书的责任。   对于其他非住宅商品的房屋,比如公共建筑,我们也建议参照制定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制度。   主持人:冯委员,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的战略成果,作为建筑和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您对城市建设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有哪些思考呢?   冯远: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城市和社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次疫情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是一次考验,从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城市面对多灾并发时,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尽可能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城市设计、房屋设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名从业者,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城市具备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治理能力,还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韧性这个词最早是在物理学中被使用的一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用到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里,出现了城市韧性、韧性城市的说法,并在20世纪末并引入到中国。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有两点,一是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可称之为是抵御、适应能力。第二是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可称之为恢复能力。通俗简单地讲,就是城市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风险。虽然目前对韧性城市内涵的界定依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韧性城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内韧性城市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尽快将韧性要素体现在城市建设中,让我们的城市在遭遇突发灾害时,适应能力更强、恢复能力更强,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全、舒心。   韧性城市要如何建设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当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首先是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强韧性城市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做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灾害损失,帮助居民灾后快速恢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其次是工程技术方面。要将韧性城市思维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全过程,将防灾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中。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防灾规划,在传统建筑设计中,考虑弹性设计,提升技术的预见性。在防灾方面,从建筑抗震、抗洪、抗风的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向适应性、可恢复性设计思维来转变,尽可能减轻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此外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提升城市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然后是社会管理方面,就是要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工作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资源,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最后是文化观念方面。要通过组织应急救灾演练,加强媒体宣传等途径,来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要   主持人:您所在的中国建筑在本次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建设了火神山、医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的应急工程。可以说,为战疫作出了突出贡献。您作为专家,对今后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有哪些专业的建议呢?   冯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建集团举全集团之力在全国建设了以火神山、医院为代表的一百多项应急工程项目,创造了十天左右时间医院的中国速度,这充分展现了团结起来打硬仗的中国力量。   关于城市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我也有几点思考。第一,在国土资源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包括防御应急场地规划、防御应急物资规划、防御应急人员规划等等,来提升办公、商业等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健康安全标准,优化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同时,完善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等,来增强城市遭遇突发灾害的冗余度和韧性。   第二,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设施纳入到应急场所的范畴。例如,医院,根据城市特点和人口规模,规划一些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宾馆、医院作为疫情期间的改造用途使用,采用平疫结合的设计方式,预留所有的水电等设备接口,通风系统等各专业的设计也医院的设计要求,确保在日常和应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高效的功能和空间转换。医院提倡可拓展性设计的概念,将其建设成为日常与应急相结合的公共设施,增强应急转换能力,医院在疫情发生的时候能够快速转换成收治医院。   此外,预医院的场地和市政条件。例如这次火神山、医院,场地也应该选择在空旷的地区,远离人员密集的居住区,最好是位于城市的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病毒的扩散机率。   第三,建立应急设计建造技术的体系。同时,应该完善应急设计建造的标准,还应该优化应急建造工艺技术,强化应急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管理。   第四,对日常与应急相结合的这类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动态的监控和运维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做到资源及时投放和精准调用。   主持人:冯委员,我通过资料了解到,您是我国结构工程设计领域里面唯一的一位女性大师,首先我得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知道,最近女性权益保障受到舆论的高度   冯远:首先这不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可能我思考得不能那么多,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当今的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相比男性面临更多的困难,感到受到更多的阻碍。   其实我认为当今女性和男性,所受到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都是相当的,国家和每个家庭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培养这些女性,很多女性在学校都刻苦努力地学习,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视提升自己。都是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   但是,当这些女性们完成了学业,进入到社会,想要为国家作出贡献,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就业的大门却没有对她们完全敞开。我认为这对女性是十分不公平的。其实对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对女性的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对她们的家庭,甚至社会,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希望国家和社会重视这个问题,保护女性在就业方面的合法权益。   主持人: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时期,请您用一两句话寄语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   冯远:扶贫是第一民生工程,我们中建集团将不断地汇集智慧力量,打造扶贫工作的中建模式,将持续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主持人:今天我们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远程见面,沟通得也非常顺畅。我想问您的是,您对这种网络式的采访和交流是持什么样的态度,您参与这种网络化的沟通,有什么样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冯远:我接触的网络交流形式,今天是第一次,当然,我们有一些学术会议,现在也在以网络形式开展。我感觉,它是一个非常绿色的、很高效的、很经济的形式,我非常赞成今后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我记得以前我们参加很多大型的会议,我们会坐飞机或者坐火车到了之后还坐汽车,大家花费很多路程上的时间,还会花费很多财力。取得的效果,我感觉到,和我们现在这种网络的会议,几乎差不多。所以我觉得应该大力提倡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对节约资源、更加健康、更加绿色的会议形式,是很有益的。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女士连线人民网,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联合推出云端对话,也谢谢广大网友的收看和   冯远:祝人民网的各位网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所有人:感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贾海峰教授/博导、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唐建国总工,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博导,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院孙永利院长,智慧水务分院王浩正院长,苏伊士程忠红经理,华博水务曹仲宏总经理,等嘉宾的精彩演讲!现在大家可以观看直播回放了(进入中国给水排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xc/5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