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应城市 >> 应城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高考报志愿,到底应该先选城市学校还是专

来源:应城市 时间:2021-7-3

来源:吴晓波频道

既然标题里写了“全哥摩旅:一路向南返场惊喜”,那就一定要把惊喜放前面哈,全哥带着哈登给大家录祝福视频啦,而且还送奖品哦,快戳↓

恭喜以下5位获奖者:

落落

鳳鳴認

NeighborWang

雅惠

夏目summer

请尽快以后台对话框方式发送你的:姓名、地址、电话,好方便寄送奖品~

~今天的推送内容分界线~

6月下旬,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到了一年一度填报志愿的时间点。

每到此时,“选城市,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话题就会引发热议。

专业重要吗?重要。

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元,而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平均月收入高出50%;历史学、法学等专业,则由于就业率、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较低,连续三年亮起红牌。

学校重要吗?重要。

同样是在北京:清华大学年预算支出亿,北大亿,人大61亿,这是“”高校的水平;北交47亿,北邮27亿,央财14亿,这是“”院校的水平;首师大26亿,北联大19亿,这是市属“双非”强校的水平。

预算支出不能代表一切,只是以此佐证,不同院校能够调动和提供的资源有天壤之别。而且,不同学府的学术氛围显然不同。

城市重要吗?重要。

身在北京、上海,考不上清北交复,也可以去那里旁听,各类活动中亲见学界、商界大咖的机会多,实习机会多,就业机会也多。

那么问题来了,三者不可兼得,先选哪一个?同样的分数,在西部省会城市有望进入,在北京、上海却只能读普通一本甚至二本,如何权衡?

这个问题被讨论了许多年,而现实也不断改变。

根据领英《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工作专业对口率逐年走低。如此看来,专业或许没那么重要。

而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而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持续升高。如此看来,城市的重要性也值得商榷。

那么,城市、学校、专业究竟该怎么选?让我们来听听大V的观点。

我的排序是:城市、学校、专业。这背后,当然有它的商业逻辑。

第一:城市。

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的趋势。大城市人多,所以优秀的教育资源多,好医院多,甚至艺术设施多。

反过来因为这些设施,人们心里想着逃离北上广,身体却很诚实。优秀的人,必须和优秀的人扎堆。独自回到家乡,其实是加速了专业性的折旧。这就是网络效应。

所以,大学的首选因素是城市,利用四年时间,寻找机会,让自己可以待下来。

第二:学校。

学校的重要性大于专业。我相信,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今天做的事情和专业没有关系。

为什么?因为你要一个18岁的孩子,判断自己喜欢什么,未来热门什么,甚至擅长什么,太难了。我们总是在不懂什么是专业的时候,选择专业。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公司HR或经理,看一个人的简历,主要是看他的学校,还是看他的专业?

好学校的分数线,其实是比专业更重要的筛选器。

第三:专业。

我建议不要选太“操作层面”的专业。比如,我读大学时国际金融专业最火,当时很多学霸都去读了国际金融,可是还没等毕业,国际金融就不行了。

国际金融,就是操作层面的专业,研究某个具体行业里面的具体方面。这些知识和技能变化特别快,特别容易过时。

我建议尽量选择底层专业,比如数学。所有的职业,都是这些底层能力的外显,这些专业的“抗衰老”的能力更强,看上去没用,其实最有用。

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要素好比一个方程式的三个函数,很难一概而论哪个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做判断的话,肯定是说哪一类别更重要,比如城市要素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专业要素中,有些专业相对而言社会的需求量更大;学校要素中,有些学校偏研究型,有些则偏应用型。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较。

具体到选学校和专业上,我觉得要有短期跟中长期的协同考虑。很多同学在本科毕业后并不是直接去工作,可能是出国或读研,这种情况下会有一些区别。

比如,一个上海本地的考生考不进复旦、交大,但可以上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那究竟是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还是留在上海本地,读一个比复旦、交大稍微差一点的大学?

我有个同学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最终选择了南京大学,读完四年本科直接出国,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读社会学。

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中长期规划去做具体的选择。

此外,填报大学志愿,并非终身制。且不说有些学校调专业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没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如果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即使在不错的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也未必能拥有一个专业的地位。

我建议考生“一本选学校,二本、三本选专业”。

1.第一批次院校主要包含高校、院校以及地方建设的重点本科院校。总体看,第一批次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相差比较大。因此,进入一所更好的大学,意味着获得国家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

2.第一批次院校从办学定位看,大部分实行通识教育。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看,大约有10%的高等院校(主要为现在的高校、院校,“双一流”建设学校)进行通识教育,而其余90%的高等院校应进行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淡化专业界限、扩宽专业面。办学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为导向,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chengzx.com/ycsgr/7254.html