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思考和建议总第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0-7-21

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牛梦哲指导老师:汪振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世界屋脊”奔流而下,开山破石,穿越高原,冲决出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铺展于一望无际的中下游大平原,形成全长多公里的流域。黄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刀耕火种从这里开始,黄河水滋养了最初的农业,承载了古人五谷丰登的梦想;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人们逐水而居,浇灌出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明之花;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孕育出最初的城市,成就了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古城。从某种意义上看,黄河远不只是一条地理的河,而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历史之河、文化之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而要讲好黄河故事,建立城市黄河文化地标可以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塑造城市的“精气神”,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充分体现文化底蕴。查看中国城市的知名地标,北京有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广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堂、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上海有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等,西安有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西安城墙、阿房宫、大明宫、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长安城遗址等等,透过这些城市地标,我们基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底蕴。而作为土生土长在黄河边、生活在黄河哺育下的河南古都郑州的我,能想起的郑州城市地标仍然只有少林寺、二七纪念塔。我们对于黄河文化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打造黄河文化地标对于黄河文化和郑州等沿黄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七纪念塔

目前,郑州正在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力图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些地标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出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对此,我也有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黄河文化地标应突出文化内涵

几十年前,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理论,首次从人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的空间组成要素。林奇提出了城市环境的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其中,标志物即为地标,是一种在地图上呈现为点状的参照物。与城市节点不同的是,标志物一般不能进入,而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标识性的地点。地标可以是山川、地貌这样的自然要素,也可以是纪念碑、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也可以是楼宇、广场这样的城市空间。地方政府通过打造一些地标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大剧院、会展中心、大型广场)等来推广城市。资本则通过包装和塑造一些特色的城市空间(如北京三里屯、成都远洋太古里),来提升土地和楼宇的价值。市民则把地标作为约会、集合的地点。游客则把地标作为旅游打卡的必去之处。

地标越来越不拘泥于“地标”这个因素,而愈发彰显出“文化”的内涵。这是与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相符合的。我国城市长期以来,重视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而相对忽视城市文化生态的塑造。曾经我们的城市,是被当作单纯的生产空间来进行建设,因此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大,但是环境品质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以往地标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其物理特征——如高楼、山体的视觉效应。而如今的文化地标,越来越突出其大众文化的心理属性,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要素的主观感知和心理感受。

千玺广场的“大玉米”

郑州的“大玉米”可以说是近年来城市的一个新地标,许多郑州人把它看做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象征,外地人来郑州也会来打卡,但是,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它外观的宏大,并根据外观称其为“大玉米”,却并不了解其设计理念来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嵩岳寺塔。我们在建设黄河文化地标时应该注意,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又蕴藏丰富,建设黄河文化地标不应只局限于外观的宏大,不应只是冷冰冰有距离感的建筑,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打造其文化内涵上。挖掘出黄河的历史故事与当代新发展,既突出历史厚重感又兼顾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魅力,让人们对黄河有真正的了解,这样,黄河文化才会真正扎根于人们心内,黄河气度才会真正体现在人们身外。

二、黄河文化地标重在提升市民文化自信

一个好的文化地标,不仅仅意味着本身对于人群的吸引,同样对于城市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样围绕着文化地标而得以构建、发展和演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打造好文化地标就是找回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塑造文化自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一句“城市即人”,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是城市的主体。当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中的人,对所处地点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与深厚的感情,那么这群人在精神上就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家乡更有认同感。城市将不再仅仅是现实空间中相聚的地方,更是一个在精神上心连心的地方。

沿黄城市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州大遗址资源丰富,有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裴李岗遗址等,洛阳有龙门石窟、定鼎门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开封有清明上河园、朱仙镇、包公祠、大相国寺……将这些文化地标串联包装,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作用,打造出城市的气质,浸润市民的内心,让我们的市民对城市文化透彻理解、由衷自豪,乐于向外地人介绍,走出去时也迈着因为是沿黄城市而自信的步伐。有些做的不错的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三门峡湿地公园、治理后的郑州贾鲁河畔……这些城市文化地标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更弘扬了本土文化,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三门峡湿地公园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的发展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以黄河文化地标塑造城市精气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增强同频同振的奋斗力,砥砺发展为民的初心使命。

三、加强传播、提高黄河文化地标影响力

黄河文化地标的建设阶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无法有效将其传播出去,那么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利用黄河文化地标“讲好黄河故事”,内容正确不等于效果就好。加强对黄河文化地标的传播,才能真正让黄河地标承载黄河文化,影响更多人。

首先黄河文化地标宣传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应当采取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可采用众包众筹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商业化运作。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从事黄河文化地标传播的媒体以及教育机构;另一方面需要从财政上给予专项拨款,对一些重要传播活动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其次在传播中应善用新媒体渠道,推进传播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此,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准确定位黄河地标文化的特色和目标受众群体,评估传播效果。启动全媒体多元传播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把黄河文化地标传播出去,不断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例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ly/5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